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压综合征,地震灾害第二大死因的防治
天津大学泰达医院 李青
四川又发地震,从画面看比较严重,截止到今天上午已经有66人遇难,伤者应该更多,今天我就说说地震救援的问题。
08年汶川地震时,个别幸存者被压了几十个小时,被解救时还保持清醒状态,但在被救出后一两天内却突然去世。后来发现,这是因为挤压综合征。
人体肌肉遭受重物长时间挤压,肌细胞缺血坏死,细胞内大量的肌红蛋白以及钾离子就会漏到组织液中。随后发生的感染,产生大量的细菌毒素。此时,因为肢体受挤压,血液循环不畅通,这些物质只是局限在局部。
被解救后,肌肉的压迫被突然解除,血液循环恢复,这些肌红蛋白、钾离子、呈酸性的坏死物质、细菌毒素等大量的涌入血液中。大量的肌红蛋白堵塞肾小管导致少尿、无尿以及急性肾衰竭;高血钾直接抑制心肌收缩导致心搏骤停;酸中毒不但使全身器官缺氧,而且又置换出了其它细胞内的钾,使血钾进一步升高。此时,如果救治不及时,伤员往往死于心衰和肾衰。而这种以肢体肿胀、肌红蛋白尿、高血钾为特点的急性肾功能衰竭也称挤压综合征。
1995年1月日本阪神大地震,在最初的15天内救治的2718例外伤患者中,挤压综合征有372人(占13.8%),其中156例透析治疗;1999年8月土耳其马尔马拉大地震,5302例受伤病人中,透析者462例;1999年9月台湾南投大地震,透析者30例。
据不完全的统计,近年来几次国内外大地震资料推测,挤压综合征的发生率为3%~20%,挤压综合征导致急性肾衰竭的死亡率约20%。
在地震灾害中,挤压综合征的死亡率仅次于直接损伤,高居第二位。
所以说,当伤员从废墟中被抬出时,并不意味救援工作的结束,甚至危险才刚刚开始。
早期现场救治是降低挤压综合征早期死亡率的关键措施,而后方医院的综合治疗是减少伤残和死亡率的关键环节。
一、挤压综合症的诊断
挤压综合症的诊断标准:
1、有长时间受重物挤压的受伤史。
2、持续少尿或无尿,或者出现红棕色、深褐色尿,并且经补液治疗尿量无明显增多。
3、尿中出现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
4、血清肌红蛋白、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
5、伴有急性肾损伤。
二、挤压综合症的早期现场救治
1、补液治疗
要尽早实施,发现伤员后,不要等挖出就要建立液路静脉补液,如实在无法建立液路,应进行口服补液。
建立静脉液路后,立即给生理盐水静脉输注,速度为10~15ml/kg/h。对于合并高钠、高氯、低钙血症患者, 依据实际情况补充5%葡萄糖和5%的碳酸钠, 适当补充10%葡萄糖酸钙。条件允许的话可补充新鲜血浆、血浆代用品等胶体液,晶体和胶体液的比例为1:2。
2、防治高钾血症
发现伤员后可先行在受压肢体上短期使用止血带,防止因横纹肌融解产生的钾、肌红蛋白等进入血液循环。尽快验血明确是否有高血钾的存在。
对存在高血钾的伤员,可静脉给与葡萄糖酸钙或碳酸氢钠或葡萄糖+胰岛素治疗,有尿的伤员,可给与呋塞米静脉注射。
最近几年上市的口服降钾药环硅酸锆钠或者降价树脂,服用方便,降钾迅速而且效果肯定,值得大力推广。
3、预防急性肾损伤
补液,维持肾脏有效灌注,或者碳酸氢钠碱化尿液等。
三、挤压综合症的后方医院综合治疗
1、病情判断与疾病诊断
对于转诊到后方医院的长时间挤压伤伤员,应完善各项检查,准确判断病情,特别是要明确有无骨筋膜室综合症和急性肾损伤。
骨筋膜室综合症:外伤引起四肢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导致肌肉、神经缺血、坏死,临床表现为剧烈疼痛、相应肌肉功能丧失的一种骨科严重并发症。诊断标准:①外伤后肢体肿胀严重,剧烈疼痛;②被动牵拉试验阳性;③血管搏动减弱或消失;④测压时骨筋膜室内压明显升高。
急性肾损伤:诊断标准:48 小时内血肌酐升高26.4mmol/L,或血肌酐较基础值升高≥50%;或尿量<0.5 ml/kg/h,持续6小时以上。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