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看国综市场,几乎都摆脱不了“烂尾”的命运。

但有一个节目是“例外”。

第一季6.8,第二季7.6,第三季7.9,第四季7.6……

说不上季季高分吧,但这节目的确是有点儿东西在的。

如今到了第五季,还以为能继续“逆流而上”。

没想到,翻车翻得彻底,这屡试不爽的流量密码不灵了——

《脱口秀大会》第五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得不说,一档综艺能火到五季,还火到五季,是真的不容易。

这次的排面依然很足——

领笑员李诞、大张伟回归,又请来了华语乐坛常青树那英,和华语影坛多料影后周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赛制也更加升级,更加“卷”——

突围赛4灯晋级的,脚下的舞台会直接升空将其送至二楼的晋级席。

非4灯晋级的,只能在一楼晋级席入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演员们,也很有突破——

庞博开始被王建国“同化”,讲上了谐音梗;

王建国终于和张博洋拆伙,放弃了水土不服的“漫才”;

还有去年还算是“新鲜血液”的童漠男,这次炸场回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笑、辛酸、讽刺皆有。

总有一款能够戳到你。

上周看完一期,小妹的确笑了,但又觉得哪里不对。

因为笑点冷却之后,小妹记住的不是那些热闹的段子。

而是那些一度让场子降到冰点的表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结来说,就是真的“尬”。

比如,魔幻的“晋级”标准——

第一期,有着八年脱口秀经验的小鹿登场,人称女版“周奇墨”。

她调侃女性的容貌焦虑由来已久,考古千年女尸,开棺时都要说上一句,皮肤依然鲜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却从未听到过有人夸赞千年男尸,皮肤Q弹,精神焕发,少年感十足。

结构清晰、语言犀利,弄得在场的人捧腹大笑。

紧接着,又开始吐槽广告营销很假——

“你相信姐姐们真的用贵妇膏吗”

“你觉得周杰伦平时真的骑电动车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密集的广告梗炸翻全场,坐在屏幕前的小妹几乎要笑出猪叫。

要表演有表演,要笑点有笑点,要内涵有内涵。

脱口秀老人的功力尽显,只可惜却只拿了三盏灯。

你以为是晋级标准太苛刻,可真实原因竟是,周迅因笑得太投入,忘记了拍灯。

还有这等操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灯变3灯,小鹿必须挑一位选手进行PK。

挑战小鹿的是百万up主拉宏,说脱口秀的经验几乎为0。

因为在上海居家隔离期间当过“楼长”,还被央视新闻报道过,就以这段经历为素材讲了一段。

说不上不好笑,但也绝不是好笑的。

张口闭口小破站,又随便讲了几个网络流行语,就成功拿到了4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次,周迅倒是积极亮灯了。

但看那个意思,却是为了弥补没给小鹿亮灯的遗憾才选择的拍灯。

所以,这个灯到底是给谁的?认可的到底是谁的能力?

最讽刺的是,周迅连“芭比Q”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一整个魔幻。

小妹看到这里,和小鹿的表情基本一致,没有好笑,只有苦笑。

更无语的还有,

这边,周迅没头没脑、不懂规则的拍灯,隔壁的那英,更是将灯拍出了“中国好声音”的既视感。

碰到好笑的段子,不仅自己拍,还替大张伟拍,且越拍越顺手,根本停不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领笑员视规则宛如儿戏,这季的段子质量也一言难尽。

众所周知,《脱口秀大会》第三季是最为出圈的一季。

它的火,全靠两位女性——

一个是带火家乡的李雪琴;一个是“普信男”段子缔造者杨笠。

尤其是杨笠,被追着骂了一整年,连带着节目的热度也跟着居高不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到了第四季和第五季,性别话题显著增加。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只有讨巧的题材,但质量却乏善可陈。

比如说女性外貌焦虑、并与男性作对比。

再比如,说社会竞争中的性别不公问题以及生存环境问题……

类似的文本一再出现,难免给人一种命题作文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文本结构也有点垮。

具体表现为,转折十分生硬。

比如颜怡颜悦两姐妹。

她们吐槽为什么男装上基本都有口袋,是为了给男人放钥匙、放手机,还能放手耍帅。

而女装没口袋就是为了凸显曲线美,而曲线美就是为了吸引男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后又从口袋扯到了古代的“锦囊”。

调侃诸葛亮给刘备准备了三个锦囊妙计,但因为好看的男装都没有锦囊,所以亡国了。

老实说,从口袋突然拐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话题实在过于跳跃。

这种割裂感,就会让人感到尴尬和生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脱口秀,其实并不好做。

它是一个冒犯的艺术,冒犯群体,冒犯个人。

批判不公,唾骂荒谬。

而第五季完全失去了脱口秀的内核,话题就那么几个。

不是“居家隔离期间的趣事”就是嘉宾们的“离婚事迹”,完全失去了个人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这一季,或许还有笑料,但深度真的是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看到的是不停地打脸和原地退步。

曾经被被唾弃的“谐音梗”,如今成了“通关绿卡”;

曾经不屑的“蹭热度”行为,如今赢得了满堂喝彩;

曾经嗤之以鼻的“网络流行语”现在也成了“香饽饽”……

所谓的成长就是,人注定会变成自己所讨厌的模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的第五季,出圈的名场面不少,但也难以掩饰整个节目的空洞。

即使节目组为了爆点,请来了自身带有“大女人”标签的两位新领笑员。

即使节目组为了不被骂,说的内容,越来越安全,剪辑也剪得小心翼翼。

但依然令人提不起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健康的脱口秀环境,应该是包容的、多元的。

假如有一天。

女性创作者不必聊性别话题,不用故意卖惨,也能赢得大家的认可;

节目也不用再拿性别当噱头,也不用靠形式挽救,也能引发深刻的讨论;

观众不必隔着屏幕对骂,而只是享受这份表演带来的愉悦;

那脱口秀,才会真的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