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上双星合,人间处暑秋。”《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8月23日11点15分59秒迎来“处暑”节气,这意味着暑热即将终止,气温开始下降,秋意渐浓。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辐射减弱。我国北方地区“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难熬的“三伏天”行将消退;南方地区则是“处暑正当暑”,“秋老虎”继续发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眼下,我们正在亲历1961年以来的气象观测史上最热的夏天,多个城市的最高气温、40℃及以上的天数纷纷打破历史最高纪录。

武汉超过35℃高温日达46天,其中从7月31日到8月22日,出现连续23天的高温热浪,最高温达到39.7℃,持平新中国成立来历史气温极值。

天气预报说,持续了近两个月“超长待机”的高温天气之后,今天起我国天气格局将经历大转折。在北方冷空气和第9号台风“马鞍”的夹击下,强大的副热带高压向东撤退减弱,武汉最高温从25日起将降至35℃以下,有种“暑去秋来”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终于可以出门透口气了!不过,按照气象学上连续5天平均气温在22℃以下的入秋标准,武汉一般要到9月下旬,即秋分节气前后,残暑尽消,才能迎来清爽怡人的清秋之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至此而止,开始退伏潜藏,以待来年。

为什么潜藏呢?因为万物已经长成,它潜入地下,是不愿见它们随后即将凋伤、伤残而如血。万物如此人亦然,处暑由此是夏的真正告退,亦是草木即将哀怨、虫声即将变愁声时。肃秋到,雁南飞,月寂寥,李白诗句,“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令人感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书中将“处暑”15天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意思是,从处暑之日起,老鹰感知秋之肃气,开始大量捕猎鸟类;过五日,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充满了肃杀之气;再过五日,各种农作物成熟,五谷丰登开始秋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十四节气当中,按照炎热程度来排序,第一名是大暑、第二名小暑、第三名是立秋。所以对于苦熬盛夏的人们来说,立秋只是名字给人了一种精神寄托,而处暑才是清风送爽的节气。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按照诗人陆游的说法,虽然春夏秋冬各有其美,但体感舒适度最高的,还是暑热消尽的新秋时节。

诗人苏泂也说:“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这沁人的“新凉”所带来的神清气爽,是其他任何季节都不会有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每一个节气都是有灵性的,它就像我们的莫逆之交,数千年来信守约定永恒不变。每当节令一到,它就迫不及待,从日历的深处如约而至。

画家老树的作品《处暑》中,身着长衫的男子立于拱桥之上,眺望远方,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舞动的草木仿佛也有了生命与灵性。微微漾起波澜的湖面映射着太阳的光辉,四溅的金色洒满大地的每个角落。

有盛放必有凋零,有灿烂必有静美。处暑,一场旧的辉煌结束,一个新的冷静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