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在经历了人生的坎坷磨砺后,依然洒脱乐观的心境,这是苏轼仕途受挫、遭到贬谪之后写的一首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轼这个名字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孝宗皇帝称苏轼:“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的确,苏轼是个全能型人才,他在文学、书法、绘画、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领域都有很高的成就,特别是在文学方面,他被誉为“千古第一文人”,曾有学者认为,苏轼是中国的莎士比亚。

苏轼是“豪放派”诗词的开山鼻祖,他的词大多慷慨激昂、气势恢弘、纵情奔放,而在他之前,以柳永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大多描写相思别离、男欢女爱。苏轼的“豪放词”有三百多首,他的词既能反映社会现实,又能抒发爱国情怀,是词的一种创新,后世对苏轼的词给予极高的评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而优则仕”,苏轼也是这样,他22岁进入官场,仕途上大起大落,他的政治命运和他的才华完全不成正比。宋神宗时期,苏轼卷入了因王安石变法而导致的新旧党派之争中,他是希望变革的,但又认为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太过激进。由于苏轼对变法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遭到变法派的嫉恨和陷害,他不得已请求调离京城,去地方上任职。

在任地方官期间,苏轼勤勤恳恳地为百姓做实事,谋福利,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爱戴。但是,朝堂上仍然有人将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他们找不到苏轼政绩上的瑕疵,就将苏轼的诗词断章取义、曲解诬陷,罗列苏轼的四大“罪状”呈报皇上,苏轼被逮捕入狱。后经王安石和神宗祖母曹氏等人的求情,苏轼才得以获释,被贬黄州,这就是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诗案”差一点为苏轼带来杀身之祸,劫后余生的苏轼对仕途心灰意冷,对人生也大彻大悟。

苏轼一生虽然坎坷,但胸怀坦荡的他一生交友广泛,不管是做王公大臣还是芝麻小官,他都有许多志趣相投、肝胆相照的好朋友。佛印便是其中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轼被贬到瓜州的时候,附近的庐山上有一座金山寺,佛印是寺里的住持。佛印天资聪颖,性格豪爽,喜欢诗词创作,对国家政事也有自己的见地,两人一见如故,相交甚欢,成为了挚友。他们经常在山野乡间,清水湖畔,纵情诗酒,吟诗作画,怡然自得。

有一次,苏轼到金山寺找佛印一起出门游玩,他看到寺庙里守门的小和尚,便开玩笑地问:秃驴何在?小和尚立刻回了一句:东坡吃草!苏轼听完哈哈大笑,因为苏轼的号就是“东坡居士”,寺庙东边的山坡上正有一头驴在优哉游哉地吃草,小和尚随口地回答,一语双关,堪称绝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小故事让我们看到,大文豪苏轼虽然仕途坎坷,但却有“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的旷达乐观的胸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洒脱释怀的心态,苏轼才能写出那么多千古名句。在他被贬谪期间,除了文章开头的那首《定风波》,他还创作了《答李琮书》、《望江南》、《浣溪沙》等,这些作品表现了词人在逆境中依然豁达开朗、安贫乐道的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轼的一生跌宕坎坷、命运多舛,但他能在逆境与困苦中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创作出那么多脍炙人口、流芳百世的文学作品,能在那么多领域中卓有成就,确实值得后人学习和尊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