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东荣

盛夏的海南,一年一度的高考,宛如一道绕不开的“风景线”,牵动着千家万户。

家有考生的张爷爷,一直波澜不惊,出奇平静。两个双胞胎孙子高考过后好像“失踪”一样,邻居难得见上兄弟俩一面。原来,哥俩儿卷起铺盖打暑假工挣学费去了。看来,小兄弟俩儿对自己的前程和未来是心中有数了。

孩子的父母在乡下从事桑麻劳作,兄弟俩儿随爷爷奶奶在城里上学。或许是隔代更亲的缘故,爷爷奶奶视孙儿为掌上明珠,生怕在哪做得不周而出了岔子,不好向孩子的父母交代。好在两位老人的护犊情怀比较理智,无原则的宠溺时时规避,特别在思想引导和性格塑造上毫不松弛。作为跨代教育,张爷爷坚持一条:出什么问题也不能出思想问题,走什么道路也不能走旁门左道。他给孙子灌输的是:做人要有志气、骨气和底气的正能量,做事要有心气、提气和大气的奋斗观。不管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上,都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君”,绝不当冷血自私的“人渣”。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周末回家,尽管备考如麻,“压力山大”,兄弟俩儿还是抽空跟着爷爷一起,当起小区防疫志愿者。看到有些老人不会使用手机扫码做核酸,他们靠前指点操作;眼见医护人员穿着严严实实的防护服,在炎炎烈日下忘我挥汗,兄弟俩儿用自己的零花钱买来矿泉水和纸巾悄悄递上,微笑点头;听闻小区有个孕妇因早产失血过多急需输血抢救,兄弟俩儿二话不说直奔医院挽袖义献……

没有哪种行动是游离思想导向轨迹的。正如一位教育名家所言:“孩子是张白纸,你涂什么底色,他就描成什么图画。”作为过来人的张爷爷,也有自己独到的教育观:“只有教孩子做好人,才能上好学,读好书。如果只催学习而舍弃其他,只看分数而忽视品行志节,没有后患,起码也不会有一个完整和完美的人生。”从高一开始,乡下的父母就催张爷爷让孩子抓紧“补课”,要求主要科目尽可能超前接触。张爷爷的回话既客观又温厉:“要征求他们的意见才定。”而当张爷爷把父母的想法转达哥俩儿时,他们都说“没这个必要”!

其实,张爷爷不仅对“补课”加压颇有微词,就连平时的熬夜透支也持异议。他主张高效学习,张弛有度,劳逸结合,不搞车轮战术和工具性折腾那一套。他甚至认为这是拔苗助长、无厘头求快争锋的应试式教育理念。每一次到学校开家长会,别个家长总追问孩子的成绩和排名,而张爷爷却了解孙子的身体、心理健康状况,特别是视力有否变化,参加公益活动是否热心,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周末回家,老人家让哥俩儿下厨体验,自己喜欢吃什么就自己动手做什么,营造一家人灯下围坐、烟火味浓的氛围。而饭后的洗涮活计、垃圾清扫、杂物收拾及地板擦拭,也由哥俩“包干”,让他们体验“劳动神圣,双手万能”的真正含义,接受许多不曾领会的感悟和本领,去绝“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待哺心态和习惯。

不可否认,张爷爷虽然也企盼晚辈成龙成凤出人头地,却不是“有意栽花”,而是“无心插柳”,取从容而戒逼仄。高三那年,面对哥俩儿连续两次模拟考试有点失准陷入焦灼,张爷爷不仅不怨不艾,反而降维释放。看见哥俩儿回到家里足不出户、书不离手,只为“亡羊补牢”,以致睡眠都有了障碍。张爷爷不慌不忙,试着开出减压“药方”:晨昏两端,老人家领着哥俩儿下楼活动,或跑跑步、跳跳绳、游游泳;或到篮球场练个三步上篮,抢个篮板球争锋,让其出出汗,喘喘气,做个深呼吸。磨刀不误砍柴工。体能和心情平复了,学习更加高效和专注,往后的模拟考试一路开挂,笑到最后,直至双双考上心仪的大学。

欲其成功,先让其成长。听着左邻右舍谈论“家有考生”的话题,我情不自禁地想起美国著名教育家白玛琳所示:“真正的教育,发生在家庭,发生在孩子与父母之间,在他们生命的每一个瞬间。”

叶落大地,自然知秋。愿以此与家有考生的家长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