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个新闻:安徽阜阳的一个妈妈,因为儿子中考成绩不理想,撕下了儿子满墙的奖状,还发了视频到网上。

这位妈妈说,孩子从初二开始成绩下滑,从墙上撕下奖状是想激励他努力,“我告诉他高中再把这面墙贴满”。

虽然她解释说,奖状都保存了、没损坏,先生当时说“不让孩子继续上学”,也只是气话;甚至这一家子里面的孩子,也说对母亲撕下奖状不生气,523分已经是他初二以来最好成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还是感觉怪怪的,有种一激灵的感觉——

我才不信,这个孩子,尤其是还是在青春期、一个非常渴求自我/他人认同的年纪,会真的无所谓,那代表着自己过往闪亮亮的成就的奖状,就因为中考不理想,就这么被一张张撕下吗……

当然,也不想简单一棒子就去批判这个妈妈怎么这样做。

现实里,我们可能也在换汤不换药。包括我本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前一阵非常忙:暑假,俩娃都在家,本来该多陪陪,但我同时在上三个心理学大课、连续准备公号的文章和各种工作,有点时间我自己还得续续命补补能呢,真没办法陪太多,心里也是有点闹腾。

然后在连续几天回家、发现小叶子都在听着音频玩玩具看绘本,好几个该跟着进度走的作业,PBL、英语什么的都没有进展,我很生气:

“叶子,我提醒了几次了?必须我提醒,你才愿意完成吗?”

“这到底是谁的作业?”

小叶子说了说理由(在我看来是借口),我更生气了,“那你不知道下面如何进行、或者资源你没找到,有没有主动找我求助呢?”

反正我是越说越生气,再看到app里的记录,她那几天每天听故事竟然多达7、8个小时,几乎相当于从早到晚,喊她时也经常因为沉浸听故事经常无法及时回应,我就更气不打一处来,直接宣布没收设备,“今天不准听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啊,似曾相识的感觉……

后来我爸见我生气、把小叶子说得委屈巴巴要掉眼泪,赶忙来说和,一边怀抱着小叶子一边摆手示意我可别说了、赶紧出门工作去吧……

呵呵呵呵,这倒加持了我的“战斗力”,不吐不快,我冲着小叶子,几乎是“指桑骂槐”般脱口而出:

“你知不知道妈妈对你已经很宽容了,我小时候成绩没考好,你姥爷一个假期都不让我看电视!”

我心想,我才说收一会儿设备而已,又不是给你断一个假期,你还委屈上了?!我爸也是,当年不是这么对我的啊,这咋还双面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事儿是真的,我初二那年成绩“塌腰”,从上个学期的年级第一,直接滑坡到班级16,由于滑得确实太厉害,加上我考试前唯一的“不正常表现”就是那段时间很迷《还珠格格》,我爸就宣布了:

寒假不能看电视了!直到下次考好。

天哪,那会儿《还珠格格》还没有播完,知道我不能继续看,心里有多难受吗?!难受还难受在,我能不能做喜欢的事儿,非得这么样和成绩去挂钩吗?

我简直觉得学习都没有意思了……

虽然经过一个假期的枯燥的没有电视的学习,下个学期我确实又回到第一了,我爸也就这一次夸张了点,但这个事儿的处理,真是心上的一个坑,咱初三后就也不是第一了,还挺叛逆,中考后来也没考好,不知道算不算这件事的后遗症:

这处被剥夺的,就想在那处夺回来啊。

孩子小学和中学,加一起就12年,未来人生路也长,各种大小考、成绩的、兴趣的、活动的、职业的、社会的……谁都不能保证一骑绝尘、顺风顺水,都有高高低低。

如果希望孩子是个能够积极乐观面对起伏、有抗挫力复原力、有智慧穿越困难创造更多可能性的人,我们日常的每一个互动、每一个“危机事件”的处理,其实都是在为这部分“添砖加瓦”——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有3个小锦囊想要分享:

1、面对成绩:“只有反馈,没有失败。”

我们需要培养自己和孩子,成为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就是在境遇或一时结果不理想时,可以把这部分当做是珍贵的、下次可以做更好、去调整的反馈,关注、肯定努力的过程,而不是一棍子把自己打死。

咱从小听到大的爱迪生老爷爷,就是代表啊,他其实是“失败”了很多次,才有了最后一次的成功,但也恰恰是这些“失败”带来的反馈,让它能更接近真理、最终实现了发明创造。

2、不要简单粗暴的关联因果、一刀切的去处理

很多事情都很难简单定性,“好”,或者“不好”,咱尤其不能太双标:

一方面自己手机不离手,一方面希望孩子活得清汤寡水的只接触些“对学习有益”的;

一方面自己会贪恋睡前那点时光时不时就熬个夜,一方面又期待孩子能自律,什么时间就做什么事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这样做选择、孩子那样做选择,一定都是有“正向意图”的,其实从来都不是看手机不好、听故事不好,我们都渴望不被拘束的人生,只是在一些特定背景下,需要有个度

要想孩子接下来学习更努力,满墙奖状不是更能唤醒跟赋能孩子“我能行”吗?

想孩子留多些时间给作业、合理安排听故事时间,那就事论事,也比一刀切了不让听了强,对吧,这里面还有年纪因素呢,一年级你要指望啥都自律,也不太现实:)

这里后来我也补充写了,是怎么给她赋能、创造好体验,可以多点时间干别的:确定网课了!聊聊开学前后,让咱们瑟瑟发抖的这几件事……

3、课题分离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如果我们想要拥有一个轻松自在的生活,就需要懂得“课题分离”。

啥意思呢,就是分清这是你的事、还是我的事,绝大部分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习心理学这么多年,现在越来越认同,不是学了很多我们就会不犯错、不发脾气、不产生任何问题和挑战,而是你偶尔破戒、犯错、走弯路时,你能很快觉察到,现在这经历着什么,你有能力,来个暂停、转弯和修复,有能力做出不一样的回应。

那天白天我确实气大,忙了一天回家,早就平静下来了,一进屋小叶子还扑上来,递给我一张纸,是姥爷给出的口算题

其他作业也完成了不少,同时,还有故事音频声……哈哈哈:

我倒也是佩服她,除了IPAD,还有电话手表,除了手表,还有倾听者;除了自己的,还有姥姥姥爷的,这娃,倒是很有资源嘛

我还“推心置腹”地和小叶子聊了聊,为啥早上我很生气,我如实地说:

“其实妈妈也是在批评自己,就是如果我在家,和我不在家的时候,你的表现确实不一样,我会有点难过,批评自己为什么不能都在家呢?小叶子的好习惯是不是更容易养成?但是我又真的没法都在家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给她看了我刚做好的周末心理课学习研讨会的10多页ppt,“这是我做的,好看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妈妈,好好看啊!”

“是啊,你看,没有人强迫我学习,是我自己为了成长,主动去学习的,我做很多事情也都特别认真,我明明很努力了是不是,我需要的是肯定,不是还要因为你的作业,去批评我自己,我也不喜欢批评自己的感觉……”

听到这,小叶子竟然主动拥上来,给了我个大大的拥抱,还亲了我的脸蛋一口。

虽然她没说什么话,但在那个怀抱里,我明显感觉,她真的更理解我了,我们也又连接上了。

是的,到底是孩子让我生气了,还是我本来就有一些自己的内在工程,被触发了

我们最终都无法通过“搞别人”、去让自己变得更好。早点进行课题分离,也早点解开我执,关系松动了,很多“道理”,反而可以流进彼此的内心了。

共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吉吉。微信公众号「慢成长」联合创始人,二宝妈,美国注册正面管教家长/学校讲师,前香港资深传媒人,现居深圳。追求细水长流,也爱勇猛精进,爱唱歌爱生活爱自我管理,愿与娃一起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