因患肺结核而开始写作,因写作而受到万人追捧,本是耀眼的文坛新星却因作品立场而被迫流亡。
他追求创作自由,反感一昧地歌功颂德,因触犯政治禁忌而离开国家,辗转海外,定居伦敦,逃亡途中受到国家的抵制和打压,却不改政治立场,坚持写作。
工作之余,屡屡发表“危险言论”,最终因蓖麻毒素而死,30年后,记者赫里斯托夫出版著作公布马尔科夫遇刺案调查结果。
他是坚守自我、不以物质换自由的流亡作家格奥尔基·马尔科夫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流亡作家灿烂却又短暂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格奥尔基·马尔科夫

作为当时保加利亚极负盛名且最有前途的青年作家,马尔科夫的言论触犯政治禁忌,最终却由于一把“雨伞”而死于非命,这件事令人唏嘘。

从“保加利亚最有前途的新生代作家”沦为“最危险的国家公敌之一”,马尔科夫经历了什么呢?马尔科夫于1929年出生于保加利亚,与我们普通人一样,大学毕业后,马尔科夫找了一份工作——在技校担任化学老师,安稳地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马尔科夫患上了结核病,也因此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为了治病,他被迫奔走于各个不同的医院,也正是在这时候,马尔科夫开始尝试写作,并与之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1957年,马尔科夫发表了处女作《摄氏度之夜》,开始在国内文坛崭露头角。五年后,他又凭借小说《男人》获得了保加利亚作协年度大奖,随即便加盟了保加利亚作协,成为了当时著名的青年作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入作协后,马尔科夫享有会员的特权,得到了丰厚的待遇,所以,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去。20世纪60年代,这个青年作家陆续贡献了一部部为人赞誉的作品,其中有大量剧本被改编成了电视剧,一时间,马尔科夫成为国内红极一时的文坛新星,风光恣意。

保加利亚作协在文化界具有崇高的地位,有幸被吸纳进作协的人自然而然被列为社会的精英,衣食无忧。

实际也正是如此,马尔科夫进入作协后,不但享有会员的特权,还在一家待遇良好的出版社工作,优渥的生活本可以为他带来第二次的宁静,但却又事与愿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冷战时期,东欧诸国处处以苏联的行事作风马首是瞻,国内意识形态须规范化。在当时的保加利亚,文学与政治是无法分割开来的,作协因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团体,其创作内容定然不能与当时的政治唱反调,因此马尔科夫必须创作“政治正确”的文学作品。

不巧的是,马尔科夫倾注大量心血的作品都因这一原因导致无法出版,崇尚创作自由的他意识到 “政治正确”的规矩是一种束缚,小说印刷被叫停、话剧禁演等打击令他心灰意懒,最终,马尔科夫离开了保加利亚,前往意大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保加利亚对马尔科夫的作品进行“封杀”,但最初他仍怀着作品解禁后回到祖国的希望。但在保当局拒绝延长他的护照期限的形势下,马尔科夫留在了西方。

其实,马尔科夫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实在是有迹可循的。对于一个创作者而言,思想自由、心灵释放都是极其重要的。可当时的保加利亚将政治体制和权力渗透进社会的方方面面,作协依靠政府拨款生存,作家便需在创作上“统一思想”,一切为了保当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无异于给创作者的心灵上了一道小小的枷锁。长此以往,创作者的创造力也会逐渐枯萎,因此,马尔科夫开始重新审视自己。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东欧各国的政治都有或多或少的波动。工人游行示威、匈牙利十月事件、布拉格之春等运动给拥护苏联的东欧国家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各种事态的交织形象反映了人民生活的现实状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这样的现状,保加利亚那些站在阶层顶端的人并没有像从前那样英勇无惧,他们享受着权力和金钱的欲望,政治腐败,生活奢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保加利亚长期经济落后,社会封闭的现象。

经受了新思潮洗礼的马尔科夫绝对无法忍受盲目推崇这样的领导者,他回忆道,他曾奉命撰写一部歌颂党的历史的剧本,但在查阅大量资料后却无法真正下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马尔科夫定居英国,进入BBC工作。工作之余,马尔科夫继续撰写小说和剧本,在西方打开了知名度。为了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他对保加利亚领导人进行强烈的抨击,对其的文化和政治现象进行点评。

在《失神的报告》这档节目中,马尔科夫针对保加利亚政权第一书记托多尔·日夫科夫发表了许多锋利的话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胆的言论虽然使他获得了更高的关注度,但也令他的四周危机四伏。

保当局因此怒不可遏,直接下令将马尔科夫列为“国家最危险的公敌之一”,至此他被当权者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他的作品也逐渐销声匿迹了。

而在另一边,这个作家却又被许多保加利亚人称为“保加利亚的索尔仁尼琴”,他的作品也在西方世界好评如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各个渠道信息,马尔科夫得知自己已被整个保加利亚划入了危险人物名单,在大家的不断提醒之下,他有一些收敛,对自身安全变得格外重视。

然而,最重要的一条——不要再触犯保加利亚政治禁忌,发表不当言论却并未做出丝毫改变,这也为他的“意外身亡”埋下伏笔。

1978年9月7日的清晨,格奥尔基·马尔科夫遭遇暗杀,三天后,这位名盛一时的青年作家离开了人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天上午,马尔科夫从伦敦市中心的滑铁卢桥走过,要到BBC总部去上班。忽然间,他的大腿后部感到了一阵刺痛,随即转身。

他回身看见了一把黑色长柄尖头雨伞,一个高大伟岸的陌生男人弯腰捡起那把雨伞。他用带着浓厚外国口音的英语和马尔科夫说了声“对不起”,之后,便急忙离开,消失在了人群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一件平常的小事换作任何一个人都会认为只是粗心、意外,马尔科夫怎么也料想不到,这个小小的意外竟会令他葬送了性命。

在办公室里,马尔科夫腿上的疼痛感明显加剧,起初,他并未在意,这时细看,却发现刚才被那把雨伞扎到的地方起了一个红点。

这天夜里,他发起了高烧。医生对马尔科夫进行了全面的检查,但始终没有发现病因,最终不治而亡。因马尔科夫特殊的身份,英国警方进行了详细的检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警方发现,他的皮肤内有一个直径为1.52毫米的金属小球,其中含有蓖麻毒素。而那把平常的雨伞就是包裹着这个致命毒素的暗杀凶器。

说到蓖麻毒素,也许很多人对它的可怕还并不熟悉。这么说吧,蓖麻毒素易损伤肝、肾等实质器官,能凝集和溶解红细胞,麻痹心血管和精神中枢,仅0.2毫克就可使人丧命。

比起那些见血封喉的暗器,蓖麻毒素更像是一场凌迟处死,中毒者在死前仍要被无尽的痛苦折磨着。这样的调查结果隐隐指出一个事实:马尔科夫的死绝不是意外,而是一场蓄意的谋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伦敦警察局的推测,那柄黑色雨伞并不是普通的雨伞,而是一把经过精心设计的特殊机械,能在瞬间发射出这种金属小球,从而不知不觉间令对方致死。

30年来,马尔科夫的谋杀案一直是迷一样的存在。神秘、蹊跷的色彩一直包围着它,2008年,在马尔科夫逝世30周年纪念日上,保加利亚记者赫里斯托·赫里斯托夫向世人公布了他关于这件神秘暗杀事件的调查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这是保加利亚当局的阴谋。保当局曾想两次毒死马尔科夫,但均未能得逞,最后一次,由丹麦人弗朗切斯科·古利诺携带“雨伞枪”前往伦敦实行刺杀任务,据悉,古利诺曾被保加利亚当局赐予了两枚奖章。

这古利诺原本是个走私犯,被逮捕后听从保加利亚情报机构,成为了一名间谍,伪装为古董商人在各国为保加利亚搜集情报。后来,古利诺在接受采访时坚决否认自己曾当过特工并执行暗杀马尔科夫的任务一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证据不足,古利诺在被逮捕不久后才获释。保加利亚法律规定,刑事案件的诉讼时效为30年,古利诺的逍遥法外也意味着这桩谋杀案将永远成为一桩悬案。

马尔科夫的墓地在英国西部的一处乡村,墓碑上刻着四个字:为了自由。倘若当年的马尔科夫专心创作政治正确的文学作品,那么他依然会有作协提供的丰厚待遇,他依然是保加利亚炙手可热的青年文学作家。

可是,为了自由真实地创作,马尔科夫宁愿流亡海外。多年以后,他的女儿问道:“如果爸爸爱我们,为什么还要写这些东西?”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刻在了墓碑上,这是生命在呢喃:为了自由,不负自由。

这期内容到这儿就结束了,关注我,继续带你探索这个浩瀚无垠的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