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秦始皇,这绝对是中国历史上饱受争议的一位皇帝,他一统六国,结束了中国几百年的战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丰功伟绩毋庸置疑。

但同时他也是人们口中的暴君。以严刑酷法治理天下,大兴土木导致民不聊生,所以后人提到秦朝都会用“暴秦”这两个字。

秦始皇最多受人诟病的事情当中自然少不了焚书坑儒。这是秦始皇对于中国文化一次极大的损坏。但对于君王来说,他所做的很多事情都只是维护自己统治一种手段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足以说明面对当时的文化冲突时,秦始皇无法充分做到吸收与融合,他只能选择了“焚书坑儒”这条极端的道路。

一、秦始皇统一之后面临激烈的文化冲突

周武王建立西周之后分封了大量的诸侯王,后来诸侯王们势力庞大,根本就不把周王室放在眼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国位于西北部,生活环境相对恶劣一些,文化也不及东部诸国昌盛。所以在秦国商鞅变法强大起来之前,是很受其他国家歧视的。这样的一个国家想要在群雄逐鹿的时代强大起来,只能依靠法家思想。

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后,法家思想就成为秦国的主流思想。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秦国迅速崛起,并且建立起强大的军队,吞并六国,一统天下。

统一之后秦始皇开始书同文、车同轨的改革,统一了钱币与度量衡。但是面对曾经各个诸侯国固有的文化时,秦始皇也有些犯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齐国的儒家思想深厚,注重礼仪,楚国有着浪漫奔放的楚人文化……,秦朝文化传承薄弱,秦始皇对于这些国家的文化一开始也采取比较积极的态度,想要吸收融合。

二、秦始皇吸收融合六国文化遭遇失败

1、秦始皇主动吸收、融合六国文化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山东六国的士子都可以来咸阳,各种文化在咸阳碰撞。秦始皇最宠爱的儿子扶苏与秦始皇就截然不同,他反对法家的严刑酷法,崇尚儒家文化的礼仪之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能让自己的最宠爱的儿子接受儒学教育,可见秦始皇对于其他外来文化是选择接受的。六国士子来到咸阳也得到了秦始皇的礼遇,尤其是来自齐鲁之地的儒生们他们可以进入大秦的宫廷担任博士这样的官职,专门来掌管礼仪制度。

秦始皇做了皇帝之后便东去泰山进行封禅,并且带着大量的博士一起去往泰山。《史记·封禅书》中记载:“始皇即帝位三年,东巡郡县,……于是征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

带这么多儒生去封禅泰山,秦始皇无非就是想告诉世人自己对于山东六国文化的重视,告诉世人自己除了注重武功以外还注重文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六国士人与秦始皇“各怀鬼胎”

秦始皇这种对于各国文化兼容并蓄的态度还是很值得称道的,但是效果却十分不理想。首先,秦国刚刚统一,且统一的手段多为暴力征服,这让被灭掉的六国士人很是不服气,他们打心眼里看不起秦国,在他们眼中秦国的底色就是“暴戾”。

另外先秦时期留下的文化学派之间本身就存在较大的矛盾,所以秦国想在短时间内实现文化的吸收与融合是比较困难的。

文化想要达到互相吸收与融合,那么统治者的主观思想是很重要的,必须要从内心真心的接受。最典型的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了接受汉文化,孝文帝可以说是下了血本,语言、文字、服饰、制度都统统汉化,最后连自己的姓都改了。所以北魏汉化的很彻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秦始皇是真的从内心接受山东六国的文化吗?当然不是,与其说是接受,倒不如说这是秦始皇稳固统治的一种手段。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前不过是一个贫弱的西方小国,它能在乱世之中挣扎着强大起来并且吞并六国,就是因为他们崇尚强大的武力,所以法家思想根深蒂固。即便是天下统一之后,秦国人也是重文轻武的。

对于其他文化的包容不过是他采用的一种文化政策而已,是用来收买人心维护统治的一种手段。《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记载过秦始皇说过的一段话“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句话就说明秦始皇招来诸多的儒生不过是粉饰太平,寻找长生不老的丹药而已。

秦始皇对于长生不老丹药的寻找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了,封禅泰山的目的除了搞文化宣传以外,他还希望能找到东海地区的灵丹妙药让自己长生不老。可见所谓文化的兼容并蓄,从秦始皇这边来说一开始就动机不纯。

3、儒家文化与秦始皇的专制产生冲突

六国士人对于秦国的不认可,秦始皇宽容吸纳的私心,两边各怀鬼胎矛盾是自然是难以避免的。秦始皇封禅泰山之时,随行的儒生们要求秦始皇按照从先秦时期的礼仪制度来进行封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秦始皇却认为太过繁琐,于是便按照雍城祭祀的方式来进行泰山封禅,这使得儒生们没有参加封禅大典。而秦始皇在封禅泰山之时遇到了大雨,儒生们便对他冷嘲热讽。

儒生注重礼仪,而秦始皇法家思想注重专制,要求他人对自己服从即可。双方矛盾根本无法调和。儒生们除了对秦始皇冷嘲热讽以外,对于秦朝的国政也并不关心。尤其是那些被重用的博士,对于秦朝的政令根本不认可,所以鲜少参与,但是背后却没少议论。

三、文化吸收融合失败,“焚书坑儒”登场

1、儒生们触动了秦始皇的底线

若是儒生们仅仅时对秦始皇讥笑几声,或者是对秦朝的政策私下里议论一下倒也无伤大雅。但是这些儒生们却碰到了秦始皇的底线,也让秦始皇意识到既然文化存在冲突又无法融合,那么干脆就全毁掉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宫中大摆宴席,除了朝中的大臣们还有很多来自六国的博士。宴席之上有人站出来歌颂秦始皇,将秦始皇的功绩夸上了天。这让秦始皇十分高兴。

但有的儒生就是没有颜色,非得在这个时候出来扫兴。博士淳于越趁着秦始皇高兴便站出来请求秦始皇恢复分封制。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了他所说的话:“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便废掉了分封制,实行中央集权,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春秋战国乱了几百年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周朝的分封制。如今秦始皇吸取经验教训废除了分封制,这可是基本国策。淳于越竟然公开叫板,这可是触及到了秦始皇的底线。

2、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秦时期的大量书籍因为秦始皇的焚书政策遭到损毁,对日后的文学界以及考古界都是极大的损失。尤其是对于后世研究先秦文化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而“坑儒”则是因为儒生们乱议朝政,所以秦始皇下令禁止对朝政进行非议。但就在此时有两位方士撞到枪口上了。

秦始皇痴迷于制造长生不老的丹药,所以不少民间的方士便以此来坑骗钱财。秦始皇很宠信的两位方士侯生与卢生,因为造不出长生不老的仙丹怕秦始皇怪罪而逃出了宫廷。

他们不仅跑了还说了很多诽谤秦始皇的话。这让秦始皇十分生气,于是便迁怒于其他士子。当时受牵连的有各国士子,被坑杀者多达四百多人。秦始皇这样做也是想要彻底断了士子们乱议朝政的念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无论是秦始皇前期有待六国士子这样比较怀柔的政策还是后来采用焚书坑儒这样激烈的手段,都是为了加强帝国统治的需要。只是这后者的手段造成了极大的文化损失,也注定成为秦始皇的污点之一,永远洗刷不掉。

参考资料:

1、《史记·封禅书》

2、《史记·秦始皇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