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汕尾市城区新港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思路,以“点、线、网、面”四维驱动,推动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渔业发展在基层、平战转换在基层,切实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和乡村振兴成果。

打造一批“党群连接点”

依托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新港街道创新工作模式,在街道和村(社区)两级全覆盖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由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牵头协调、处理重大、疑难矛盾纠纷,并将70多名有调解经验的党员群众吸收到调解队伍中来,充实基层调解队伍力量。

今年以来,累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42宗,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的社会治理格局。同时,各级党组织鼓励引导老党员、老干部发挥余热,结合各村(社区)实际情况,相继组建“海滨社区老大妈志愿队”“红卫渔业村文艺志愿队”“前进渔业村渔家之福爱心公益协会”等志愿服务队,今年以来,组织党员群众开展志愿活动100余次,参与人员2213人次。积极联动市、区两级职能单位,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开展“一亲三心”“揭榜共建”“双报到、双服务”等活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 700余个,进一步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纳米”。

贯通一条“创新驱动线”

紧紧抓住渔业生产这条主线,以红卫渔业村海上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为抓手,联动东风渔业村、前进渔业村等多个党组织,将学习课堂、实践课堂从陆地搬到海上,把党支部、党小组延伸覆盖到渔船上,实现党建工作链条与渔业生产链条的深度融合。聚焦渔业生产、消防安全、海上救援等必备技能,结合“海上党支部+渔船党小组”工作模式,利用休渔契机常态化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演练,组织党员群众交流网具配置、配件更新、渔场定位等作业经验,以党建助力远洋捕捞产业丰收。

借力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坚持外引优秀专家与内培乡土人才相结合,引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士和深圳知名企业专家团队,共建产学研基地,逐步开展海洋生物品种实验、渔场养殖研究,提升新港村、芳荣村40多处高位养殖场科学养殖水平,同步推动电商平台销售服务,拓宽养殖户销售渠道,让村民养得起、养得好、卖得出、卖好价,以人才振兴推动传统养殖产业转型升级。

织密一张“安全发展网”

面对辖区群众的精细化需求,新港街道坚持民有所需、网格有应,统筹辖区机关事业单位联勤联动,将街道党员干部、机关下沉干部、社区基层党员和党员志愿者纳入网格党组织统一管理,由网格党组织承担起安全、禁毒、疫情防控等管理工作,将网格化管理服务延伸到基层服务和基层治理最末梢、最前沿。

在东风渔业村,由于安置楼结构设计特殊、管理难度大,曾一度成为基层治理的“老大难”。近年来,新港街道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开展联合整治行动,并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契机,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推动网格员和党员干部志愿者常态化走访排查,及时将风险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持续巩固和扩大安置楼整治成果,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同时,积极探索“网格党建+渔船管理”模式,将上千艘国库渔船和街道生计渔船整合起来纳入“渔船网格”,按照“定人联船”的方式,由网格员牵头,党员干部与渔船船主两两结对,压紧压实渔船安全责任,动态掌握渔船进出港情况,严格落实返港报备、核酸检测等防控要求,实现海上疫情“零”输入,让“小网格”发挥“大作用”。

拓展一个“基层服务面”

围绕群众反映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的民生问题,新港街道联动多元力量下沉一线,从细小细微之事着手,让群众生活安心、放心、舒心。今年3月,受疫情影响,新港街道新园社区部分区域划为管控区严格管理,面对管控区内群众的需求,新港街道“大工委”凝聚消防、应急、城管等多方力量沉入管控区,规范化成立疫情防控临时党支部,组建“党委委员+驻村干部+社区干部+网格员”工作队伍,逐一入户安抚居民情绪、摸排居民信息、落实管控措施,对管控区内460户1678名居民信息进行登记造册、实现精准服务。各级党员干部穿梭于各楼栋之间开展人员转运、流调溯源、现场管控、社区排查、环境消杀、核酸检测、物资配送等各项工作,群众生活秩序井然、平稳有序,严格的防控管理中更有党建的温情和暖意。

作为“老旧小区聚集区”,新港街道还积极推进楼栋长管理机制,在东风渔业村、海港社区、新园社区等老旧小区聚集的村(社区)选定17个小区作为试点,吸引44名党员干部、热心群众报名作为楼栋长参与基层服务与小区管理,逐步拓展政策宣讲、文明引导、沟通谈心等服务功能,让楼栋长成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中的新“栋”力。

【记者】彭骏

【通讯员】汕区组宣

【作者】 彭骏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