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轻人又被贴上新标签了。

继“小镇做题家”、“小镇青年”之后,当代年轻人又被冠上“小镇刺头”的名号。

什么是“小镇刺头”呢?

他们是一群面对小镇错综复杂的人情关系,拒绝吃亏,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权益的年轻人。

小镇刺头,是那个不平则鸣的00后姑娘。

她带家人出门吃饭,遇上不合理的包厢最低消费。

她震怒了,“你们属于违法了,侵害消费者权益了,我举报你们,你们是要被查的!”

刚拿起手机,母亲就拦着她了,说和饭店的工作人员认识。

饭店的工作人员也马上给出了“弹性规则”,表示可以不要最低消费。

这是什么?

这是看人下菜碟,是欺软怕硬,是黄皮树鹩哥——专挑熟人下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镇刺头,是那坚持维权的星星。

“买到过期产品,是要退款并赔付货价十倍的。”

看到商店只赔付了50元(应得赔偿价的3/1),星星半步不让:

“让他们赔偿是维护你的合法权益,你不用觉得自己是在强词夺理”。

花钱买难受的事,他坚决不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镇刺头,是那个怒而投诉的乐乐。

装修的钻机在午休的时候持续工作,

噪声有如魔音入脑,

他按了对方家的门铃:

“十二点到两点装修扰民”。

不多时,钻机停下,楼宇重归清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镇刺头,是那个摸熟了投诉电话的斑马。

电动车,自行车随意变线,投诉。

国旗悬挂方式错误,投诉。

不遵守规则,投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镇刺头,是那个为了别人插队而生气,而吵架的青年;

小镇刺头,是那个一定要分个黑白对错的青年……

较真,挑刺,成了他们身上的标签。

在大城市里生活惯了的年轻人,回到小镇十分茫然,怎么大城市那套“依规办事”失灵了?

在小镇上生活惯了的长辈,面对年轻人也处处不解,怎么小镇奉行的“人情冷暖”不讨好了?

这本质上是两代人观念的激烈碰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镇刺头”到底是怎样和父母产生冲突的呢?

第一,大家生活的环境不同。

在小镇长期生活的父母,是在熟人社会里长大的。

用费孝通的话来说,就是“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人都扎根在一小片土地上,街坊邻里间抬头不见低头见,随时都可以面对面交流。

出于这一种知根知底的信任,人和人之间不需要用设立生硬的文字规则。

而长期在城市生活的年轻人,身边人员来往速度很快,今天的同事,可能明天就离职了;今天的邻居,可能明天就搬家了。年轻人还来不及对身边人产生知根知底的情绪,所以,他们更加依赖文字立定的规则准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大家的人际关系网不同。

而且,生活在小镇里的父母辈,人际关系比较稳定。

在很多父母的眼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适度放弃一些个人利益,换来大家面子上好看,这一笔稳定关系的买卖,划算得不得了。

但长期在城市生活的年轻人不一样,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年轻人能通过互联网,认识到更多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脆弱。很多年轻人抱着手机,网友就已经遍布天南海北。

他们更长时间地处于“和陌生人相处”的环境下,在这种人际关系影响下,年轻人会更加注重自己的感受强调边界感和规则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大家处理问题的思维不同。

抱着丰富的生活经验,不少长辈在面对年轻人的时候,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种“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饭都多”的态度。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他们会希望所有人都舒舒服服,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像慢悠悠的流水,有利万物的温存。

年轻人解决问题,讲究效率。

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怎样最少的代价解决?怎样一劳永逸地解决?

思考完毕,还是觉得依规矩办事最好。

于是他们拿起手机,拨打投诉电话。

问题被解决了,像爆破了一栋大楼,不过就是两三分钟的事情。

种种差异,造成了两代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如果住得远,生活圈不算太重合,倒也还能够相安无事,一旦凑近了,就是一场“水火大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依赖规则的年轻人,真的是刺头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搞明白,“刺头”本来是什么意思。

刺头本义指的是处处与人针锋相对,无事生非的人。

那些回到小镇的年轻人做了什么?

他们只是遵循规则,努力地争取自己的权益,在这个过程中,可能用词过于严肃,“刺伤”了部分人而已。

有人说,“小镇做题家”可以是那些兢兢业业小镇学子的自嘲,而不是别人给小镇学子贴上的污名化标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我觉得,“小镇刺头”也是一样的。

它可以是那些小镇青年的幽默自嘲,而不应该是贴在他们身上的污名化标签。

如果正当维护自己的权益,被当作挑刺;

如果依法依规做事,被当作挑刺;

如果想要突破人情社会,被当作挑刺……

那错的一定不是小镇青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在反对“小镇刺头”这个标签的时候,在反对什么呢?

反对一些不了解就随意盖棺定论的污蔑;

反对一些以偏概全,扩大化事件的指责;

也反对把两代人立场对立的扭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镇做题家”、“小镇刺头”、“职场整顿者”……

社交平台从不吝惜给当代年轻人贴上新的标签,因为他们知道,年轻人恰好就是活跃人群,是理想的研究对象。

在被贴上一个新的标签之后,年轻人总会想办法给这个标签正名。

“小镇做题家”,从985five小组出来,经过一些公共事件的发酵广为人知。年轻人们一直在努力,让“小镇做题家”的奋斗精神、拼搏精神能被大家看见。

“小镇刺头”也是一样的。

有些年轻人会坦然承认,自己就是“刺头”,他们还要快乐地当“刺头”。

因为这种“刺头”精神,意味着对旧有规则的反抗,对公理对正义的追求。

反正都被叫“刺头”了,索性一刺到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珍惜那些还愿意当“刺头”的年轻人吧。

他们还没有因为被多次否认而放弃交流;

没有因为被误解忽视而放弃表达;

没有因为被指责谩骂而转身退缩。

恰好是因为有了这些“小镇刺头”

那些原本隐藏的“最低消费”得以整改;

那些不分时候的装修噪音得以暂停;

那些侵犯个人利益的行为得以修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珍惜那些还愿意当“刺头”的年轻人吧!

至少他们还在尝试发声,尝试沟通。

尝试沟通,可能还有彼此理解的机会;

放弃沟通,只会让年轻人和长辈的代沟更深,更加难以逾越。

所以,好好珍惜那个还愿意发声的“小镇刺头”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