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6月,30多岁的海军军官张召忠,被紧急派往广州。奉命“参观”准备拆卸的澳大利亚海军航母墨尔本号。“当时就看到一个十几层楼高的大家伙在那里,我们所有人都是第一次见航母,什么也不知道,什么都不认识。”张召忠回忆起当年第一次看到墨尔本号时这样说。

虽然墨尔本号是一艘建造于二战时期的老舰,但他经历过现代化改装,不但有2万吨的排水量,还有蒸汽弹射器、新式拦阻装置以及菲涅尔助降镜,是一艘货真价实的现代化航母,还一度成为澳大利亚皇家海军旗舰。

1985年3月,广州造船厂经投标向澳大利亚购买了退役的墨尔本号,打算将其拆解后获取利润。墨尔本号被拖回国内后,成为第一艘中国人可以近距离仔细观察的航空母舰,虽然只是一艘废弃的退役航母。

最近几年,很多军事专家颇有深意的分析当年墨尔本号到中国的往事,说“当时中国以拆卸的名义,购入澳大利亚退役航母墨尔本号,并在中国南海军事基地对其进行了分解,其中升降机、蒸汽弹射器、飞行甲板均被保留,利用这些设备进行了舰载航空兵的试验。”

他们意思是,早在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海军就已经开始着手预研航母了。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考察过墨尔本号的亲历者之一,张召忠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记者采访时说,当时根本不像外国军事专家分析的这样“深谋远虑”,这完全是个意外。

1985年3月,广州造船厂中标购买的这条军舰,其实只是一个空船壳。澳大利亚方面在把航母交给船厂时,已经拆毁了所有装备和电子系统,还把尾舵焊死成一个固定角度。但甲板上的弹射器和拦阻索确实还在,澳大利亚海军并没有能力和经费去做拆除。

对拆船厂来说,他们根本不关心这些设备。墨尔本号被拖回港内后,还是当地造船厂的一位军代表看到后,立即把这个消息汇报给海军总部。

海军装备部收到信息后,这才迅速派遣下属海军装备研究所,临时抽调了不同单位、不同专业的30多人前去“参观”,张召忠就是其中之一。

在张召忠看来,墨尔本号来华完全是改革开放后,地方发展经济带来的一个“意外”宝贝。

他回忆,当年那个炎热的6月,“老中青”三代海军军人兴奋的在墨尔本号上参观了好几天。他们已经意识到,这条即将被拆毁的航母具有巨大价值,但遗憾的是,拆船厂并不属于海军,无法阻止这艘航母被拆成一堆废铁。

张召忠说,当时大部分同事只有30出头,对航母的研究热情非常高,所有人都申请延长调研时间,就近住在船厂闷热的工棚里,一个舱室一个舱室仔细测量各种细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说,墨尔本号船舱里黑咕隆咚,没有电力和照明,垃圾堆里丢弃着已经废弃的作战值班记录和私人物品。他和同事们一人一个手电,在舱内逐层测绘,逐步了解一艘现代航空母舰的主体结构和各种主要设备。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青年军官如今已经步入老年,但令人欣慰的是,中国海军经历了漫长的忍耐期,终于迎来了空前大发展。我们终于可以骄傲的在航空母舰这一栏里,填入三艘中国军舰的名字。

张召忠说,正是对墨尔本号的这次调研,让他对航空母舰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开始了长期的关注调研。墨尔本号虽然偶然,但却在当时的中国海军高层有远见的领导人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曾任海军司令员的刘华清上将,在回忆录中提到,早在1970年,他就根据上级指示组织过航空母舰的专题论证。不过他自己也是在10年后的1980年访问美国时,才参观了美国“小鹰号”航空母舰。

刘华清说,这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踏上航空母舰。
刘华清是一位老红军,1954年开始,还曾在苏联海军指挥学院学习了4年,1958年回国,是解放军高级将领内,少数懂得现代海军和装备的人。

1984年,在第一届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上,刘华清曾这样说:海军想造航母时间也不短了,但现在国力不行,看来还要再等一段。

1986年他又提出,“航母是要造的,2000年航母总要考虑的,发展航母可以先不提上型号,而先搞预研。”1986年11月,他再次主持召开海军发展战略研讨会,建议发展航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华清始终认为, 中国10年内不搞航母,10年之后再搞还是会有困难 。要早点论证,早点把这个问题研究透。

当时的南海,中国海军不要说航母,连大型舰艇都没多少,航空兵不能飞抵南沙群岛,也没有空中加油机和预警机。即使这样,航母也没有实际立项,更谈不上建造。

张召忠回忆说,当时全年军费也只有80~100亿美元,分摊给海、陆、空、二炮四大家,除去用于人员开支和维护老装备,基本剩不下什么钱。军队在忍耐期内待了很久。

倒是社会上老百姓非常支持造航母,有一段时间民间还掀起了捐款造航母的呼声。
直到2002年,瓦良格号顶着重重压力和阻挠,成功拖回大连时,才让中国迎来了一艘可以起降固定翼战斗机的航母船体。但很少有人知道,即便在当时,航母也仍然没有正式立项。

长期以来,中国海军一直以苏联为师,从装备到建设思路都如是。但苏联海军本来就是一支观念落后的海军,长期以来不承认自己有海军战略。他们更习惯用“海军战略使用”这个词。一字之差,反应出的是两种对海军截然不同的认知。

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期以陆军为重,创立之初高级将领也都来自陆军,有“陆军老大哥”的思想;加上受到到苏联影响,海军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陆军的下属兵种。直到1986年,刘华清在国防大学做了《海军战略》的演讲,中国海军才首次明确了战略。

刘华清认为,海上作战有独立性、特殊性,海军应该有适合自己的作战方针。 他提出,我国海军的战略是“近海防御”,近海是指作战范围,防御是指战略性质。

在近海防御战略下,航空母舰则是必要装备。

要对付对手的核潜艇和舰载航空兵,执行近海防御战略,如果只依靠中小型舰艇和短程岸基航空兵,打起仗来之能望洋兴叹,把战略主动权拱手相让。因此,即使是防御,也必须拥有和对手对等的装备。

回顾过去的几十年,中国航空母舰问世之艰难,当然有技术和资金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其实是海洋战略模糊不清和对海军的观念转换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