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趋利与避害,是说服力最底层的逻辑 | 模糊谈判力 第二篇

这是桔梗在“谈判思维”的第674篇推文。

全文共3223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引言

1 引言

牛津大学的心理学家,史蒂文教授,痴迷于“说服力”的研究。

之所以他会对“说服力”感兴趣,这还要归因于他的父亲。

史蒂文的父亲,是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人;

他曾经问过父亲,

你觉得这个世界上存在着“说服力”的上限吗?

实际上,史蒂文是在问,有没有什么极端的事情,是人们永远无法说服别人的?

父亲摇摇头,

我不觉得有,你看看二战时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当人类的群体行为可以如此极端,你就可以想象“说服力”能强大到什么程度。

父亲停顿了一下,接着补了一句,

但前提是,你得明白“说服”的本质,它不是“劝一个人做一件他不想做的事情”,而是“如何让别人做他想做的事情”,如果你不能深刻理解这个道理,你没法说服别人。

史蒂文教授,穷其一生的时间,在理解和发展父亲的这个真知灼见;

无论何时,你想要说服别人协助你或支持你,你唯一要做的是,给他一个理由,去做他想做的事情。

史蒂文记得和父亲曾经的一次经历,也许这个经历,很好地诠释了父亲的“说服”理论。

那时,他们俩在澳大利亚的一个海滩上散步;

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蓝天、大海、阳光、细沙,让人心旷神怡。

史蒂文和父亲正好走过一把大遮阳伞,伞下,一个男人正惬意地躺在沙滩上看书;

他躺的位置背对着史蒂文父子,在他的脚边,放着一个冰桶,里面装着几瓶冰镇啤酒。

父亲突然转过头对史蒂文说,

天好热,想喝点冰啤酒不?

史蒂文点点头,当然,他理解父亲的意思是到最近的酒吧去。

可是,父亲并非在说酒吧,他走过去对看书的人说,压低声音,慎重地说,

嗨,哥们儿,你大腿后面有一只蝎子,你千万别动!

正在聚精会神看书的男人,瞬间不知所措;

他刚才还是晒得通红的脸色,突然雪白;

我靠......你...你...你能帮我把它弄走吗?

父亲在他的背后蹲下来,认真地说,

嗯,我怕任何动作都可能惊到它去蛰你,你最好就这么待一会儿,别动。

然后,父亲从冰桶里悄悄拿起两瓶啤酒,递给史蒂文,并使了个颜色,示意离开。

五分钟后,父亲笑得前仰后合。

看到了吗?如果你能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你不用绑他,他也会一动不动,这就是“说服”。
2 说服的出发点

2 说服的出发点

我们依然在“模糊谈判力”这个系列推文中,它的思维方式启发自牛津大学的实验心理学研究。

史蒂文的父亲,既不是一个有名的心理学家,也不是一个有名的谈判大师;

他在沙滩上做的事情,当然也并不值得炫耀。

但他关于“说服力”本质的描述,却是世界级的。

谈到“说服力”,这个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是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的罗伯特-恰尔迪尼教授。

他在过去二十年里,总结了七种最具威力的人类说服动因,并称它们为“影响力”理论;

“影响力”理论对于谈判说服的研究,影响深远。

但同时,牛津大学的史蒂文教授,用不同的视角,给出了“谈判秒杀力”理论,同样精彩。

“影响力”和“谈判秒杀力”,相辅相成,各具特色;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模糊谈判力”这个系列里,我想把这两套理论尝试做一个统一;

你会发现在“影响力”和“谈判秒杀力”的背后,隐约藏匿着“模糊谈判论”的背影。

分类,二元,语言,极端。

万变不离其中。

“影响力”的精髓在于七个字,

惠、爱、联、威、从、稀、诺

“秒杀力”的精髓在于五个字,

简、利、奇、信、情

“影响力”在外,“秒杀力”在内,相得益彰。

但在走入这些具体细节之前,我想先来谈谈“说服”的出发点。

不得不说,“说服”的动机有好有坏,有善有恶。

但你得意识到,这些动机都是主观的;

一个在你看来是“恶”的动机,也许对方看来是“善”;

一个在你看来是“好”的动机,也许对方看来是“坏”;

是否有定论?这留给世人评说。

你可以厌恶文首故事中,史蒂文父亲的做法,因为你觉得这是一种“欺骗”。

我同意。

但这并不应该成为,我们不去了解“说服”背后的原理。

即使你选择拒绝这样做,这个世界上依然每时每刻都发生着类似的“说服”。

它甚至会发生在你身上,你只是没有意识到。

因为在你心中,也存在一只类似的“蝎子”;

如果有人试图说服你,他们就会给你一个理由,找到你心中的那只“蝎子”。

3 利与害

3 利与害

在“谈判飞越术”的四个概念里,有一个非常重要,

利与害

人们做出改变的所有动机,几乎都源于“利”与“害”;

也就是,

我们极尽所能地想要获得更多的“利”,也殚精竭虑地想要减少遭受的“害”。

在谈判中,你永远无法绕开“利害”的话题。

在上面的故事里,让你觉得无法接受的,恰恰是来自“蝎子造成的侵害”,哪怕那是虚构的,也成了一种威胁。

也许我换一个“温和”一点的故事,更能让你容易去接受。

这个故事,转向了另一个动机,“利”;

这是一个源于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个民间故事;

一天傍晚,一个旅行者来到一个小村庄;

今晚,他打算在这里落脚,找个人家投宿。

可正当他走近村子,村民却开始警惕,纷纷跑回自己的屋子,锁上门窗。

旅者有些不解,他敲响一家人的房门,问道,

你们干嘛这么害怕?我只是一个路过的普通人,想要找个地方吃点东西,休息休息。

门并没有打开,里面的人只开了窗户,一个老妇人探出头来说,

这对方,方圆几里内,一点食物都没有,我们自己都饿了好几天了!你最好继续赶路,去下个村子试试看。

说完,这个老妇人用手指向远处,并轻蔑地看着旅人。

旅者不为所动,就在屋外放下了自己的行李,回了一个温暖而真诚的微笑,说道,

啊,没事,你别担心,我不会跟你要吃的,我都准备好了,事实上,我还在想能不能做点什么吃的给你们吃......

旅者真的开始从他的行李里,翻出一个大锅,并走到附近的小溪旁盛了一大锅水;

老妇人开始疑惑,这个人到底要干什么?

旅者又开始到处拾捡树枝、落叶和碎木,并拢到一起,升起了一个火堆,然后把这一大锅水放在火上煮起来。

渐渐地,村子里越来越多的窗户里探出了头,越来越多的村民都开始疑惑,这个家伙到底要干什么?

就在水差不多煮开的时候,旅者从小溪里,精心挑选了三块大小适中、纹路清晰的石头;

他嘴里嘀咕着,

啊,我就是喜欢这个口味,石头汤!让人魂牵梦绕啊!

村民们开始纷纷议论,他们从一开始的警惕,到怀疑,再到好奇;

从来没听说过什么“石头汤”啊?真有这东西?难道会好喝?

此时,远处的夕阳把村落映得绯红,大锅里升腾起阵阵雾气;

旅者不知何时掏出了一把长勺子,缓缓地舀起一勺“汤”,小心吹气,“啧啧”品尝;

嗯~~~,真不错,就是这个味儿!只是,可惜了,石头汤要是能配上一点卷心菜,那就完美了......

说着,他环顾四周,看了一眼正盯着自己的村民们;

大家似乎已经习惯了这个旅人的奇怪举动,但看着这煮沸的汤上,雾气弥漫,他们都隐隐觉得肚中饥饿难耐;

不多一会儿,就看到一个村民走出他的屋子,来到旅人身边,递过来一小块卷心菜,

给你吧,我家就剩下这一点,也没用......

旅人接过卷心菜,表示了感谢,并满上把卷心菜切碎放进了锅里,接着感叹道,

真是想什么来什么!太棒了!你们一定想不到,几年前,我还在“石头汤” 里放了一点鲜肉,那味道...简直绝了...

有意思的事情来了,当旅人说完这句话,所有的村民都把目光转向了村子里唯一的屠夫身上;

五分钟,屠夫拿着一小块肉,走了过来,

给,就这么一点了。

就这样,旅者一点接着一点,一块接着一块,土豆、胡萝卜、蘑菇、菜花,越来越多的东西被加入锅中;

此时,这一锅“石头汤”里的食物,无比丰盛。

最后,当锅里实在放不下东西的时候,村民们都围坐在旅者身旁,开心地品尝着这个奇怪的旅人所带给他们的美食,“石头汤”。

和文首的故事相比,这个奇怪的旅者所展示的“说服力”,从感觉上显得温和许多;

尽管这汤里的“石头”,和沙滩上的“蝎子”一样,只是给对方的一个虚构的理由,甚或一个错觉;

前一个动机在于“避害”,而后一个动机在于“趋利”;

但它们都产生了同样的结果,那就是“说服力”的流动;

就像电流的流动,找到两极,和之间的电压,让电子在电压下自行运动;

说服力的流动也如此,找到一个分类,形成二分的两个极端,借用“利”于“害”的动机让对方自行完成“说服力”的流动。

(对于第一个例子,分类为“动”Vs“不动”,避害,使得他保持不动;)

(对于第二个例子,分类为“给予食物”Vs“不给食物”,趋利,使得人们共享食物)

4 小结

4 小结

趋利,避害,说服力最底层的逻辑。

这里是“谈判思维”!

“模糊谈判力 第二篇” 待续

--- 桔梗 (839239@qq.co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