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内燃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抑制爆震的手段也越来越多。过去因为技术尚不完善,所以抑制爆震的方式更多依赖于燃油,也就是利用燃油中更高的辛烷比例来起到抑制爆震的作用。但这种方式一定不是最优解,因为更高标号的燃油=更高的价格,会增加消费者的经济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从奥托在吃面包时领悟了压缩比的概念之后,不断提高内燃机的压缩比就是核心的发展理念。所以近百年来我们所看到的内燃机都是在不断地提高压缩比,无论高端、低端发动机都遵循这一发展趋势。高压缩比所能带来的好处就是可以不断提高内燃机的热效率,提高燃油经济性。但弊端则是增加了爆震的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过去抑制爆震的手段很少,工程师们将控制爆震希望主要寄托在高辛烷值汽油上,也就是利用了其高温、高压下燃烧不剧烈的特性。加之过去环保、排放标准并不严格,所以同品牌高端车型所用的机器往往具备更高的压缩比(同款机点火角提前),而入门车型的机器压缩比往往更低。因为要考虑到低端车型受众群体的经济能力,他们很难承受高标号汽油的价格。

但在2000年之后,全球对环保、排放的要求愈发严格,廉价、入门车型的发动机也需要不断地提高压缩比,来达到严格环保规则下的标准。这时控制爆震的方式如果还仅仅依靠高辛烷值汽油,就不符合汽车市场的客观规律了,因为开几万、十万出头车型的朋友们很难承受95、98号汽油。那么控制爆震的其他方式就开始产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什么是爆震?

爆震是由混合气自燃(压燃)所导致的,但自燃并不等于爆震,这个概念要清楚。传统汽油机会点燃混合气,而柴油机则是压燃混合气。点燃、压燃在一个循环内单独存在都没有问题,但如果在内燃机一个循环内同时出现点燃、压燃,这两簇不同传播方向的火花来一次对冲,就形成了爆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燃机在压缩冲程快要结束时(活塞接近上止点前)会开始点火,电火花会率先点燃火花塞附近的混合气,之后火花从上至下进行传播。此时若缸内温度、压力过大,那么活塞附近会形成局部高热,从而导致部分混合气自燃,自燃火花则是从下至上传播。点燃火花、自燃火花相向传播,一旦接触就会形成冲击,这就是—爆震。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柴油机不会爆震,因为它没有火花塞,所以不存在另外的火花传播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爆震是如何产生的?

爆震产生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缸内过高的温度,也就是高温。所以控制爆震很简单,只要控制住高温,就抑制了爆震。所以内燃机已不再拘泥于利用高标号燃油来抑制爆震的产生。新一代抑制爆震手段为加快散热、抑制突然出现的燃烧室高温、加快混合气点燃的速度等等,这些技术的加持在根源上减少了热堆积,对于燃烧室的温度就变得更加可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动机结构理念与材料的升级

如上图所示,发动机在不断进化中缸体结构所发生的变化。早期的高转速自吸时代,缸体结构往往都是大缸径、短行程,因为更短的曲柄力臂对曲轴带来的负荷更低,转速攀升速度也更快。但过大的缸径等同于增加了火花横向传播的距离,火花横向传播点燃混合气所需要的时间拉长,就容易出现混合气还没完全点燃就已经出现压燃的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的气缸结构都是窄缸径、长冲程,曲柄力臂更长,发动机扭矩特性好,但过长的行程也告别了高转速,至此发动机进入了高扭低转时代。更窄的缸径降低了火花横向传播的距离,让火花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更短。可以理解为在还没有压燃火花出现时,混合气已经被全部点燃。这种理念的衍生产物就是盆形活塞,更极致的就是湍流喷射技术。除此之外铝合金材质的大量使用,使得缸体导热性大幅度增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盆形活塞的逐渐普及

盆形活塞的理念与窄缸径是一样的,只是更适合应用在比较极端的工况下,比如马自达创驰蓝天13压缩比烧92号汽油(注意奥托循环下能达到13),这就是比较极端、苛刻的条件了,所以在活塞顶部开了个小孔,等于在窄缸径的基础上进一步缩短了燃烧室的半径,活塞到达上止点后,混合气会被压入孔中,点燃火花传播时长进一步被缩短。盆形活塞不仅仅是马自达在用、也并非独有,本田、丰田也有相应的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湍流喷射技术

这项技术与马自达创驰蓝天就没啥实际关系了,因为这是竞技场上应对高压缩比发动机爆震问题的手段。但本质也是利用点燃、自燃比拼传播速度的原理。湍流喷射技术多了一个预燃烧室,主燃烧室跳火前会先在预燃烧室内喷油、点火,在这之后主燃烧室进行点火,同时预燃烧室已经完成点燃的火花会大量喷出,增加主燃烧室火花传播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使其更快地完成点燃。简单理解为人多力量大,一个火花所蕴含的能量肯定不如10个、100个、1000个火花蕴含的能量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丰富的控制策略

自从缸内直喷技术普及后,内燃机的控制策略就变得更加丰富。喷油嘴在燃烧室内,一次或多次的喷油就是控制气缸温度的有效手段之一,液体变气体的过程会吸收大量的热量。气缸所堆积的热量被吸收,那么温度就会有所下降。实际上这些年来无论自吸以及增压发动机的压缩比普遍在10以上,还能烧92号汽油的原因首功在缸内直喷。当然奔驰M133那类高增压机的压缩比另当别论。

爆震传感器与自动微调点火角的配合使得发动机在出现爆震问题后,可以得到及时且有效的解决。几十年前的内燃机电控技术并不发达,也没办法判断爆震是否产生,所以高标号燃油是最好的保障。但现如今的内燃机都配备爆震传感器,一旦发现爆震,系统就会立刻滞后几度点火角。点火时机滞后,混合气发生膨胀的过程就会变短,活塞上行挤压时混合气释放的热量就更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爆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2-1排气歧管提高了排热效率

对于4-2-1排气相信各位朋友都懂,鄙人就不做过多赘述了。简单点说就是4-2-1排气避免了传统4-1排气所存在的排气干涉,使得蕴含大量热的废气能更快地排出,热量排得足够快也是降温的一种手段。当然4-2-1排气也并非马自达独有的技术,很多品牌发动机也有采用这种技术,只是没有被拿来当卖点去宣传。毕竟这些优势都是在为高压缩比状态下抑制爆震服务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高压缩比的本质在于更省油,不妨换个思路去思考,省油是最终目的,而高压缩比仅仅是个过程,只要能省油,并不是一定要高压缩比。总而言之上述就是马自达创驰蓝天发动机高压缩比能烧92号汽油的原因,上述这些技术都是朴实且实用的方式,但绝对算不上黑科技。因为只要是追求更高、更极端的压缩比,任何车企都会用到上述的这些技术。说到底就是抑制发动机爆震的手段已经不再拘泥于高标号汽油了。过去那套压缩比大于10、用95号汽油的惯性思维理论在当今看来已经不再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