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疫情,我们开不了学,又开始上网课了。

昨天果果下了课,仄仄地跟我说:“上课特别没意思。”

我还以为她说的是老师讲的内容,就说:“怎么啦?复习课是这样的呀,都会也要听听。”

她一撇嘴说:“上课我举手,老师都不叫我!

哦,原来是觉得参与感低,自己没被看到。

接着又说:“什么课都不叫我。我都举手半天了,哼!”自己闷头生了一会儿气,又问我,“妈妈,你说老师是不是不太喜欢我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话她去年也念叨过。当时班里第一次选班委,她因为生病请假,报名的演讲稿提交晚了,老师干脆没让她参加。

我和她爸对于她当不当班委没啥想法,没觉得必须怎样,也没给她什么“必须要争荣誉”的压力。

但集体主义教育的环境,孩子会很希望成为老师眼中“好”的那个,没能参加还是有些小失落。

老师不选我,是不是不喜欢我呢?”这样的疑问会盘亘在孩子心里。

我想起前两年在重点小学做驻校心理老师时,遇到的一件事。

有天我在操场上,迎面遇到两个女孩,一边走一边哭。我赶紧上去问孩子怎么了,才知道两个孩子原本是跟着老师练习团体舞,但“忽然不让跳了”。

“为什么不让跳了?是因为没跳好,还是没听指令?”

“都没有。“两个孩子抽抽搭搭地非常可怜,”今天说让我们退出,一共只留了8个人。”

“为什么不选我?明明我的动作跳得比较好!”孩子哭着说。

这下我明白了。有可能最后的舞蹈只需要8个人,甚至还会减少。老师采用了选拔机制。

但不知为什么没告诉孩子们,又或者是中途改编的。孩子们练习了这么久,忽然听到这个噩耗,接受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可能会说,老师的选拔机制不好,或者处理方法欠妥。

的确有这种可能性。但人的一生本就不可能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小到上课举手,大到参加选拔,能力都不是唯一要素,很多时候也有运气的作用。

我觉得,与其争一时意气,培养好孩子的抗挫能力,让孩子学会“胜不骄败不馁”才是正题。

心理学中有个很重要的词叫做“Resilience”,中文翻译是:快速恢复的能力; 适应力; 还原能力。其实就是指“心理弹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乎所有的现代心理学理论都会提到,Resilience是一个人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元素。在我看来,也是培养孩子抗挫能力的核心。

有心理弹性(Resilience)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好处呢?

勇于直面挑战;有积极的思维模式;致力于实现目标;聚焦于能掌控和改变的部分并作出努力,而不是抱怨却不行动;有同理心;不自我苛责。

可见,有心理弹性(Resilience)的人情商更高,能更快、更好地调整自己

即使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孩子也能转变成积极的想法,调整情绪,并且行动起来,而不是沉浸在负面情绪中,自暴自弃、止步不前。

毫无疑问,这样的人不仅身心更健康,更受欢迎,也更容易在事业上获得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心里失落的时候,怎么和孩子沟通呢?我的步骤是:

1、我理解你的感受

对果果:“你上课很想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一直举手,一直没被叫到,的确很失落。”

对操场上哭泣的学生:“老师也有女儿,和你们一样也在学舞蹈,我知道学舞蹈很辛苦。你们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所以现在你们很难过。”

2、不是你不好,大环境有影响

对果果:“班里有那么多学生,老师是轮流叫的,没叫你可能是没看到你,也许下次就轮到你了。”

对操场上哭泣的学生:“今天发生的事情,并不是因为你们不优秀,而是有时老师可能根据队形需要,不得不做出调整,我们需要为集体的整体利益而做出让步和牺牲。”

3、继续努力不放弃

对果果:“所以你还是要认真听课,这样老师下次叫到你,才能对答如流啊。”

对操场上哭泣的学生:“以后还会有其他活动,我们还可以参加。在这期间我们可以继续努力练习,提高自己,机会会给有准备的人,对吗?”

4、允许哭泣,和爸妈沟通,不要孤立无援

对果果:“你总能和我坦率表达你的感受和情绪,我也感受到你很信任我,真是太好了!”

对操场上哭泣的学生:“你们遇到了不开心的事,可以哭,也可以和爸爸妈妈聊聊,不要自己憋在心里,明白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面的沟通,是当下的处理方法,仅供大家参考。培养孩子的心理弹性,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简单聊聊:

1、我们不替代孩子生活

记得果果还晓得时候,我在《生活习惯好不好,幼儿园里见分晓》中写,幼儿园老师提醒家长不要喂孩子吃饭,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吃饭的习惯。

现实生活中,这类家长一点儿都不少见,因为保护欲过强,会无止境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或者替孩子阻挡所有风险。

例如:四岁的孩子明明可以自己吃饭、穿衣服,家长却怕孩子做不好、做得慢,替孩子做;担心孩子参加某项体育活动会受伤,所以干脆不允许孩子参加。

随着果果长大,进入小学,有时看着她走在前面的背影,我越发清楚的一件事就是——我们不能一直做孩子的保护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无法替孩子生活,他们终将靠自己长大。只有放手让他们去尝试,去做,去失败,可能还会受一点点伤,他们才会获得成长的机会。

所以要培养孩子的心理弹性,先从适当放手开始吧。我们可能会发现,孩子的应对能力和学习速度,远超我们的想象。

2、不给所有问题的答案

还记得果果幼儿园的时候,有次带她去打预防针,果果问:“打针会让我不舒服、生病吗?”

起初我想说,不,打针不会让你生病。后来我想到,有时候孩子的确可能有不良反应,如果真的发生,孩子就会觉得我骗她,下次就不打针了。

斟酌之后,我看着果果的眼睛,认真说:“有这个可能。预防针是避免让我们生病,但有的人会有过敏、不舒服的反应。如果发生了,你打算怎么办呢?”

果果想了想说:“那就吃药呗,上医院、看医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起惧怕和寻求依赖,四岁的小朋友能够自己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结果让我觉得,比她不惧怕打针还要更重要。

在学习中,我们家长大多都不会替孩子解答,但生活中呢?其实一样的。当我们轻易给孩子关于生活的答案,其实也是剥夺了孩子尝试自己解决的机会。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也要学着装傻,说“不知道”,问孩子怎么办?这会让孩子学会容忍不确定性,并思考如何应对潜在的挑战。

3、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

很多育儿文章都强调在孩子遇到挫败、有情绪的时候,要和孩子共情。

我觉得共情诚然很重要,但这只是第一步。孩子小时候对我们的情感依赖的需求很强,随着长大,除了安全感,他们也同样需要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比起光说“我理解你”、“你可以的”、“妈妈陪着你”,我们也可以多教孩子一些具体的技能和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例如,当孩子对第一次期末考试感到焦虑时,我们除了安慰,还可以讨论策略。包括如何管理时间和日程,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保持一定的户外运动,让身心愉悦等等。

把每一次挑战都当成一次机会,可以“找出哪些有效,什么无效”,而不是只聚焦于一次的结果。

这样,即使孩子遭遇失败,也不会只纠结于眼前的打击,而是思考怎么调整自己,做到更好。

4、允许孩子犯错误

失败不是世界末日。失败的意义在于,能让我们想出下一步该怎么做。

听上去是一个我们成人都能理解的道理。但我在学校做心理老师的时候,接触了许多学生,发现真的有很多孩子,是被家长不允许犯错的。

例如,孩子们会告诉我,不能考试成绩不好,不能写字不漂亮,不能不善言语表达,不能在班级活动中落选,否则就可能受批评,或者挨打(详见《当七岁的孩子对我说:“我想过自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理解,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我们要对孩子“严厉”,反而是很想保护他们:

  • 考试成绩不好,就上不了好的中学、大学,影响未来的发展;
  • 写字不漂亮,不管多聪明,语文卷面分还是受影响;
  • 不擅长言辞,可能会影响社交,孩子在学校被孤立怎么办?
  • 班里活动落选,别人都参加,孩子自己落单,自信心受打击怎么办?

但我们经常忘了,这些过度的焦虑,也会变成加在孩子身上的石块,给他们双倍的压力。

其实,孩子们更需要的是我们充满包容的支持,教给应对的方法,引导他们再次挑战的勇气。

所以允许孩子失败吧。人生中难免品尝失败,却也因此知道胜利的可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做个有弹性的家长

允许孩子失败,不把我们的焦虑强加给孩子,其实就是说,我们也要做个有“心理弹性”的家长啊。

在孩子结婚之前,父母是陪伴他们时间最长的人。孩子看着我们,学习着我们的一言一行。

如果我们自己的抗挫能力就很低,遇事不是崩溃、发飙就是自怨自艾,无法自控情绪,孩子又怎么能学到积极的生活方式呢?

纽约时报标题:养一个有弹性的孩子,先做一个有弹性的家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JK罗琳写《哈利波特》,曾经12次投稿失败,直到一个出版商终于抽空见了她,才有了轰动世界的魔法巨著。

爱迪生说过许多次:“我没有失败过。我只是找出了行不通的那一万种方法。”

耐克公司甚至曾经为篮球飞人乔丹拍过一个片“Failure”,乔丹讲述了他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失败和挫折,在生活中都是很常见的。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教会孩子怎么面对,如何越挫越勇。

这是孩子们努力的方向,也同样是我们的功课。

作者:花时间。微信公众号「慢成长」创始人,国际新闻硕士,四语妈妈,童书译作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美国PET父母效能训练讲师,美国加州PAU心理学研究生。创立公众号慢成长,分享具有国际视野的早教发育、儿童心理、亲子教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