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两会”开幕式。组委会主任李师程书记(右三)与副主任陈文华教授(右四)、台湾省范增平先生(右二)、香港特别行政区叶惠民先生(右一)以及韩国释龙云法师(右五)、日本小川正之先生、印度尼西亚索耶特古普托·苏仕乐德佳佳先生(右七)在大会主席台上。图片转拍自《中国普洱茶文化研究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图片说明亦摘录自本书。

“两会(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的召开,已把闻名中外的普洱茶从零散的简略记述,进入到系统性、科学性的学术研究阶段,这是一个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到再认识的一大飞跃和升华,它将在中国茶史和世界茶史上写下崭新的一页,并将对我区的经济发展及对普洱茶文化、中华茶文化和世界茶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其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是重大的。为此做出贡献的的诸位中外专家学者及其论文,也将载入思茅地区普洱茶乡和中华茶文化的史册。这是前无古人的创举,值得共同庆祝。”

——李师程,《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开幕词》,1993年4月4日于思茅

1993年在思茅举办的“一节两会”,以“团结、奋进、振兴”为主题,吸引来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贸宾客、专家学者和国内 10 多个省市的党政领导、企业家贸易伙伴等共 3000 多人参加,进行了经贸交流和业务洽谈,达成商交额 6.235 亿元,与国外客商签订协作项目 99 个,总金额达 2.35 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果,至此吹掉蒙在普洱茶上的灰尘,开启了当代普洱茶的复兴。这次盛会被誉为中国当代普洱茶兴起的里程碑!

一节两会”最为重要的策划者,时任思茅地区地委书记、两会组委会主任李师程,我们仰慕已久,但老先生平时深居简出,很难有机会去拜访、请教。在现任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陈正荣的帮助下,有幸得到了与李师程前辈交流学习机会,请他给我们讲述亲历的普洱茶历史。

“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的茶叶之路

李师程从小与茶结缘,在茶山易武长大的他,对普洱茶无比熟悉。他生于勐腊县易武镇的一个茶叶世家,曾祖父李开基为清例贡进士、修职佐郎,还是易武老字号茶庄“安乐号”后人。

从茶山出发的少年,凭借着优异成绩,走出茶山,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李师程曾任中共昆明市委副书记、中共思茅地委书记、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会会长等职,为云南人民和云南茶文化做出了极其重要贡献。

在任职中共思茅地委书记建成了板山茶叶基地、牛洛河茶叶基地等50余万亩茶叶基地,为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他主持策划实施下,在1993年成功举办了中国普洱茶节和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即:一节两会),“一节两会”的成功举办,成为了当代云南普洱茶兴起的里程碑。

2005年李师程又牵头成立了云南茶业行业第一个省级茶叶协会“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会”,在李师程的带领下,“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会”建盖了云南民族茶文化大观园、“易武茶文化博物馆”,参与了西双版纳州政府制定的茶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策划主办了首届易武斗茶大赛、主持编撰了《云茶大典》等工作,为普洱茶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9年,为了表彰李师程为普洱茶做出的卓越贡献,他被第九届中国普洱茶节组委会评为“第三届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

普洱茶历史的四个时期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正如李师程在文章中所写的:“不研究云茶历史,就不可能深刻理解它的现状,更不可能正确预测它的未来。”聆听李师程讲述普洱茶历史,是他多年来对普洱茶历史孜孜不倦地思考与追索的成果。李师程将普洱茶历史分为四个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复兴时期和后复兴时期。

1“孔明兴茶”是形成时期的民间记忆

在李师程先生看来,历史有两种,一种是民间记忆历史,另一种是文字记载历史。普洱茶的形成时期主要通过民间记忆来保留一些普洱茶历史的线索,从普洱茶历史的角度来说就从1700多年前的孔明兴茶,到有普洱茶有文字记载的明代这段时期。这段时期的“武侯遗种”“孔明山”“茶祖”等各种传说故事,都是关于普洱茶形成的民间记忆历史。

2明朝出现普洱茶相关记录,是进入发展时期的标志

明朝万历年间,谢肇淛在《滇略》书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普茶”即“普洱茶”,从此普洱茶有了名称,有了理论,有了文化,后来还有了茶政层面的茶法,到清代达到了辉煌。发展时期最为重要的文献资料是阮福的《普洱茶记》,虽然不到700字的篇幅,却可以说是历史上记载普洱茶最全面、最完整、最细致、最精准的文献资料了。

3“一节两会”是普洱茶复兴时期的里程碑

在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内战、外敌入侵、饥荒,天灾人祸之下,普洱茶传承发展陷入了沉寂,几尽销声匿迹,进入了“长夜无歌”的状态。1993年,普洱茶迎来了最为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一节两会”在思茅举办,9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共聚思茅,也就在这一年,普洱茶开始走向复兴,从1993年“一节两会”的召开,到2007年到达小高潮,是普洱茶复兴的一个阶段,普洱茶也从地方性名优特产变成了全国性茶品,受到了全国性的关注。

4普洱茶后复兴时期:品质为王,古树兴起

2007年下半年,普洱茶发展泡沫破灭,普洱茶市场进入低谷,迫使人们冷静思考,逐渐回归理性。这一时期,是普洱茶从理论上、市场上,从质量、价格、仓储等全方位进入反思、调整、蓄力,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普洱茶后复兴时期。这一时期有一个显著的标志是,山头古树茶兴起。

另外这一时期出现了四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质量的标准化,二是市场的规范化,三是交易的现代化,四是品饮的人文化。具体要抓两头,一头增加生产端的收入,一头满足市场端需求。李师程老师认为在当下的发展中需要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思维,普洱茶市场一定会走上一个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后复兴时期也将在未来迎来关键节点,李师程坚信普洱茶在未来发展得更好。

“一节两会”的背景

1993年的“一节两会”不是凭空出现,而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1鼓励市场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是天时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就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发表了重要谈话,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时作为思茅地区地委书记的李师程想到了通过茶产业为父老乡亲铺设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所以就决定发展茶产业、充分发挥思茅的普洱茶文化资源优势,让茶叶为人民脱贫致富作贡献。

2思茅地区丰富的茶产业资源是地利

李师程生在贡茶之乡易武,易武在普洱茶历史上赫赫有名,他从小对普洱茶历史耳濡目染,知道茶的重要性。加之思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较多,当时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发展其他产业的技术和资金,但思茅地区村村寨寨都有茶,大家也都会做茶,发展茶产业也是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这是地利。

3日益旺盛茶叶消费需求是人和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对茶叶的消费需求也比较旺盛,但市场上能提供提供的茶叶供给有限,所以茶产业发展带动思茅地区的发展,是当时的最合适的选择,这是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了,那就需要宣传推广,把普洱茶这块牌子打起来,让更多人知道普洱茶、喝过普洱茶、爱喝普洱茶,先是在1992策划了《普洱茶乡——思茅丛书》,出版了第一本普洱茶出版物《茶王赋》,宣传推广普洱茶文化,在1993年策划了“一节两会”。“一节两会”的成功举办,让普洱茶开始走上复兴道路。

“一节两会”八大成果

“一节两会”是普洱茶复兴的重要源头,正是因为它的成功举办,让普洱茶从“零散的简略记述,进入到系统性、科学性的学术研究阶段”,普洱茶市场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回顾总结“一节两会”的成果,李师程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八大成果。

1茶树原产地的确立

在“一节两会”之前,当时人们对“世界茶叶原产地在哪里”这一问题有很大争议,比较多的一个说法是源头在印度,另一个说法是说在中国,但这需要拿出证据,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各国专家通过研究茶树染色体对称性(染色体对称性越差的茶树越古老,对称性越好的茶树年代也就越近)得出一个结论:澜沧邦崴过渡型茶树比印度最古老的阿萨姆茶还要老。进而也就得确定了茶树原产地是中国,中心地带则位于澜沧江中下游地带。

2古茶树价值得到充分认识

由于当时的茶叶以发展高产的现代化茶园为主,古树茶由于经济价值低,没有受到茶农的重视,好多地区都存在对古茶树乱砍滥伐的现象,古树茶资源被严重破坏。邦崴大茶树的发现、景迈山茶园的发现让更多人意识到保护古茶树的重要性。在“一节两会”中关于邦崴大茶树的论证、“保护古茶树,弘扬茶文化”等观念在大会上已经达成共识,同时也开始向茶农传播古茶树保护的重要性。

李师程更是直接促成了景迈古茶山的保护,“当时有个常年游走在茶山,对茶很热心的退休老同志对我讲,他发现景迈山上有一片非常大的茶园,因为产量低,且难采摘,当地有群众想要把古茶树砍掉替代栽种高产的台地茶。据他所说,当时山下惠民茶厂的台地茶一亩可以摘两三百公斤的鲜叶,而山上的古树茶一亩才能摘得二三十公斤鲜叶,老百姓觉得差距过大,想要替换种植,提高收入。得知此消息后,我就召集地级领导到景迈开了一个现场会议,并当即让县长在县里立了一个法,将景迈山(古茶树资源)保护起来。”正是有了当年奠定下的良好基础,如今,普洱景迈山古茶园已经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3确立了茶树过渡型的界定

大会专家对茶树类型进行了分析,根据生物进化论作物起源进化的基本观点,提出了茶树野生型、栽培型、过渡型。作为过渡型茶树的典型代表邦崴大茶树成为了1997年国家茶主题邮票中,让更多人了解了云南的古茶树资源。

4传统石磨压制工艺的恢复

“一节两会”结束,就有台湾茶人先后到易武、景迈等茶山考察,特别是1994年吕礼臻、陈怀远先生到易武考察期间,在当时的易武乡长张毅的帮助下进行了手工石磨压制工艺的恢复尝试。1995年香港荣记茶庄总经理吴树荣找到时任富华公司经理张勤民定制生产了70余吨石磨压制茶品,经过不断调整石磨压制工艺日渐纯熟,茶品形态也较为美观。石磨压制方式在普洱茶制作中,得到全面恢复。

5普洱茶相关书籍杂志大量发行

“一节两会”之后,关于普洱茶知识理论的文献、学术专著,普洱茶种植、工艺、功效、冲泡、品鉴、收藏等一系列的茶书大量出版发行。1994年《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论文集》出版,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1995年台湾师范大学教授邓时海在“两会”上提交的《论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基础上写出了《普洱茶》,构建出了一套普洱茶品鉴的体系,从1995年至2007年,迎来了普洱茶相关杂志及书籍出版的高潮:《普洱》《云南普洱茶春夏秋冬》《云茶》等杂志创刊,《云南普洱茶》(周红杰编著)《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詹英佩著)、《普洱古茶山览胜》(李师程编著)《普洱茶原产地西双版纳》(詹英佩著)等著作的出现,丰富了普洱茶文化,促进了普洱茶文化繁荣,形成了“盛世兴茶”景象。

6茶文化研究组织和机构开始出现

“一节两会”之后,大批学术性、行业性茶文化社会组织成立,如云南省茶业协会、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会,云南普洱茶协会、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昆明市茶业行业协会、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等等。这些茶文化组织齐心协力,对推动云南茶、普洱茶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另外随着普洱茶文化的发展,普洱茶相关培训也得到了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代表性的培训机构和个人。

7云南茶叶专业市场建立

“一节两会”召开后,普洱茶市场得到快速的发展,到2002年前后,茶叶市场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大量出现,在昆明就有十多家,如康乐、邦盛、金实、雄达、大商汇、前卫茶叶市场、早期的西苑、塘子巷茶叶市场,近年的螺蛳湾、子君、新嘉源、国茶港、茶天下等等,这对普洱茶原产地茶叶的流通和交易,意义非凡。

8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标准发布

“一节两会”之后,随着普洱茶广为人知,大家对普洱茶概念的认识越来越深,普洱茶标准化问题亟待解决。2003年普洱茶云南省地方标准发布,2006云南省地方标准普洱茶综合标准发布,2008年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发布,普洱茶国家标准建立,促进了普洱茶的规范发展。

尊重历史,尊重亲历者,吃水不忘挖井人,一个产业才能健康发展。听李师程老书记的分享,如沐春风,他的逻辑思维清晰,能站在产业高度去不断思考和总结问题,为云南茶产业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采访合影,前排为李师程,后排从左往右:茶世恩、陈正荣、李峻、方一知、代光勇

感谢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陈正荣、新茶媒刀哥对本文提供帮助。

更多好文及茶文化知识,请关注新茶媒,关注刀哥说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