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与古画都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瑰宝。在华夏五千年历史文明当中,检修诗画大成者大有人在,如《墨梅》的作者王冕就是其中之一。自古诗画不分家,诗是文字表现的画,画是图像表现的诗,正如我们形容一处的美景会说这里的景色如诗如画。然而从艺术分类来说,诗是诗,画是画,两者还是有着分明的界限。两者如同太极图一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又有着分明的界限。诗、画两者同源,又有着诸多不同,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它们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一、在古代时期诗、画同源

1、古代追求艺术上的意境创作

中国古代艺术,不论是、书、、乐那一类都有对意境追求,如唐朝诗仙李白的传世诗篇《静夜思》就是对一种孤独思乡意境的描绘,北宋著名画家范宽著名的《溪山行旅图》雄浑的意境更是冲击着每一位观者的心灵。凡是诗、画大成者,他们的作品中无不蕴含着意境,可以说中国古典艺术意境是灵魂般的存在,缺少了意境作品就如同缺少了灵魂,变得不完整。

优秀的作其意境,表现在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以及这篇诗篇所表达的内涵当中,让每一位读者读过之后就如同被带到诗篇描写的场景中一般。好的画作亦是如此,不管你是写实还是写意,都蕴含意境在其内,让每位观者看到画后除了美的享受,还有种身临其境之感。中国古代,诗与画意境上是同根同源的,都源于创作者对艺术极致的追求。也正因如此,在古代才会出现,画家为诗作画,诗人为画题诗这样的想象。

溪山行旅图

2、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

艺术自古以来讲究的就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诗与画也属于艺术中的两个门类,自然也逃不出这个规律。若说意境是诗、画作品的灵魂,那生活就是诗、画作品的根基所在。就算画圣吴道子所创作的佛像,那也是以普通人为原型,经过艺术加工后的产物。人创造神,还是神创造人,这个话题是自古争论不休,但我们谁也没见过真的神,艺术家们直接以神为原型进行艺术创作,就更加不可能了。

古代诗、画创作从题材分,可分为山水、花鸟、人物等等。不论是那种题材都需要设身处地的去观察,才能创造出传世的作品。唐朝是诗歌的巅峰时期,可谓名家辈出,他们所创作绝世诗篇,无不是设身处地有感而发,很少会有杞人忧天或歌功颂德之作,如李白的绝世名篇《望庐山瀑布》就是诗仙李白深入庐山有感而发。

同一时期的画作,亦是如此,如唐朝著名的鞍马画家韩幹,深入马厩观察,才能独树一帜,自创一派。由此可见,诗、画都需要交代实地,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绝世名篇,在这一点上诗与画也是相通的。

庐山

二、诗、画的界限

1、古代语言艺术与时间因素

古代诗歌创作者,无不是将语言艺术发挥到巅峰至极者。远的如《诗经》、近的如《唐诗、宋词》,其中每位艺术家,都将大段文字压缩总结到了极致,即不失完整的意思,又不失意境。这些作品能流传至今,体现出这些艺术家们高超的言语天赋与对时间的精准把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是张继的著名诗篇,这首诗内,就包含着时间因素在其内。其它著名诗篇也都或多或少包含着时间这一因素。语言文字,是抽象的艺术,读者通过阅读,在脑海中自行构建画面。

有了时间这一因素,构建起的画面更加形象立体。这一点与画作极为不同,时间并不是画作的主要因素,只有少数风景画中才会体现出时间。而对于诗篇,时间就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就算是曹植所著《七步诗》内也暗含时间因素在内,煮豆本身就代表着一个时间过程,是具有连续性的。画作就算具有时间因素也只是抓住一瞬间,并不具有连续性。

2、画作的形象与空间艺术

画作大师们是将集空间艺术与形象艺术发挥到极致的艺术家。如《溪山行旅图》、《维摩诘像》等名作无不是将空间艺术与形象艺术完美的融于一炉。少了空间这一重要因素,画的再好,画作始终无法成为精品。

一副传世画作可以不包含时间,不包含色彩搭配,却少不了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缺少空间这一要素,画作的意境、内涵都无法体现,充其量只是画的好一些的稚童作品罢了。不论是工笔画、水墨画还是写意、写真,都少不了空间因素在内,只有拥有了空间因素,画作才是立体的完整的才能给以美的体验。如同画作可以没有时间一般,诗篇亦可以没有空间。如杜甫的名篇《春望》中就并不包含空间因素,但却完全不影响诗篇的意境与美感。又如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对空间完美的掌控。

3、诗篇与画作的界限

意境与生活是诗与画的共同处,那时间与空间就是诗与画的分水岭。他们各自站在自己的一边,隔岸相望。它们虽然彼此交流,取长补短,但却又界限分明。诗篇离不开时间,画作也离不开空间,若让诗篇抛弃时间融入空间,或让画作抛弃空间融入时间,那它们都会失去原本的面貌。诗篇会变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而画作会变成平面连环符号。鱼离不开水,哺乳动物离不开空气,同样诗篇离不开时间,画作离不开空间。

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诗中的无形画境

诗与画如同太极图上的两只阴阳鱼,虽然有着明显的分割线,但还是你终有我,我中有你。诗篇虽然是时间艺术,但诗篇中同样蕴含着无形的画境。如上文提到的《枫桥夜泊》这首诗,看到它的人脑中不由得会形成画面,这就是画境在影响着读者的结果。再又如王士禛的《真州绝句》这首诗所呈现的意境,就是一幅绝妙的风物画。

雪溪图

诗是浓缩的文章,用短短属于表达出一篇文章所想表达意义。同样是语言的艺术,诗篇也抽象的需要发挥想象力的,诗中的画境如同一味药引,而想象力就是药引要激发药力的重要,将读者的想象力勾引出来,按照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去构建画面。

少了这份画境,诗篇是干涩、盲目的,即无法表达出想表达的意思,也无法给人美的享受。这样的诗篇是失败,就算创作出来也不会被欣赏、接受,更无法流传下来。这与身份、地位、名气都没有关系,如十全老人乾隆,据传他一生很爱作诗,但真正流传下来的却寥寥无几

2、画中的无形诗意

诗中有无形画意,画中同样有无形的诗意。如《溪山行旅图》等传世精品,就算上面没有题诗,画面也会给人如诗般的感觉。《雪溪图》构图平远,可分为远、近、中三景。

近景的左下方,一座薄雪覆盖的石桥,把人们引入一个银白的世界;冻结的大河,在画卷中部横陈,水面如镜,无丝毫涟漪;远景,河对岸积雪土坡、树木、房舍等平躺于如墨的水面之上,掩映于皑皑白雪之间,使画面更加深远。纵观全图,使观者沉浸在一片安宁祥和的山村境界之中,仿佛有寒风吹过面庞、雪花落于肩膀、人脚步踩在雪上发出沉闷的声音。这幅画如同一首描写冬季山村的诗篇,给人身历其境的美感,这正是诗意的体现。缺少了诗意,画作也将变得僵硬干涩,失去了传统国画的魅力。

3、诗画的融合创作

文人画,又名“士夫画”。是一种将诗与画完美结合起来的画派文人画的始创者,据传是唐代大诗人王维,他率先在画上题诗,但由于王维的画作并未流传下来,这一点以无从考证。

现可考,第一个在画上题诗,将诗画融为一体的人,应属宋徽宗赵佶,这位皇帝在艺术领域的早已要远远高于他当皇帝的水平。元朝是一个特殊的朝代,它的高压统治,激起了文人雅士的不满情绪,使得诗画融合的文人画逐步走向成熟。到了明清时期,文人画已经成为主流,涌现出许多文人画名家,如唐寅、董其昌都是其中翘楚。马致远的《天净沙》与其相配的画卷,完美的融合于一体,见诗如见画,见画如见诗。

四、结语

华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诗与画一直流传至今。它们是意境与生活的完美融合,如同一对孪生兄弟,不分彼此。

同样它们也是空间与时间的完美体现,存在着清晰的界限。它们的关系,如同太极图上的两只阴阳鱼,相伴相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是独立的个体,又是完美的整体。单独的诗与画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两者结合唯一更是给观者与读者以冲击。看画以诗印证,看诗与画对应,将这两种不同艺术同时推向了巅峰。

随着时间的流淌,诗与画的界限仍在,但早已融合唯一,成为不断旋转的太极图,谁也离不开谁。从唐代开始诗人们就以画作诗,到宋代,画家们也更多的以诗作画。后经宋徽宗赵佶画上题诗,诗画正是融为一体。经过历代的发展积累,到元代,诗书画印融合一体的文人画成熟,成为明清画坛的主流,诗与画的关系更加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诗画融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