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正迎来“银发浪潮”, 老年医学事业任重道远。

在福建,有一个团队,深耕10年,致力于研究血管衰老与老年疾病的关系——这就是挂靠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的福建省血管衰老重点实验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科带头人洪华山教授(前排居中)团队

破盲区 聚焦血管衰老研究

早在17世纪,被誉为“英国希波克拉底”的伟大医学家托马斯·西德纳姆曾说过:“人与血管同寿。”人体衰老与血管衰老一致,血管衰老是引起人体各器官系统衰老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是万病之源。300多年来,仅有零星几位科学家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却未能引起学界重视。

国内学者也较少涉足相关领域的研究。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是福建省唯一的国家和省临床重点专科,也是国家老年疾病临床研究中心(湘雅)福建分中心。十余年前学科带头人洪华山教授关注到一个现象:即使没有传统的高危因素,或者高危因素已经控制达标,依然有30%左右的人会得心脑血管疾病或终末期心脏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医学领域开展的治疗方法都是针对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疾病并取得成就。

然而,医学家们依旧无法解释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心脑血管疾病的总体基数依然很大?针对动脉粥样硬化防治还存在较大的心血管残留风险。

2019年,洪华山教授团队首次将国外的“衰老心血管事件链(ACC)”翻译到国内

ACC认为,心血管残留风险的最主要原因和因素是血管衰老及其引起的相关血管疾病,也就是说,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前,人体就可能已经发生血管衰老了。血管结构变化和功能下降,又可能引起血管相关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促进和加快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疾病的发展。

洪华山教授解释,如果把老年人比作一辆行驶多年的汽车,动脉粥样硬化就是被检测出的发动机抖动。发动机抖动的实际原因,很可能是零部件硬度不够这一涉及整体功能的问题。如果我们只着眼于解决发动机抖动,而忽视了零部件的问题,那么,不仅发动机抖动会反复地出现,甚至引发其他连锁问题。

ACC提示我们,要找准车辆故障背后的真正原因——只有对血管衰老因素进行有效的防治并延缓血管衰老的进程,才能从真正意义上防治心血管疾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定标准 参与执笔国内外首个专家共识

血管年龄并不总与实际年龄相符,它还受某些体内外危险因素影响。因此,实际年龄不是评估血管衰老的唯一标准。

为了提高学界对血管衰老的认识和防治水平,2018年,国内外首个血管衰老方面的专家共识——《血管衰老临床评估和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18)》出炉。《共识》由现任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张存泰教授带领的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心血管学组全体专家撰写,洪华山教授为中英文版执笔专家之一。

《共识》指出,可用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作为血管衰老临床评估的无创方法之一。

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老年综合评估室,PWV就常常帮助医生评估病人的血管僵硬度或弹性。

病人只需躺在床上,医生将压脉带固定在手臂和足踝上,通过仪器,十余分钟后,就能测出双侧的脉搏波传导速度。脉搏波传导速度越快,意味着血管僵硬度越高,病人的血管生物学年龄越大,越不健康。

一旦测出血管僵硬度大于2个标准差,意味着病人远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风险较大,需立即干预。

除了健康的老年人,一些年轻人也可能发生血管衰老,这被称作早发血管衰老(EVA)。在一项社区人群的研究中,EVA的患病率为12.5%,30岁以下为26.1%,主要发生于青年男性

“我们不能等到老了才开始预防血管衰老。通过早期干预,有可能使EVA病理生理改变得到延缓甚至逆转,从而减轻或延缓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洪华山教授说。

团队还将以上理论应用于临床实际,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密切协作,开发并验证了中国糖尿病患者动脉僵硬度升高的预测模型,搭建线上预测工具,于2021年在国际上首先报道相关研究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推进 为抗衰治疗提供新支点

昌明的现代医学发展至今,血管衰老的发生机制仍未被发现穷尽。

洪华山教授告诉记者:“原先《共识》中的血管,指的是大动脉,之后我们逐渐发现,衰老还涉及静脉、微血管和毛细血管。这也提示我们,科学没有完美的结论,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对这一领域的探索需不断推进。”

2019年,洪华山教授团队通过多年研究发现,血管衰老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有关,并在国际上首先报道了肠道菌群代谢物氧化三甲胺(TMAO)促进血管衰老和脑老化的发生和发展。

今年2月,心血管领域国际一流期刊刊登了中国学者的一篇文章。文章来自洪华山教授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研究成果被评为同期的封面文章

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血管衰老或与血管内膜层有关,这是近年来该学术期刊刊登的为数不多的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更为罕见的是,该研究成果被评为同期的封面文章,哈佛医学院Rajat Gupta和Jorpe Plutzky教授专门针对该研究成果撰写了长篇述评,给予高度评价和赞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哈佛医学院教授为本文作述评

今年3月,被誉为抗衰老“新星”的药物烟酰胺单核苷酸(NMN)在我国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作用机制之一,就是有效增加内皮细胞增殖能力、增加毛细血管网络密度。这也佐证了血管衰老与老年疾病的关系,为促进健康衰老开辟了新的探索道路。

“基础研究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血管衰老及其机制的研究将为抗衰老治疗提供新视点和新理论。团队也在加紧成果转化,加快在血管衰老的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同时,依托福建省医学会老年病学主委挂靠单位的身份,推广血管衰老的理念让更多基层医院正确认识血管衰老,做好老年人血管衰老的预防工作。比如,通过生活方式(饮食、控制体重、戒烟、运动等)的改善,针对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的药物干预,以及改善内皮功能的药物,推迟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改善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延长人类寿命。”洪华山教授说。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陈坤

编辑:小枫

审核:黄美辉、朱晓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