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分布式数据库重要,但做好并不容易。

比如,在新场景、高频数据查询和交易下,如何解决分布式事务的一致性保证问题?再比如,架构尤其是对中间件的压力过大,并发和低延时还有提升的空间;数据分片的智能化,如何确保高效、高质量的分片?

而OceanBase 4.0采用的单机分布式一体化架构则,则为分布式数据库提供了新的思路。这是一个全新的设计,具备集群的扩展和收缩对应用透明,并可以按需扩展,没有数量和规模限制;这种架构能够在普通服务器上实现无限水平扩展,帮助客户省去定制改造的步骤,减少大量人工成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多云架构而生的OceanBase 4.0

对此,OceanBase CEO杨冰也表示:“历史上OceanBase往前演进的时候一共有两次大的重构,第一次大重构是在0.5版本到1.0版本的过程中,这次大的重构让OceanBase变成今天对等化的分布式架构,成为真正的金融级分布式数据库;而第二次就是3.0到4.0的重构,而这次升级则彻底让OceanBase真正成为了面向云时代的通用数据库。”

云计算从诞生之初到现在经历了多次技术迭代,从最早的托管虚拟机,到托管服务,再到今天的多云和Serverless,不断追求灵活、简单、开放。而OceanBase 4.0正是为多云架构设计的,当用户的业务量越来越大时,通过单机分布式一体化架构,可以逐步从小规格实例扩展到分布式实例,从而尽可能降低成本。

为了更好地适配不同云平台,OceanBase 4.0在设计存储格式时降低了对外部文件系统的依赖。OceanBase存储引擎是类LSM Tree格式,将SSTable划分为2MB大小的宏块,LSM Tree引擎执行Compaction操作时,只有修改过的2MB宏块才需要被重写。每次写宏块操作都是异步的,选择2MB宏块大小也能够很好地发挥不同云平台上各种分布式文件系统的性能。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降低对底层存储系统的依赖,用户可按实际业务需求,将数据库部署到不同的云平台甚至多云,并确保系统稳定和高性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就是大”是把关键钥匙

一直以来,公众对分布式数据库的普遍认知是需要多台服务器部署,更适合服务大企业的海量数据存储和分析。而OceanBase 4.0采用的单机分布式一体化架构,能够在用户规模还小的时候将使用门槛降低到集中式数据库的水平,同时,不需要提前担心业务发展带来的扩展性问题,一次选择终身受用。

首先,是部署能够实现“小型化”,OceanBase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设计,每个分布式系统都会有一个总控节点,用于全局管理调度。这个设计方案的好处就在于单节点部署只有一个进程,且能够在线增加OBServer,既实现了单节点最低配置,又实现了单机和分布式架构的统一,这意味着OceanBase 4.0突破了分布式数据库的边界、

其次,是系统具备强大的“易用性”,OceanBase 4.0在业内率先将故障恢复时间(RTO)从30秒优化到8秒,而RTO的数值越小,代表系统故障恢复能力越强,这是中国数据库的第一次,也是全球数据库的第一次,这也意味着未来系统的故障恢复时间将真正跨入到秒级时代。

OceanBase CTO杨传辉表示,“OceanBase 4.0 的很多创新和想法来源于用户的需求或者建议,我们也会一直坚持MySQL模式完全开源的策略,和我们的用户、开发者一起,把单机分布式一体化架构真正做成数据库的主流,发展出一个与MySQL、PostgreSQL同等规模的一体化数据库产品和社区。”

我想随着OceanBase在数据库日复一日的耕耘,未来会对重构全球数据库市场的新格局,起到更加决定性的价值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