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热,热!入夏以来,全国开启了高温模式,即便现在已经立秋,依旧没有退却的迹象。

此次高温已经持续60多天,累计天数为1961年以来之最。全国很多地区的温度大都在40℃以上,重庆超40℃连续10天纪录,几乎“每天热出一个新纪录”。纵使是“夏都”西宁,气温连续10多日也在30℃以上,地表最高温更是达到了51.3℃!

这样的天气,我们都受不了,大都躲在空调房里纳凉,而古人遇到夏季高温是怎么生活的呢?

历史上最热的夏天,44.4℃

据《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普查中国历史文献中的炎夏气候事件,1400年后,酷热记载数量最多的首推1743年,也就是乾隆八年的夏天。

根据记载,这次酷热影响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等5个省市,从酷热景况、炎热程度和危害之深重来讲,堪称历史之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续东华录》载:“六月丙辰,京师威暑。”一个“威”字,说明了天气之热。

《浮山县志》也有记载:“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京师更甚,浮人在京贸易者亦有热毙者。”山西的浮山县天气高温,导致行人多有被热死者,京城高温更为严重,浮山人在京城做生意的也有被热死的。

而《续天津县志》《高邑县志》记载得最为详细,“五月苦热,土石皆焦,桅顶流金,人多热死。”“五月廿八至六月初六日薰热难当,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日中铅锡销化,人多渴死。”土石晒焦,屋顶的鎏金以及铅锡的饰物就要晒化了,可见当时的温度有多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地方志中类似的记载不胜枚举。文字叙述比较形象和感性,当时的温度到底有多高呢?

一个叫宋君荣(中文名字)的法国传教士,刚好在北京遇上了1743年盛夏那段酷暑异常的天气。宋君荣用气象仪器和拉谋氏温度表做了详细的观测与记录,这或许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中国气象数据记录了。

7月20日和21日下午3时半,拉谋氏温度表测量为 331/4……25日温度为 351/2,达到了温度极高点。25日到26日晚间,东北风并下了雨。26日温度是 251/2……

研究换算可知,那几日北京的气温均高于40℃,7月25日更是达到了惊人的44.4℃。

“热死了人”,北京城热死了1万多人

我们常说“热死人”,这并不是脱口而出的有感而发。在1743年的那场酷热中,的确热死了很多人。

如前所述,当时北京周边,甚至华北地区几乎所有州县的志书,在记载那场酷热时都用了“人多死”“人多热死”的字眼。

当然,具体热死了多少人?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从北京情况来看,相信人数不会少。清廷有个大概统计,在7月14日到25日期间,全城内因为酷热天气死亡11400人。

“热死人”大都发生在贫民区,而且死者以贫民、技工和手工业者为主。他们的生活本来就缺少保障,炎炎夏日中还要进行劳作,非常容易中暑而死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富人有没有热死的?相信也有,不过情况应该好得多。乾隆皇帝有感于天气之热,就写了一首《热》的诗:

冰盘与雪簟,潋滟翻寒光。辗转苦烦热,心在黔黎旁。

我在冰屋里待着,冰块泛着寒光,身体凉爽舒适,但心里苦闷极了,因为百姓们还在酷暑中挣扎。

乾隆所说在冰屋里待着并非随口一说。《大清会典》记载,乾隆八年,紫禁城内拥有五口大冰窖,藏冰量在十万块以上。这足以够权贵们应对最热的那几天。

当然,乾隆所说心忧百姓,并不是嘴上说说,他的确有所行动。

一方面,乾隆帝发出多次谕旨,采取了系列防暑措施。如“又谕今年天气炎热甚于往时,九门内外街市人众,恐受暑者多,著赏发内币银一万两分给九门每门各一千两,正阳门二千两,预备冰水药物以防病,可传与步军统领舒赫德即速遵旨办理 ……”(《清实录·高宗实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乾隆这才写下了“罪己诏”,向上天历数自己犯下的错误,甚至还要承天祭祀,祈求神明的原谅。(“谕、京师自五月杪以来。天气亢旱。且溽暑炎蒸。甚于往岁。明系上天垂象以示儆。朕夙夜忧惕。莫释于怀。皆因朕躬之阙失。或用人行政之失宜”(《清实录·高宗实录》)。

酷热背后的极端旱灾

干旱无雨太阳直射的天气,常常会出现非常炎热的气温。1743年的那场高温的背后其实是一场极端的旱灾

文献资料表明,这场旱灾始于1743年的春季,当年夏秋连旱,中间伴有极高温的天气,一直持续到1744年的春夏,到6月下旬各地天降透雨,旱情才得以结束。

这场旱灾跨度一年有余,波及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等省,部分南方省份也有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场旱灾中,乾隆皇帝表现出了比较有作为的一面。

1743年11月,朝廷重点对直隶27个重灾州县进行“大赈”,后续还进行了“加赈”。 189万余人灾民一下子得到了8个月的口粮,很多人由此保住了性命。

其他地方的赈灾也在同步推进。同时,针对旱灾引发的难民迁徙,朝廷放松了收紧的封禁政策,允许默许流民从喜峰口、古北口、山海关等地出境,并在京城加强了难民收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体来看,清廷的应对这次旱灾处置比较得力,粮食调拨和发放的速度比较快,灾民吃上了口粮,灾区社会秩序十分稳定,随着1744年灾区秋粮的丰收,旱灾的影响逐渐消除。

1743年正值康乾盛世的鼎盛时期,朝廷有能力应对这样一场旱灾。100年后,清朝又发生了一场旱灾,也就是丁戊奇荒。当时清朝国力式微,政府腐败不堪,救灾赈灾自然也就跟不上了。丁戊奇荒造成的极其惨重的社会后果至今让人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