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5日日记的右上角,“今天手术一台”被圈了出来,这是吴孟超院士生前做的最后一台手术

东方肝胆医院要调取一项久远的科研数据,最后也是在吴老的日记本上找到的;

在几十本日记里记录下了吴老的生活作息、工作强度,甚至连每一刀开在什么位置、出血量多少都会被一一记下……

今天是吴孟超院士诞辰100周年纪念日,通过其生前日记,让我们一同回顾这位“肝胆外科之父”的人生过往。

手中一把刀,心中一团火

在今天上午举行的纪念吴孟超院士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座谈会上,现场展示了2年前中国科技馆观众服务部副研究员、“手模墙”项目的创意者和项目组组长欧亚戈为吴老采集的手模。手模印痕很深,掌纹清晰,仔细端详,可见因为长时间握着手术刀,右手食指和中指指尖关节略微变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孟超1922年出生在福建闽清乡下,5岁时随母亲漂洋过海,投奔在马来西亚做工的父亲。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吴孟超组织同学给八路军捐款捐物,收到八路军总部以毛泽东、朱德名义发来的感谢电,非常激动。1940年,18岁的吴孟超毅然回国参加抗日活动。因战乱无法奔赴延安,他决心“读书救国”报考了同济大学医学院,成为“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的学生,一头扎进了肝脏外科的领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世界上每年新发肝癌患者中,中国人占到一半左右。吴孟超就决心“要把中国这顶肝癌大国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

从开始站上手术台,吴孟超一站就是60多年,一共完成了16000多台手术,把20000多名患者从死神边缘拉了回来。82岁时,他曾连续做10个小时手术,一滴水都没喝。直到97岁正式退休前,他每周还要做3台手术。

他曾说:“倒在手术台上,是我最大的幸福。”

2012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上这样写道:“手中一把刀,心中一团火,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生前日记公开:除了工作还是工作

吴孟超院士的长女吴玲专门提到了父亲留下的日记本。“我和妹妹在整理爸爸遗物的时候,第一次看到他的日记,打开之后发现,里面记的几乎除了工作还是工作。”日记本上细细记下了吴孟超当天早上是几点起床的,几点上班,一天动了几台手术,病人情况如何,甚至连每一刀开在什么位置、出血量多少都会一一记录下来。

2019年3月15日的日记右上角写着“今天手术一台”的字样,并被着重圈了起来。

“当时父亲已经住到长海医院,那天却坚持回到医院,和周伟平教授一起做了一台手术。他和我们都没想到,那竟然是他人生的最后一台手术。”

吴玲说,父亲留下的日记记录下的不仅是个人的日常,还有海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的发展,更有中国肝胆外科前进的印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座“宝库”在吴孟超院士去世一年后,依然在发光发热。

上海东方肝胆医院肝外四科主任沈锋是吴老的学生,前一阵子医院需要找一项科研数据,因年代久远和人事调动,找到档案很是困难。最后这个难题,是通过日记本解决的。

医院联系到吴孟超家人,拿出日记,顺利地找到相应的年份、日期,果然找到了数据,而且记录得十分完整。

“吴老永远是我们万众景仰、衷心爱戴、毕生学习的尊师和长辈。”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张彤说,吴老的伟大精神和高尚情怀是所有人最珍贵的思想财富和最厚重的精神家园。

是严父也是慈父:似乎父亲从来没有离开过

与此同时,这一本本“工作日记”的字里行间,也记录下了一名丈夫、一位父亲对家庭的拳拳爱意。

2011年,吴孟超院士的夫人吴佩煜因病去世。在那年吴老的日记里写着:爱妻吴佩煜8月5日走了,8月9日开的追悼会,她永远走了……

“虽然父亲陪伴家人的时间并不多,但对整个家庭的爱意却一点也不少。在妈妈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沉浸在孤独和痛苦之中。”吴玲说,父亲对子女非常严格,要求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兢兢业业。虽然去世已一年有余,但似乎父亲从来没有离开过。

他的作风、品质、胸襟和情怀,是我们永远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贵财富,也会一如既往地影响着我们、鼓舞着我们、激励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