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江苏频道
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人民网 张玉峰摄
迈向科创名城,扬州一直在奋进。
当前,致力“三个名城”建设的扬州将产业科创名城建设置于首位,锚定这个主航道不动摇。在跻身长三角科创重点城市的同时,剑指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地区的科创“新坐标”。数据显示,去年,扬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9.6%,创新能力在全国创新型城市中位居第27位,在长三角41个城市中创新生态指数列第11位。
不久前召开的扬州市委八届四次全会上,扬州市委书记张宝娟明确表示,今后一段时期,扬州全市上下要同心同向,加快推动现有传统优势产业提档升级,持之以恒推进产业科创名城建设。
“科创”成当下扬州热词
7月2日,一场涉及激光雷达芯片的研制成果国际发布会在扬州召开,参会的中国科协副主席、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尤政正是从扬州走出去的科技人才。他认为,华中科技大学有必要与扬州全面深化合作,加快搭建产学研合作桥梁,助推更多科研成果在扬州产业化。
择地扬州,不只因为尤政关注家乡发展。在他看来,当前扬州正聚焦产业科创名城建设,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在精密制造、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等领域取得了丰硕发展成果。
人民网注意到,微电子产业是扬州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重点门类,在半导体分立器件、车用芯片等细分领域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集聚了扬杰电子、苏奥传感、振华新云、韦尔半导体等一批龙头企业。
张宝娟在这场发布会致辞中表示,扬州将立足现有优势基础,重点打造“芯、储、光”三大板块,实施梯度培育计划,对照产业图谱招大引强,持续深化与华中科技大学、中兴通讯等校企合作,着力打造“龙头引领+完整链条+配套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同样看好扬州科创产业发展的还有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近年来,扬州航空产业从无到有、化茧成蝶、初露峥嵘。其中,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沈飞所扬州院”)、中航机载系统共性技术有限公司、中国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和中航宝胜集团等合作项目均在扬州得到良好发展。
创新引领,产业兴旺,离不开优秀企业的支撑。张宝娟表示,扬州迫切需要加强与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这样的央企合作,推动扬州产业做大做强。
“扬州是个创新开放、担当务实的‘好地方’。”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党组副书记李清堂表示,集团将进一步支持在扬项目发展,立足扬州,开放合作,打造一流的航空产业科创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为扬州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7月份,张宝娟在广陵区听取项目建设情况介绍时,勉励企业抢抓智能化、数字化机遇,以更大力度推进技术创新;在扬州经开区调研时表示要加大各类创新资源集聚,加快科创载体和产学研平台建设。扬州市长王进健在高邮智能机器人产业园项目签约仪式上表示,当前扬州坚持产业强市战略,全力打造长三角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科创高地、先进制造业基地;随后在专题调研扬州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企业发展情况时提出,要聚焦聚力产业科创名城建设,持续优化产业布局。
可以看到,扬州涉及科创的专题活动和调研愈加频繁,“科创”成为被一再提及的热词。
新兴产业迸发创新活力
3年前,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跨出山海关南下创业,落脚扬州。“我们在人才集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沈飞所扬州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陶晓洋介绍,目前该院高端人才从18人发展到200人。科研团队里博士占比26%,硕士及以上占比95%,通过技术突破累计签订国家级、部委级科研项目120个。
“落子”成果显而易见。作为扬州航空产业领军单位,沈飞所扬州院全新打造扬州高水平航空技术链,组建了包括航发研究院等高水平研发机构,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江苏赛博、南京全信、金信诺等创新型企业,共26家单位参加的技术创新链。
对扬州而言,当前坚定发展航空产业的信心更满、底气更足、方向更明。到2025年,沈飞所扬州院力争实现扬州航空高科技人才超过1000人,拥有标志性重点实验室,整机在扬州小批量交付,本地实现机械加工、复材、地面设备等配套能力,航空产业GDP破百亿、企业破千亿的“十四五”发展目标。
科创氛围热气腾腾,正融入扬州的发展实践中。
在主城西北方向,作为本土培育的上市公司,扬杰电子从2017年开始投入8.75亿元推进“智改数转”,构建了管理平台与制造平台的信息枢纽,如今正推广自动化及数字驱动效率提升,助推企业在2025年进入百亿阵营。
向南,是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邗江创新中心。这里建有江苏省(扬州)数控机床研究院实验室、数据创新实验中心和生物医药创新实验中心等功能性科创平台,构建了完备的技术研发与公共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检测检验、试验试制、转移转化、创业培训等一体化科技创新服务。目前,中心也已成为区域科技创新创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亚星客车研发的第五代燃料电池客车。人民网 张玉峰摄
主导产业创新比拼硬实力
既要发展科创产业,也要让现有产业不断科创,形成双向发力局面。
汽车产业是扬州市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当地汽车产业已形成四大园区支撑、整车龙头带动、产业链条较完备后市场加快发展的格局。据了解,扬州汽车及零部件规上企业330家,其中拥有上汽大众仪征分公司、亚星客车、潍柴亚星新能源商用车、九龙汽车整车生产企业4家,改装车企业21家,省汽车产业生产基地5家。
“上汽大众仪征分公司是大众集团在德国本土以外的首家标杆工厂;中集通华是行业内研发能力最强、产品品种最全的标杆企业。2021年,扬州整车产量实现20万辆,排名全省第二。”扬州市工信局副局长许立新说,除了整车制造,扬州零部件企业百花齐放,范围涵盖汽车动力系统、底盘、车身内外饰、汽车电子等。
作为当地转型升级的主导产业之一,扬州汽车产业正致力通过产业科创跻身全国一流的汽车产业基地。
在扬州亚星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内,燃料电池客车和智能辅助驾驶客车产品正在有序批量化生产中。仅这两项业务,亚星客车实现了从技术研发、到标准规范建立、再到知识产权管理的全方位创新升级。截至7月底,该公司设计生产的燃料电池客车已累计安全运营230万公里。
产业科创,比拼的是“硬实力”。
“端牢粮食的饭碗,也要端好自己的油壶。”这是扬州高端装备企业迈安德集团董事长徐斌常说的一句话。这家位于扬州高新区的企业起步于2003年。彼时,国内90%的油脂加工企业所用设备依赖进口,打造高品质的机械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成了迈安德努力的方向。
“国内油脂加工企业所需的浸出器在5年前还需要进口,迈安德依靠自身科创力量,最终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徐斌说。在这家上千人规模的企业里,有超过400名员工是研发力量,正是得益于企业雄厚的科创力量,迈安德年销售额突破了20个亿,与国外企业同台竞争。
“像迈安德这样的扬州本土企业,就是产业科创中的隐形冠军,这家民营企业从维修食品设备起家到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科技创新。”扬州市科技局局长王友芳这样评价。
政策支持助力科创名城
“全市上下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进一步聚焦产业科创名城建设,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推进‘智改数转’,增强创新动能,壮大实体经济,为把‘好地方’扬州建设得好上加好、越来越好提供坚强支撑。”这是张宝娟在今年扬州全市科技创新暨“智改数转”推进大会上的一段讲话。
这份清醒,体现在这座城市对未来的谋划中。在今年扬州“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特别提到,新的一年要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今年时间过半,扬州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上做了哪些工作?
8月12日上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扬州市“六个好地方”建设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举行,该场聚焦“创新引领、产业兴旺”,通报扬州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成果。其中,扬州市科技局特别提到了“533”产业科创计划。
人民网从《扬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获悉,扬州将统筹谋划扬州产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其中,重点培育壮大“航空、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五大新兴产业,推动“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新型电力装备”三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服务“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高端纺织与服装、食品”三大优势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为了给科创名城建设添后劲,扬州在今年上半年推出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产业科创名城科技支撑的政策措施》(简称“科技创新10条”)《关于加快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实施意见》(简称“智改数转”实施意见)两份文件。
人民网注意到,“科技创新10条”从企业、平台、揭榜挂帅项目、载体等10方面提出具体措施,不仅集成现有政策措施,还提出系列新举措,如提出设立100亿元规模的科创基金、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给予最高1亿元支持等特色举措。再有,在实施科技人才“揭榜挂帅”行动中提出:组织实施一批能够显著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社会经济效益明显的产业科技人才“揭榜挂帅”项目,相关补助资金由市、县(市、区)两级财政按照1:1配套,给予每个项目最高300万元支持。
此外,扬州下发的“智改数转”实施意见明确提出,积极争取国家、省级激励政策和资金项目,形成政策叠加效应。其中,设立市级“智改数转”专项资金,每年确保专项资金不少于1亿元,各县(市、区)、功能区同步设立“智改数转”专项资金,规模不低于3000万元,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资金保障体系。同时,支持金融机构设立“智改数转”专属金融产品和服务,定期举办专场银企对接活动,开设“智改数转”企业金融服务绿色通道。
为科创名城建设打造更加高效友好的政策服务环境,扬州诚意满满,决心已下。在张宝娟看来,扬州要做到“说了要让企业听到”,“说到就要坚决做到”,以此确保各项政策有效执行、落实落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