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在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夏孜盖乡巴音托洛盖村的一块食葵地里,村民确登·巴特查汗站在地头久久不肯离去。望着眼前的一股股水滋润着干涸土地发出的声响,禁不住感慨万千。
因为,这是他种地15年来,第一次这么心情愉悦地给地浇水。这一切都得益于克拉玛依市水务公司的无私奉献。
巴音托洛盖村是一个农牧结合的村队,和“油城”克拉玛依市主油区接壤。
多年来,村里每到农田灌溉期就无水可浇,庄稼广种薄收是常态。村里地下水严重短缺,通过打机井灌溉也行不通。
村党支部书记甫尔瓦·布鲁根说:“村队离水源地加音塔拉水库58公里,地处水库覆盖最末端。轮到我们村浇水时,水库基本没水了。”
据了解,巴音托洛盖村上游7个村队,农田灌溉用水2800万立方米,水库总库容却只有2200万立方米。
2021年,县水利局驻村工作队队长、村第一书记李卫锋了解这一情况后颇为尴尬,因为克拉玛依市的一项引水工程渠道就从村里的耕地穿过。
如果从该引水工程引一股水灌溉农田,缺水问题就可以缓解。
为此,李卫锋带着村干部多次到克拉玛依市水务公司跑办对接,协调引水事宜,解决该村万亩耕地的灌溉难题。
今年6月,在县、乡、村的共同努力下,克拉玛依市水务公司同意架设一条1500米长的输水管道,每年5—9月期间用水泵抽水,给村里输水20万立方米,可灌溉耕地2000多亩。
“虽然没有达到预期每年输水100万立方米的需求,但也极大缓解了村里部分耕地灌溉用水难题。”李卫锋说。
巴音托洛盖村是脱贫村,和兵团第十师184团大农业连毗邻。因缺水问题,村里培育新产业有想法没办法。
“玉露香梨”是184团精心培育出的香梨杂交新品种,在2013年第十一届中华名梨·全国梨王擂台赛中获“中国梨王”称号,2014年被农业部确定为果树发展主导品种。
2019年至今,村里和184团合作,利用扶贫、乡村振兴项目资金429万元,新建占地84亩的玉露香梨观光采摘园,并免费使用184团“玉露香梨”的商标和外包装。
目前,已建成冷棚56座,种植玉露香梨8400余棵。去年,玉露香梨市场最高价每公斤120元,仍供不应求。
今年,巴音托洛盖村的玉露香梨树开始挂果,预计一座冷棚年纯收入在5万—8万元,全村人均可实现增收25000元。
乡党委书记朱苏龙说:“多年来,油地互动、兵地融合是常态。特别是近些年来,在中央治疆方略的指引下,两地联系更加紧密,并用实际成果呈现了油地协同、兵地融合共同发展的新气象。”(王高升、沈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