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扣押华为物资的美国科技公司伟创力“跑了”,比亚迪成了接管他们长沙工厂的新主人。

前段时间,伟创力仓皇退出中国后,接手厂房的比亚迪做出了和以往风格不同的操作:购入了大批SCARA自动化机器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比亚迪创始人之一的王念强透漏,比亚迪电子部门超过12000名研发人员正致力于将比亚迪打造无人化超级智慧工厂,此次预计规划引进机器人数量多达9000台,为比亚迪在不扩建厂房的前提下提高产能,做足准备。

从靠人力起家,到机械化生产,这不禁让人联想起最近几年,同是代工巨头的富士康的“熄灯工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比亚迪是在重走富士康的“老路”么?

一、人脑,成就比亚迪产业帝国

在内地的民营企业里,唯一能称得上“生产大军”的,就是比亚迪。

今年8月初,比亚迪荣登《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创始人王传福也在福布斯中国《最佳CEO》的评选中,超越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位列第一。而随着比亚迪规模的扩大,员工人数也是快速增加。

截至2021年,比亚迪员工总数已经上升到28.8万,其中一线生产人员多达216674人。横向对比一下:国产汽车三强之首的长城,过去几年来员工人数为5到6万人之间,去年要全力攻关新能源,员工也仅扩增到7.8万人;号称全球布局的吉利,汽车总销量是比亚迪的2倍,但员工只有13万人左右。

招这么多人,“老王”要做什么?

刘慈欣的《三体》中,三体文明用无数个体打造“人列计算机”,成功模拟二进制运算,完成算力的本质突破,而王传福苦心营造生产大军也有一个相似的目的:靠人力,模拟海外企业的自动化产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90年代的比亚迪以组装镍镉电池为主要业务,为与当时最先进的日本电池企业竞争,王传福先是集中力量研发技术难题,把国产镍铬电池的品质提了上来,但在实际组装环节,却遭遇了“华为式”困境:能设计,但很难生产。

日企为保持垄断优势,联合上下游合作伙伴,对中国公司进行设备封锁,而要从欧美进口相同的设备,动辄要花费上千万美元。

刚创立的比亚迪该怎么办?王传福想了个妙招:直接用人工,模拟日企的自动化产线!

经过细致规划,日企用电脑控制的自动化产线,被王传福拆解成上百道简单易上手的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交由人工负责。靠这种方法,王传福绕过了机器生产必需的巨额投资成本,同时还意外收获了一个优势。

由于每道细分工序都由人来控制,比亚迪能随时根据市场动向改变工序,快速生产多种型号电池。反观日企,由于产线各个环节都由电脑代码掌控,一条产线在短时间内,仅能服务于单一型号生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番独辟蹊径的操作后,比亚迪仅用一年时间,就获得爱立信、诺基亚等多家企业的采购订单,到2001年,比亚迪已从电池领域的不知名小厂,一跃成为市场份额全球第4、国内第1的业内翘楚。

二、SCARA大举进厂,只为节约人力?

人力生产线,奠定了比亚迪的早期成功,也让王传福将这种独特的生产风格延续下来。即便在转型汽车制造后,比亚迪依然尽显“人海战术”,一条汽车产线长达600米,投入员工上百人。

根据数据显示,在刚过去的8月份,比亚迪乘用车销量达到17万辆,同比增长157.2%。海外市场月销量也突破了5000辆。那么,王传福为何在比亚迪正猛的时候,突然“换挡”到智慧工厂呢?

1、节约成本

对企业而言,无论是用人力还是用机器,节约成本的总体思路是不变的。

以刚刚提到的富士康为例,在营建“熄灯工厂”前的2018年,富士康员工成本高达200亿元,比当年净利润还高出31亿元。但在试运行无人化智能工厂后,2019年用人成本骤降至150亿元,净利润额也上升至186亿元。

再说回比亚迪,数据显示,比亚迪人均机器保有量仅为150台/万人,其老对手吉利的人均水平已经达到1000台/万人。反映在净利润方面,2021年吉利的年度销售目标虽然没完成,但也实现了48.47亿元净利润,而大获成功的比亚迪,净利润只有30.45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经济角度考量,比亚迪确有向智能生产靠拢的内在压力。

2、生产工艺要求

随着技术复杂度、生产精度的提升,比亚迪要想朝高端迈进,机器化改造是必然选择。

此次比亚迪重点采购的SCARA机器人,又称“装配用机械手臂”。整机共有3个旋转关节,可实现从平面到垂直的精准位移,平面定位响应速度比传统关节式机器人更快,而垂直Z轴的稳定刚度,特别适用于高精度的电子零部件装配。

对比亚迪而言,刀片电池生产过程中高精度的电芯中段安装工艺,急需要SCARA机器手臂类似的机器人来完成。

3、拓展产业版图

尽管今天的比亚迪已经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核心业务,但早年间的电池、手机组装业务,并没有放下。从1995年承接诺基亚电池供应业务至今,比亚迪电子已累积相关专利超过5000项,和三星、华为、苹果等手机厂商形成稳定的供应合作关系。

比亚迪电子金属结构件的出货量,占到全球安卓金属手机总出货量的1/3。用于手机曲面屏生产的3D玻璃,比亚迪近两年也进入量产阶段,年产能高达2亿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次趁着伟创力撤出中国,顺势拿下它的长沙工厂,并加速机器人采购,也表明了比亚迪要在代工领域做大做强的意图。

三、结语

最后再说一说大家比较关心的话题:机器人进厂是否意味大裁员?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富士康的发展历程给了我们参考。

在所谓“熄灯工厂”建成后不久,富士康曾一度削减14万员工名额,但2年后,富士康又将员工招了回去。截至今年8月份,富士康在内地员工总数约为80万,和裁员前的2017年,刚好持平。

或许这正验证了王传福所说的:最强的“人工智能”,永远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