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这些治疗要点要牢记!

在急性肺血栓栓塞(PTE)抗凝治疗过程中,经常会面临血小板减少的情况。

➤建议积极筛查血小板减少的病因。

临床上需询问患者既往是否有血小板减少病史,并鉴别是否有以下疾病

(1)假性血小板减少:如血液稀释或脾功能亢进时血小板在脾脏内潴留等;

(2)小板生成减少:血液系统疾病,病毒感染,放化疗抑制骨髓增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3)血小板破坏增加:药物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抗心磷脂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如果有肝素应用史,应警惕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

HIT是在应用肝素类药物过程中出现的、由血小板活化抗体诱发的疾病,临床上以血小板计数降低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引发静、动脉血栓形成,甚至死亡。据文献报道,HIT的发病率约0.1%~5.0%,普通肝素诱发的HIT显著高于低分子肝素。

HIT分类

HIT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为良性过程,通常发生在使用肝素后的1~2d,血小板轻度降低,一般不低于100×109/L,不会导致血栓或出血事件,在不停用肝素类药物的情况下可自行恢复。

Ⅱ型为免疫相关性,血小板显著降低,伴/不伴有严重血栓栓塞风险,目前临床及本文中所指的为HITⅡ型。

HIT的主要发病机制是由于血小板释放的血小板第4因子(platelet factor 4,PF4)与肝素形成PF4-肝素复合物,刺激免疫细胞形成PF4-肝素复合物抗体(即HIT抗体),进而引起血小板持续活化,激活凝血途径,形成血小板性血栓和纤维蛋白血栓。

目前,主流诊断思路是,在4T’s评分和血小板数量动态监测基础上,联合HIT抗体检测和(或)血小板功能试验进行排除诊断和确诊。≤3分为低度、4~5分为中度和6~8分为高度可能性。如4T评分≥4分且HIT的IgG特异性抗体呈阳性即可基本确诊。

表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高度可疑或确诊的HIT患者,应停用一切肝素类药物,并改用非肝素类抗凝药。常用非肝素类见下表。

表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Crcl:肌酐清除率

如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利伐沙班等,可在停用静脉抗凝药物2h内开始口服NOAC。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中国专家共识(2017)》推荐,对使用普通肝素、疗程为4~14d的患者,应每隔2~3d进行1次血小板计数(PLT)监测。

更多呼吸用药知识哪里看?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1,24(5):259—264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肺血管病学组.急性肺栓塞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6

[3]Cuker A.Gimottv PA,Crowther MA,et a1.Predictive value of the 4Ts scoring syslem for hepa“n—induced thrombocytopeni8:a sv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vsis J 1.Blood,2012

[4]Kelton JG,Amold DM,Bates SM.Nonheparin anticoagulants for heparin-induced thmmbocytopenia[J].N Engl J Med,2013,368(8):737.744.

[5]Kang M,Alahmadl M,sawh s,ef a1.Fondaparinux for the treatment of s“spected hparin—induced thmmbooytopenia:a propensity score-matched study[J].B100d,2015,125

[6]中国医师协会医学馆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中国专家共识(2017).中华医学杂志,2018,98

本文首发:医学界呼吸频道

本文作者:王帅

本文审核:孙丹雄

责任编辑:戴戴 彭建萍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 转载请联系授权

- End -

征 稿

《医学界呼吸频道》长期招聘线上约稿作者,1.呼吸内科临床实用、有趣的内容;2.呼吸内科医生有趣的诊疗故事;3.呼吸内科行业重磅进展;4.其他(呼吸内科医生感兴趣的内容即可)。

欢迎来稿分享!我们将为您提供有竞争力的稿费和展现您才华的平台。投稿邮箱:daijiaxing@yxj.org.cn(来稿必回复)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