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雷雨大风蓝色预警!”“请各镇街区、各相关部门单位立即按照《武城县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处置)机制(试行)》落实响应措施。”8月22日上午8时,广运街道办事处安监办主任朱明磊在“武城县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微信群”接连收到2条应急信息,他立即按照要求,通过微信工作群、村村响大喇叭通知辖区169家企业和26个村居社区的群众做好防大风准备,停止户外高空作业。

今年7月份《武城县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处置)机制(试行)》印发。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为频繁而又严重的灾害,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地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亦呈上升发展趋势。但根据相关规定,之前启动应急预案时需要部门分析研判和层层文件传达,很多部门不能够第一时间投入应急处突一线工作。

针对这一现状,武城县针对当地9类易发自然灾害,修订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处置)机制。机制明确了各部门的共同职责,以及 9 个镇街区和县教体、科信、住建、交通运输等 16 个部门单位在不同灾害类型和预警等级下的相应处置措施。该机制发布实施后,各镇街区、各部门单位在不同预警等级条件下的实现了响应部门明确、响应措施精准,保障了日常管理和应急处置行动的即时转换。同时,将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从预警发布、安排部署、响应(处置)的三级指令式响应压缩为预警发布、响应(处置)自启动的二级触发式响应,省去了会议安排部署和应急方案讨论制定等程序,以反应时间的缩短保障应急响应时间,进而提升响应效果。另外,充分发挥微信群信息传递快、覆盖范围广的优势,确保气象部门发布气象预警后,各镇街区、相关部门单位能够在第一时间迅即响应,最大限度降低灾害影响范围和灾害后果。

武城自7月份新机制实施以来,经受了2次大风蓝色预警、2次雷电黄色预警和1次暴雨红色预警的检验。有效避免和减轻自然灾害损失及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机制实施以来,极大缩短了从气象预警发布到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市民群众采取响应措施的时间,责任人第一时间直奔现场,极大的避免了集合、研究、再奔赴现场的两头忙、两头紧的现象,有力提升了气象灾害预防、响应和处置体系能力。下一步,我们将对本机制进行进一步补充完善,进一步增强本机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武城县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徐洪泉说。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张志宁 王汉臣 记者 张海峰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