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霍嘉星 徐慧

暑假期间,有多名泰安市民反应收到来自“00”开头境外号码的“装熟”短信,短信内容大部分为“(名字最后一个字)姐,怎么加不上你,收到加(电话号码),有急事找你”。知晓接收短信人的名字最后一个字和电话号码,假装熟人让对方添加联系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短信上提供的电话号码在微信上添加“熟人”后,对方通过验证并未聊天,其朋友圈也是屏蔽状态。随后被“熟人”拉入名为字母加数字的群聊,群内不断有人通过“熟人”分享的二维码加入群聊,进群后群主“热情欢迎”,表示发送签到和收款码,在群中可领取5元红包,引诱刷单,并且群中不断有人发送各类表情包“烘托氛围”。一周后,“熟人”组建的群聊微信页面显示“无法在已停用的群聊中发送消息”,群聊中由原本的30人左右减少至5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熟人”发送的短信在两三天之内添加微信联系方式,可以正常通过,但过三四天之后再添加,微信则显示“被搜账号状态异常,无法显示”,已无法加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了解,这种通过加人建群拉人的方式,公安机关称之为“吸粉引流”,一般是诈骗分子为刷单类诈骗或虚假投资理财类诈骗制造条件,该群容易被“吸粉引流”团伙卖给诈骗分子,实施诈骗。群内如果有50个人,可能只有被害人1个真人,其他都是由嫌疑人扮演,使用各种专业话术忽悠被害人。

诈骗分子知晓市民的名字和电话,表示市民的信息已经泄露,一般诈骗分子从各类票据如快递物流单、车票、刷卡购物的纸质对账单,以及个人获奖证书和生活图片等渠道获取个人信息。一般街边的填写调查问卷、购物抽奖、申请免费邮寄会员卡、免费赠送礼品、免费开卡、招工等活动,会要求路人填写详细联系方式和家庭住址等,这也是诈骗分子容易非法获取市民个人信息的途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泰安市公安局新型犯罪研究作战中心、四级警长刘文龙表示,如收到该类短信,要先看短信号码,通常境外发来的号码前都会加数字“00”,即使没有数字“00”,也并非正常的手机号码。可以直接忽略该类短信,如果真的加上了,发现对方不是自己认识的,第一时间就应当删除对方,防止被骗。并且可以在国家反诈中心APP上进行举报,避免更多人上当受骗,如果对短信有疑问,也可以拨打全国反诈骗专线96110进行咨询。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随意丢弃含个人信息的票据,如火车票、快递单等,少参与促销活动,谨慎注册各类应用,在网购或者社交时,应谨慎留下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