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姜锋 实习生 崔宇)刘猛将到底是什么神?为什么不仅仅是洞庭东山,而是整个苏州,包括上海,都能见到大大小小的猛将庙?8月26日晚上,“苏图首发”品牌迎来“新面孔”,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苏州图书馆、江苏凤凰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共同主办的“苏图首发启动仪式暨《猛将还乡:洞庭东山的新江南史》分享会”在苏州图书馆举行。《猛将还乡》作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世瑜及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带领读者领略一个不一样的江南。
所谓猛将或刘猛将,是江南传统社会中常见的民间信仰。猛将庙在乡村中随处可见,与此相伴的是几种不同的刘猛将故事。这些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故事中,刘猛将生前是名将,死后保佑当地的农业,是驱除蝗灾的神灵。其中最流行的说法是陪伴宋高宗南渡的重要武将刘锜之弟刘锐;还有一种说法则是元末将领刘承忠;又有说法认为是宋代官员刘宰。而在另一些故事中,刘猛将则是当地贫苦出身的少年,因家庭变故溺水而死,成为保佑水上船只的神灵。
赵世瑜注意到,陪伴宋高宗南渡,保佑农业的刘猛将形象可能出现较晚,更符合政治精英的正统观念。清雍正二年,刘猛将作为驱蝗神进入官方祀典,成为朝廷认可的合法神灵。而少年刘猛将为来往船只抵御风浪的故事,显然更接地气一些。
赵世瑜推测,这些猛将庙很可能是东太湖地区“水上人”上岸定居之际建立的信仰中心,具有里社的功能。刘猛将起初就是刚上岸的水上人的社神。“水上人”上岸的过程,可能是筑垦圩田转变为农业聚落,也可能是商业成功后置产定居。这种从离散社会到整合社会的历史过程,很可能在南宋以来的环太湖地区不断发生。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水上人”的刘猛将信仰,也就可能转变为保佑农业的神灵。这就意味着,对刘猛将信仰内涵的“逆推顺述”,有可能重建江南地区南宋以来“泽国变良田”历史进程中的社会结构演变。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志伟、谢湜,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徐茂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永华等学者也参加活动并发言。他们结合自身的学术经历和《猛将还乡》一书中提出的新问题、新方法展开讨论,对历史人类学、区域社会史以及江南史研究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为读者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对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