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李贽说的还算有道理。刘封不是坏人,更没有致死的过错:“刘封虽不出救,其罪正与糜芳同科,俱是情有可原者也。”所以,刘封被赐自裁,大概率是一起冤案。
诸葛亮认为“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于是“劝先主因此除之”。
杀大将这种事情,既不论心也不论迹,而是论有没有可能。有可能就够了,然后就要杀人。所以,刘封之死与岳飞之死,如出一辙,也是一种“莫须有”。刘封自裁之后,刘备“为之流涕”。但这有啥用?刘封还是被刘备跟诸葛亮弄死了。那么,刘备和诸葛亮是一对小人吗?他俩一个是赵构、一个是秦桧,合谋害死了无辜的刘封。
刘备这个人不简单。
东汉末年的一众乱世诸侯里,刘备的起点最低。最穷,刘备只是一个卖草鞋的;最虚,刘备只是一个汉室宗亲。而打到最后,刘备竟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刘备能够有此成就,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刘备的识人之明。所以,刘备的眼里不揉沙子,一般人进不了他的法眼。
那刘备是怎么看上刘封的?关键还收了刘封为义子,这已经不是赏识的程度,而是喜欢和爱的程度。一则夹沙甜肉的传说未必属实,但足以说明刘封大概率不是什么坏人,而且与刘备存在某种相似性。
刘封
刘封原是罗侯寇氏之子,本名寇封。刘备流落荆州、投靠刘表之时,才与刘封相遇。在一次宴会上,寇封站立一旁。席间,军厨上菜,不慎将肉块遗落于地。站在一侧寇封,竟随手捡起肉块、便吃了下去。这个举动引起了刘备的注意。之后,刘备就问刘封:“何以见肉落地,不去灰沙,不责下人,随口吞食,是何意也?”刘封的回答是:“身为将吏,应时时垂怜百姓,粒米片肉来之不易,弃之可惜,士卒厨役,终日劳累,爱之有余,偶有过失,安忍叱斥。”由此,刘备和刘封父子之情便建立了。后来,军厨知道此事,特意为刘封烹制了一种夹沙甜肉。
这只是传说,但传说得以流传,却有一定的可信因素。那就是刘备和刘封惺惺相惜。刘备告诫刘禅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所以,就刘备这种人,当真无法在形象上挑出什么毛病。他的形象,完全扛得起大汉皇叔的旗子,也绝对配得上是仁君贤主的称号。
所以,如果刘封跟刘备不对路子,那别说收为养子了,就是把刘封招致麾下打工,都不可能。刘封做了刘备的养子之后的表现怎么样?可以说表现相当好。“及先主入蜀,自葭萌还攻刘璋,时封年二十余,有武艺,气力过人,将兵俱与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西上,所在战克。益州既定,以封为副军中郎将。”
这时候,刘封就是刘备集团中的后起之秀。刚刚二十岁出头,就已经与诸葛亮、张飞等谋臣名将并肩作战了。所以,刘封的前途,不可限量。
刘备的创业巅峰时期,是建安十六年(211年)入主益州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打赢汉中之战。占了这两块地方,刘备才能够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一。否则,即便捏着半个荆州,刘备也只是次级军阀。顶级军阀,必须是孙策和曹操这种跨州而治的诸侯。要做顶级军阀,东汉十三个刺史州,刘备怎么也得占一个。
刘封
在这个过程中,刘封可是全盘参与了。论创业功臣,刘封虽然来得晚,但该赶上的功劳可全都赶上了。刘封的能力也当得起开国功勋的称号。
“太祖在汉中,而刘备栖于山头,使刘封下挑战。太祖骂曰:‘卖履舍儿,长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黄须来,令击之。’”
汉中之战,刘封是独挡一面的先锋将军,连曹操都不敢轻视。赢得对手的尊敬,才能说明你真有本事。而刘封完全能够当得起。
那么,到了这个时候,刘备与刘封的关系出了嫌隙吗?不仅没出嫌隙,而且还更亲密了:“命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为达兵所害。达将进攻上庸,先主阴恐达难独任,乃遣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与达会上庸。”
孟达与法正算是一系,都是从刘璋的阵营中跳槽到刘备这里的。刘备对于法正非常信任,但信不过孟达。原因也简单。法正是谋臣,张良的角色;孟达是武将,韩信的角色。不同的角色,就已经能够说明问题了。
刘备
见孟达发展太快,刘备开始猜疑了,怕将来控制不住。于是,刘备就把刘封派了过去,相当于用刘封夺了孟达的军权。所以,刘备与刘封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没有这层关系,刘备就不可能把刘封派过去。
刘封非常能干,刘备信任刘封,这不挺好吗?
按照这个节奏演下去,刘封一定会成为蜀汉的顶级战将。即便比不过关羽、张飞,大概率也要与魏延并驾齐驱。而刘封与刘备的养父子关系,则会让刘封更上一层楼。武将能不能升迁,忠诚比能力重要得多。
襄樊之战而关羽毁败,是转折点。关羽发动襄樊之战,而身在上庸的刘封却没能及时发兵。后来,关羽败走麦城而身首异处。“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会羽覆败,先主恨之。”
那么,在这件事上,刘封到底有没有责任。如果刘封没责任,那与刘封并肩作战的孟达就不会叛刘投曹了。“会羽覆败,先主恨之。又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表辞先主,率所领降魏。”
所以,刘封在这件事上,肯定有责任。刘封这是不助友军。。但是,刘备这个恨,就有点儿强人所难了。因为“山郡初附”不是托词,而是实际情况。“申仪叛封,封破走还成都”。这个申仪,与其兄长申耽,才是上庸当地的豪族首脑。
曹操
汉末乱世的底层逻辑是:在豪族支持下的军阀混战。曹操、袁绍这些将军都是军事代理人,但打仗是要招兵、聚粮的,这些事必须由各地的豪族来主持。所以,豪族是地方的政治代理人。在新附的上庸之地,还是这套逻辑。刘备之所以能够占领上庸,是因为上庸豪族同意了。上庸豪族不同意呢?那就赶你走。
因为这个逻辑的存在,所以,刘封和孟达即便孙吴再世,也没法支援关羽,因为根本就带不出兵。
出兵可以,但兵从哪来?刘孟带了一部分,但主要还是从上庸当地征兵。而后勤辎重的问题,没有上庸豪强支持,你根本无法解决。在上庸征兵,必须仰赖豪族;在上庸征粮,还要仰赖豪族。所以,上庸豪族,具体代表就是申氏兄弟,如果他们不同意,刘封和孟达就出不了兵,自然支援不了关羽。而上庸豪族归附刘备,就算给面子了。这时候,刘备还能让这些人出兵为自己作战吗?想也别想。
上庸就不是刘备的根据地。当地豪强表示归附,这没问题。但出兵跟着去打仗,就没可能。所以,刘封不能出,也是情有可原的。
但,情不可原的事情,是刘封跟孟达起了嫌隙,孟达投了曹丕。孟达投降,可不是一个人跑过去的,而是带了四千家部曲一起降曹的。这就相当于刘封直接折腾没了一支军队。孟达这个人也是个难得的将军,甚至都不是将军那么简单:“达以延康元年率部曲四千余家归魏。文帝时初即王位,既宿知有达,闻其来,甚悦,令贵臣有识察者往观之,还曰‘将帅之才也’,或曰‘卿相之器也’,王益钦达。达既至谯,进见闲雅,才辩过人,众莫不属目。”
所以,同刘封一样,假以时日的孟达,也可能成为刘备集团的一员主力战将。从曹魏集团对孟达的态度就能看出来,曹丕“遂与同载,又加拜散骑常侍,领新城太守,委以西南之任”。不仅皇帝与孟达同载,而且直接把一个西南战区交给了孟达。
孟达
三足鼎立之时,已经进入到了一种博弈的均衡态。这时候的竞争,就不是谁能打的问题,而是谁能打得起的问题。而打得起就需要本钱,那本钱是什么?就是人口和钱粮。孟达降曹,带走了四千家,这是人口损失。
蜀汉集团的最大问题当然是本钱不够。而蜀汉集团的直接问题则是人才凋零。到了后期,兵还有,却没有领兵的大将了。堪称名将的姜维,还是从曹魏投降过来的。孟达降曹,蜀汉少了一员战将,这是人才损失。
所以,刘封这个过错就是不可原谅的。“又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刘备的确是让刘封看着孟达去了,但刘封没事夺他一支乐队干嘛?
直接致刘封于死地的,不是刘备,而是诸葛亮。诸葛亮到底是怎么想的?就是因为“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吗?
把之前叙述的再捋一遍就会更清楚一些:首先,刘封是刘备集团的后起之秀,死的时候大概率不到三十。其次,刘封是刘备集团的创业功勋,全盘参与了益州和汉中之战。第三,刘封已经得到了刘备的高度信任,派遣刘封接管了孟达的军队。第四,刘封与刘备之间出现了关系裂痕,没能襄助关羽,但这事情有可原的。第五,刘封与孟达不睦、逼得孟达降曹,“封侵陵之,达率部曲四千余家来降”。
刘封
梳理完了之后,再看刘封被杀的史书记载:“申仪叛封,封破走还成都。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
但是,这两条是分轻重的。第一条罪责最重,第二条无足轻重。
关羽死的时候是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初,而孟达叛蜀和上庸易主的时间是当年秋,大概在农历七月之后。如果刘封不助关羽而罪无可赦,那么他就不会继续镇守上庸半年时间。关键是期间还有工夫把孟达欺负得投了曹魏。
刘封也肯定不是傻子。如果刘备会因关羽之死而问责自己,那么他应该直接投降曹丕。当时,孟达向刘封发出了劝降书信。同时,上庸局势已经彻底失控。因为豪族申氏兄弟带头造反了。
所以,刘封被赐自裁的头条重罪就是逼反孟达、丢掉上庸三郡。
但上庸丢失,主要原因是上庸豪族反水。这伙人改旗易帜了,不跟刘备、改跟曹丕了。而对于上庸,刘备集团的重视力度始终不够。孟达带着曹魏的部队进攻上庸,刘备集团并没有做出反应。曹魏抢走上庸之后,刘备集团也没有再抢回来的打算。是因为刘备没兵吗?不是,因为转过年就起倾国之兵进攻孙权了。
刘封
所以,刘封的头条重罪还要继续拆分。其一是逼走孟达、其二是丢掉上庸。很明显,前者最重。上庸丢与不丢,谁也控制不住,关键是上庸不重要。刘备集团的关注,是荆州和汉中,不是上庸。
那么,为什么逼走孟达就罪不可恕呢?
因为孟达很重要。但不是因为他的军事能力,而是因为他的政治影响。孟达代表了刘备集团的益州势力。入主益州之后,刘备集团始终纠结于主客矛盾。主就是刘璋的部下以及益州豪族,客就是刘备这伙外来人。益州之所以易主,最重的原因不是刘璋无能,而是益州豪族想换个领袖。所以,从刘备到刘禅,蜀汉集团内部的主要政治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主客矛盾。
“建安初,天下饥荒,正与同郡孟达俱入蜀依刘璋。”当初,法正与孟达一起投靠了刘璋。所以,孟达与法正是一个级别的。法正和孟达也是外来户,不是益州豪族势力。但是,在刘备的荆州实力和刘璋的旧部势力中,益州豪族天然就会与刘璋旧部结盟。而只要刘备搞定了法正和孟达这些人,就相当于搞定了益州豪族。
“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
这就是法正的地位和作用。他既是刘备集团入主益州的带路党,又是刘备集团能够稳定益州的压舱石。但是,法正也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死了。这时候,刘备还能靠谁来团结益州势力?靠诸葛亮可以吗?只能靠诸葛亮这伙人去收拾益州豪族,团结是不可能的。而屋漏又逢连阴雨,刘备的养子刘封又把法正的亲密战友孟达给逼得降曹了。然后,刘备让益州势力情何以堪?
刘备
既然孟达可以降曹,那么益州势力为什么不能集体降曹?换个主人,还不用打仗,这买卖相当值。所以,孟达降曹以及上庸易主之后,刘备集团最该考虑的不是追究谁的责任,更不是考虑如何夺回上庸,而是考虑如何稳定益州势力。
那刘备该怎么稳定呢?大义灭亲、赐死刘封,就是最好的办法。从责任上寻找赐死刘封的原因,永远也找不到。因为这就不是一个责任问题,更不是一个忠诚的问题,而是如何维持内部稳定的政治问题。
孟达的作用真有那么大吗?
那就看蜀汉集团的主客矛盾到底有多大了。诸葛亮筹谋北伐的时候,益州势力的领袖李严在干什么?李严也是刘备的托孤大臣。他就分兵驻守在江州,也就是今天的重庆。诸葛亮当然想把他弄回来,留在自己身边看着,但李严死活不去。政治斗争的态势,已经非常明显:诸葛亮在汉中准备北伐,但李严呆在江州不动,而且益州人也不想打这个仗。
后来,诸葛亮是怎么把李严给弄回来的?
诸葛亮就是劝降孟达。而且,还联合李严一起写信劝降,游说孟达重新归蜀。如果孟达能回来,那么蜀汉集团的益州势力就能压过诸葛亮代表的外来势力。于是,李严从江州赶赴汉中,同意北伐。孟达归蜀之后,李严就可以联合孟达一起夺权。益州领袖李严,再加上一个法正级别的孟达,两相联合起来,诸葛亮还能折腾出什么幺蛾子?但是,事与愿违。李严刚出江州,诸葛亮就把孟达归蜀的消息传给了司马懿,然后看着司马懿把孟达干掉。
李严
这就是孟达的地位。这个人是益州旧势力的一面旗帜。孟达能够让益州势力的领袖李严从缩头乌龟变成主动出击。
所以,刘备杀刘封,就不是赵构杀岳飞,而是诸葛亮杀马谡。杀马谡是为了稳定军心,因为马谡失街亭导致北伐失败;而杀刘封是为了稳定益州势力,因为刘封逼走了孟达。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记载:先主为之流涕。
诸葛亮杀马谡,之后为之流涕。而刘备赐死刘封,之后也是为之流涕。这就不是简单的感情问题、忠诚问题以及可能造反与否的问题,而是博弈格局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就必须要被牺牲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