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化音的正确动作

儿化音的正确动作

在日常的口语表达中,只要略微放松口腔肌肉,在发出韵腹的同时,舌尖部分顺势向上一卷,容易卷舌的就直接卷舌,不容易卷舌的就将舌位略微下降,然后再尝试卷舌——这样,正确的儿化音就能够发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啥是韵尾失落?

啥是韵尾失落?

首先我们先学习一个关于儿化音的名词解释——韵尾失落

所谓失落就是发音前将其去掉,之后在失落韵尾后的音节的主要元音上完成卷舌动作。举例来说,如词语“小孩(xiǎohái)”“被单(bèidān)”的儿化音“小孩儿(xiǎohár)”“被单儿(bèidār)”,它们就是在主要元音ɑ的基础上卷舌的,是在失落韵尾“i”或“n”后的新音节“há”和“dā”的基础上卷舌的,而并不是在原音节“hái”和“dān”的基础上直接卷舌的。因而我们经常会遇到一种有趣的语音现象,如“号码(hàomǎ)”和“小满(xiǎomǎn)(一个乳名)”中“码(mǎ)”和“满(mǎn)”,两个原本不同的音节经过儿化处理之后竟然变成了同一个音节“mǎr”,这就是由于失落韵尾而导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儿化音规律总结

儿化音规律总结

在以往的教材中,对于儿化的发音规律表述大致为以下几点:

音节末尾是ɑ、o、e、u的,直接加上卷舌动作-r;
韵母是ɑi、ei、ɑn、en的,失落韵尾,加卷舌动作-r;
韵尾是ng的,失落韵尾(ing还要加e),韵腹变为鼻化元音,同时加卷舌动作;
单韵母i、ü直接加er;
舌尖特殊元音韵母-i,韵母失落变成er;
韵母是ui、in、un、ün的,失落韵尾加er。

学习儿化音的难点

学习儿化音的难点

看到以上关于儿化音发音规律的总结,很多同学感觉发懵,无法分辨出差异,于是干脆粗暴一点,在每个音节的韵尾处统统加er。这样的结果就是很多儿化音变调了,生硬了,突兀了,听起来怪怪的。

学好儿化音,需要注意2个细节。1、韵尾失落时,做卷舌动作加r还是加er?2、后鼻韵儿化时如何处理韵尾?在一篇论文中学到了“儿化发音方式”即“舌位是否下降”的方法,觉得很有见解。现在分享给大家。同时在文末对普通话39个韵母的儿化进行总结和归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儿化音发音第一个难题——韵尾失落时加r,还是加er?

儿化韵可以分为“失落韵尾再卷舌”和不需要失落韵尾的“在尾音基础上卷舌”两种类型。

1、在尾音基础上卷舌:

在音节尾巴+R时,尽量保持舌位不下降。比如a:号码儿(ar)、o:干活儿(or)、e:唱歌儿(er)、u:加油儿(ur)、ng:帮忙儿(ngr)。

在音节尾巴+r时,舌位需要下降。比如i:小鸡儿(ier)ǖ:小鱼儿(ǖer)、ing:电影儿(inger)

2、在韵尾失落的地方卷舌:

韵尾+r时,舌位不变,比如韵尾i:小孩儿(air,其中i音素失落)、韵尾n:被单儿(anr,其中n音素失落)

韵尾+r时,舌位下降,比如韵尾in:脚印儿(iner,其中n失落)、ǖn:衣裙儿(ǖner,其中n音素失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儿化音发音第二个难题——儿化音卷舌动作,需要舌位保持在什么状态?

很多南方同学发儿化音时,都有一个共性的问题,他们在发儿化音时,做卷舌动作的同时,舌跟用力上抬,舌位上升过于明显,导致儿化音的韵尾处理不当。

实际上儿化音卷舌动作分两种,一种是舌位不下降,另一种是舌位下降后再卷舌。

举个例子:以“号码(hàomǎ)”和“小鸡(xiǎojī)”两个词为例,通过对词尾音素舌位的充分体会,并对比感受在尾音舌位基础上能否将舌尖对着硬腭轻巧地“顺势”卷起,不难发现,当末尾音素舌位较低(如ɑ、ê等)或舌位偏后(如o、e、u、ng等)时,舌尖能够顺势卷起完成儿化音的发音。但是,如果舌位偏前且处于高位的时候(如i、ü、舌尖元音,这些音会让舌面紧贴硬腭,没有给卷舌动作留出空间),舌尖便需要首先完成一个舌位的下降,目的是为了留出足够的舌位动程以完成充分的卷起动作。

在儿化音中,需要舌位下降之后再做卷舌动作的韵母有以下几个:“i、ü、-i(前)、-i(后)、in、ün、 ing”。

学习儿化音,绕不开的i、u、ü

学习儿化音,绕不开的i、u、ü

这几个音素比较难处理,很多北方人也说不好儿化音,大概率是在这三个音上犯错。当它出现在音节的韵尾,会直接失落,如果不在音节的末尾则不能失落,做卷舌动作时需要多完成一个舌位下降,所以卷舌动作做起来比较复杂一些,这就是有些时候发儿化音时,我们总是觉得费力、拗口的原因。

普通话39个韵母对应的儿化韵,请大家收藏多多练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