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儿鱼儿,游开吧,我们的船要去战斗了。雁儿雁儿,飞去吧,我们的枪要去把敌杀……”原创民族歌剧《雁翎队》以抗战时期历史事实为背景,讲述了河北白洋淀抗日武装队伍“雁翎队”的传奇故事,塑造了“雁翎队”英雄儿女群像,用中西结合的音乐创作手段,通过42段音乐叙事,演绎了一场荡气回肠的红色赞歌。《雁翎队》带着历史的沉思,带着文化的积淀,带着革命的信仰,带着燕赵的情怀,铺陈了一幅大象横陈、势连天际的白洋淀画卷。
一、守正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民族歌剧《雁翎队》的一大特色是突出地域色彩,将河北省代表性剧种河北梆子的唱腔融入歌剧的音乐创作中。该剧中有许多抒情性或色彩性场面,都是采用根据河北梆子唱腔创作出来的板腔体唱段,来表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内心的,这种创作方法也正是西方歌剧中国化的重要体现。如张大娘《家家户户敬英雄》、小菱《雁飞人字》、英莲《我们再相见》等板腔体唱段,将河北梆子唱腔板式中的拖腔和紧拉慢唱及伴奏音乐融入其中,并在演员咬字、发声和音色上向戏曲唱法借鉴,使这些板腔体唱段既体现河北地域色彩,又能更好地揭示了人物跌宕起伏的内心世界,还增加了戏剧张力把剧情推向高潮。
借用河北民歌音乐种子,将其创造性转变和创新性发展,成为歌剧的音乐语汇,使其更加适合歌剧表现。歌剧《雁翎队》中可以看出作曲家有意将河北民歌及其他姊妹艺术素材进行发展、变化后融入到《雁翎队》歌剧音乐中,如英莲唱的《风吹荷花十里香》“哎——白洋淀上好风光”一段就是在平山民歌《走山梁》“你走你的那个山梁呦,我走我的沟”的旋律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使观众听起来又亲切又熟悉;在歌剧前奏及过门连接的音乐中,借用河北抗日战争时期民歌《新乐大队真英勇》的音乐语汇,通过时而长笛、时而管弦乐队、时而合唱的演绎,既完成了民歌的时代化演绎,又致敬了经典民歌。
民族歌剧《雁翎队》反面人物的宣叙调音乐创作,在遵循歌剧创作规律的基础上,尊重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听觉习惯。西方歌剧的发音和我国的四声音调发声不同,如果按照同音反复创作宣叙调,就不像在说中国话。因此,反面人物的宣叙调音乐创作借鉴我国传统音乐的技术手段,以保定老调曲调为动机,根据中国四声的特点说唱结合。保定老调是河北独有的戏曲剧种,它发源于白洋淀,脱胎于燕赵的民歌俗曲“河西调”,发展中又吸收河北梆子及当地说唱艺术精华。因此以保定老调音乐为动机发展创作的《到底卖不卖》《加倍偿还》《踏破铁鞋无觅处》等段落,具有河北特色、似说似唱、生动流畅,用符合中国特色、符合观众听觉习惯的表达方式,讲述了中国故事。
该剧采用主题贯穿的音乐创作手法,“雁儿飞”是英雄群像的主题音乐,作曲家将这一主题动机,运用反复、变奏、展开、再现的手法,在序幕、幕间曲、唱段中反复出现,贯穿于整场歌剧的血脉之中。“雁儿飞”音乐主题首先在序曲《交响与合唱》中开场,期间又在全剧不同部位反复出现,以第一幕中英莲与众人演唱的歌曲《雁儿飞》为核心段落。歌曲《雁儿飞》为单三ABA曲式结构,此曲情感基调昂扬、坚定,A段旋律抒情悠长,B段随着前八后十六及附点音符等节奏型的加入,表达了白洋淀儿女对家乡的热爱和誓死保卫家园的革命精神,再现部转E调再现A段旋律。“雁儿飞”这一红色音乐主题,是雁翎队英雄群像的重要构成元素,更是贯穿全剧音乐结构的重要支撑。
该剧运用独唱、对唱、三重唱、合唱、领唱与合唱等形式,揭示人物内心、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表现戏剧冲突,刻画了雁翎队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形象。采用独唱塑造英雄形象的段落有英莲《入虎穴,救小菱》《我们再相见》等,展现了英莲将革命进行到底、为救战友舍生取义的精神;采用对唱、三重唱的如张淀生领唱与合唱《大抬杆》,该段音乐欢快风趣,抒发了队员们大获全胜后喜悦的心情,鲜活地刻画了雁翎队队员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雁翎队之歌》是采用合唱形式展现英雄群像的段落,以铿锵的节奏、昂扬的音调和气势磅礴的大合唱,刻画出雁翎队队员们英勇无畏、骁勇善战的艺术形象。
二、唤起红色记忆、彰显文化自觉,薪火相传的河北歌剧创作
歌剧在中国革命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人民群众的有效艺术形式。河北有着歌剧创作的传统,并且创作者善于向传统学习、向民间学习,紧随时代形势,在创作方面取得累累硕果。新中国成立后,河北的艺术家满怀激情,投身到歌剧创作中。1964年河北省歌舞剧院创排了歌剧《园林好》,进入80年代河北又陆续创排了许多轻歌剧,如1980年的《拉郎配》、1981年的《王府怪影》、1982年的《樱桃好吃树难栽》、1983年的《柳林三姐妹》、1985年的《时髦青年与怪味鸡》、1986年根据孙犁《白洋淀纪事》改编创作的歌剧《他们的心》等。
时隔30多年后,一部反映白洋淀英雄儿女的民族歌剧《雁翎队》在河北大地唱响。歌剧《雁翎队》2020年首演,2021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并入选文化部“百年百部”重点扶持作品,2022年参加第13届中国艺术节,成为角逐文华大奖的剧目之一。《雁翎队》创排打磨历时多年,前后修改19稿,它既是白洋淀区域文化的积淀,又是河北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历史见证,因此既具有红色戏剧艺术价值,又富有历史意义。它以中国音乐为动机,运用歌剧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的作曲技法,再现燕赵儿女投身革命洪流的历史,其中4场战斗场景,7条船10几次穿插,12片芦苇不停切换,加上具有深厚戏曲功底的演员在舞台上精湛的表演,并辅以声光电等技术手段,艺术地呈现了烽火连天、枪林弹雨、舍生忘死的激烈战斗场景。《吹吧,白洋淀的风》《水乡的人们》《风吹荷花十里香》等一曲曲旋律优美的唱段,唱出白洋淀“风吹荷花十里香,摘片荷叶顶头上。推开波浪像小船,日头晒来遮荫凉”的景象。舞台运用简洁有力的表现手法,把白洋淀的芦苇、荷花、小船、野鸭、大雁等搬上舞台,通过动与静的对比,为观众呈现了一种独特的燕赵情怀,一幅蜿蜒纵横、幽静灵动、汪洋浩淼的白洋淀山水画卷。它是红色记忆的当代呈现,是红色信仰、红色文化的当代传承。
2018年《雁翎队》准备创排的时候,河北已经30余年没有排演过歌剧了,“一部剧培养锻炼一批河北歌剧表演人才”也成为歌剧《雁翎队》创排的初衷之一。民族歌剧《雁翎队》注重河北本土青年歌剧演员的培养,为年轻艺术工作者搭建学习锻炼、展示提高的舞台。该剧的青年歌剧演员,他们之前有的是群众文艺工作者、有的是转业军人、有的是学校音乐老师、有的是歌舞团演员,大家怀着对舞台的敬畏,对歌剧事业的深情,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每次排练都卯着劲,每个细节都仔细雕琢,努力实现自我提升、自我超越,他们跟随这部剧成长,在舞台上崭露头角。这部戏在为我们打造了一部重现革命史实、弘扬革命精神,唱出时代记忆、唱响民族精神的民族歌剧同时,也为河北培养锻炼了一批歌剧表演人才,促进了河北歌剧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特邀作者:河北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王晓丹,文中图片由河北省艺术中心提供
责编:李扬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