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上色釉,源于商代陶器黄釉,汉末晋初,创青釉瓷器,到唐代,则又创造了以黄、紫、绿为主的三彩,到了明代,便有了钩红、祭红、郎窑红、等名贵色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明代电的名贵色釉瓷器——祭红釉,它有着“千窑一宝”的红中翘楚霁红釉瓷器,但因工艺极其复杂,于明末失传,清代康熙复烧后,在乾隆时期再度失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釉,亦称”鲜红釉””霁红釉””宝石红釉”,是继钧红后起的又一种高温铜红釉。始创于明永乐、宣德年间,为景德镇所创制,因皇室多以其为祭祀郊坛之祭器而得名。

其釉色殷殷如初凝之鲜血,夺目而不落艳丽、浓郁而不失润泽,深沉华贵,莹润匀净,宝光内蕴,娇嫩灵动,有着红宝石般的光泽,可谓色之极致、动人心弦。因此被誉为“红中翘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祭红釉的生产气氛不易控制,制作繁复,且耗资巨大,成品率却极低,因此更为名贵,当时即有“千窑一器,万里挑一”之美誉,声誉远在元明诸多红釉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霁红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严格的等级制度,全部由御窑烧制,民窑不许生产。且为了保证了皇家对霁红釉瓷器的垄断,御窑厂生产的霁红釉瓷器即使有残破、瑕疵,也一律打碎深埋,片红不得流入民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霁红达到艺术高峰,但在明末失传。清代康熙、雍正时期,在皇帝的支持和参与下曾倾尽良工复烧霁红。遗憾的是在清乾隆后霁红釉的烧制再度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