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善知识,大家好!我是神话居士,我们继续介绍《憨山老人自叙年谱实录》的故事。上集讲到公元1567年,憨山德清二十二岁了。自从艮山住持圆寂后,报恩寺的住持之位就空了一段时间,于是德清和寺里的其他僧人们,一起推举云谷忠公和尚为住持,这个云谷不是栖霞山的云谷禅师,是另外一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的大报恩寺,因为遭受了火灾和打官司的双重打击,一共欠下外债有一千多两。德清是个有担当的人,本来计划要去北方五台山云游,但是面对那些债主们,报恩寺的众人都无计可施。关于还债一事还得靠德清来想办法,最后德清给债主们许诺,自己要用三年的时间把债务还清。

但是承诺容易,到底该怎么还呢?德清开始想办法。也正好是这一年,南京的礼部下来了一个文书,要求报恩寺举办一家“义学”,教授那些年幼的僧徒,学习儒家文化和佛教知识。这件事情对德清来说,可真是一个还债的好机会。因为既然设立义学,就会收很多学生,就可以赚到学费。这年一共招收了将近二百名学生,这里“义学”中的义字,不是“义务教育”的意思,是经义之义。

年谱》原文写道:“予二十二岁,特举云谷忠公为寺住持,以救倾颓。此为回禄事,常住负贷将千金,皆经予手。众计无以处,予设法定限三年,尽偿之。是年,奉部檄本寺设义学,教僧徒,请予为教师。受业行童,将二百人,因是复亲左史诸子故业。”

德清的教学内容包括佛教和儒家典籍,德清现在等于是当了一名老师,在出家之前,他已经把自己的儒学书籍和很多诗词歌赋都焚烧了。当时是为了能够专心学佛,但现在为了还债,必须教授学生们儒家方面的知识,比如《四书五经》和《左传》、《史记》等等,都要重新拾起来才行,德清现在只能随缘由命了。

接下来到了隆庆三年己巳年,德清二十四岁了。他教书好的名声也传了出去,有金山寺的人,又前来重金礼聘德清,邀请去他们那里教学。到了隆庆四年庚午年,也就是1570年,德清二十五岁了,他继续在金山寺教书。到了这年的年末,各家房门里的债务终于全部还清了,德清的老师生涯也告一段落,他从22岁到25岁这四年时间里,都是在教书中度过的。

憨山老人的弟子福征,在这篇《年谱》后面评价道:“征按:此举不独了房门牵挂事,并了阖寺住持牵挂事,世法佛法并一大作略。”意思是说:德清之所以这样做,不但解决了房门中的牵挂事,也解决了全寺住持僧人的牵挂事。世法和佛法并重,他没有辜负恩师西林老和尚对自己的临终嘱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德清又回到了报恩寺,休养了三个月身体。在此期间,有一件稀奇的事情发生,前几年,德清曾经在自己住的院子里,种下过一株芭蕉树,长势很好,高达一丈多。最近这棵芭蕉树竟然生出了一朵硕大的金色花朵,形状有点像莲花,又有点像玉簪花。花瓣紧凑,围成一种杯子的形状。每天清晨时,花心里面都会盛满清凉的露水,闻起来奇香扑鼻。德清就把露水轻轻接在杯子里,当成良药饮下,浑身感觉清凉无比。

当时的僧人们认为,这也许就是佛经中记载的优昙花,德清也是这么认为的。大家觉得这是佛法将要重兴的“征兆”,经过几年的辛苦,所欠的债务虽然了结,但报恩寺的重兴修复工程,仍然遥遥无期。此时德清的心里,再一次升起去北方修行的念头。

接下来就是隆庆五年,也就是公元1571辛未年,德清二十六岁了。他的师兄雪浪洪恩,对德清想去北方云游的计划却并不支持。因为他认为:北方大多是苦寒之地,作为南方人去那里恐怕会受不了。而江西的庐山,也是一座名山,那里风景秀丽,还不如先去庐山走一番。

于是在洪恩的建议下,师兄弟二人一同结伴前往庐山。他们走到南康的时候,遇到一些当地人,告诉他们说庐山最近有老虎出没伤人,很不安全。洪恩和德清一听,知道是真的。无奈之下,只好转换路线,奔向了吉安。因为那里是唐代禅宗祖师青原行思的道场,青原行思就是江西吉安人,他的俗家姓刘,与菏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南岳怀让并列为六祖惠能大师座下的“五大弟子”。

当德清兄弟二人来到青原寺的时候,他们发现祖师的寺庙,已经变得很是衰微败落。寺里虽然住着一些僧人,但都已经蓄起了头发,有的娶妻生子,有的种田经商,和一般世俗家庭已经没什么两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谱》写道:“予二十六岁,同雪浪恩兄游庐山,至南康,闻山多虎乱,不敢登。遂乘风至吉安,游青原。见寺废,僧皆畜发,慨然有兴复之志。乃言于当道,选年四十以下者,尽剃之,得四十余人”。

看到这种情况,德清和洪恩的内心很感慨,他们决心扭转当前这种局面。虽然他们两位都是年轻的出家人,但在当时的江南来说,也还是有一些名气和威望的。于是他们就找到了吉安县令,向他说明青原寺里的情况。并且提出一个建议,希望能够选择一些当地四十岁以下的人,并且愿意出家修行,护持三宝,可以来青原寺落发为僧。吉安县令对德清和洪恩的建议表示理解,也大力支持,就动用了行政手段宣传,一共剃度了四十多名发心出家之人。在德清和洪恩的指导下,这些人也学习起了戒律和修行方法,总算有了一个清净的僧团。

这一年夏天,德清和洪恩二人回到了南京城。他们把师门的事务料理完毕,德清还是准备去北方远游。洪恩听了却仍然不放心,他担心德清的身体,恐怕难以适应北方的苦寒天气。他的意见是:德清应该先在南方各地云游参访,等把自己的身体锻炼强壮了,再去北方也不迟。对于师兄洪恩的深厚情谊,德清自然非常感激。但是人各有志,师兄弟二人的性格毕竟不同,德清一心向往的是五台山清凉圣地,就算再苦再难,他也是愿意忍耐的。

《年谱》写道:“夏自青原归,料理本师业,安顿得宜。冬十一月,即一钵远游。将北行,时雪浪止予,恐不能禁苦寒,姑从吴越,多佳山水,可游目耳。予曰:吾人习气,爱恋软暖,必至不可施之地,乃易制也。若吴越,枕席间耳。遂一钵长往。”

德清的意思是:我们众生的固有习气,都比较喜欢柔软温暖的环境。而一个人如果想了生脱死,就一定要去艰苦的地方锻炼才行,那样才能够制伏烦恼。如果只是一直徘徊在温暖的吴越一带,这对于修行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洪恩听完以后,只好无奈地说道:好吧,既然师弟你下决心一定要去,我也不便再阻拦。但请师弟再等上我几个月时间,我准备出去募化一些银钱,来给你做行路盘缠,也可以让你在路上有热饭吃,有客店可住,少受一点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清听完后哈哈一笑,说道:洪恩师兄啊!你的好意小弟心领了,但是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我必须去走自己的修行之路,不论吃什么样的苦,我都是可以承受的!洪恩虽然明白德清的意思,但他心里仍然依依不舍,实在不愿意放德清师弟走。总在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想要把德清留下来。一直拖延到了冬季,师兄弟二人就住在洪恩的“雪浪庵”里,每天谈经论道。

德清一看,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有一天,就对洪恩说道:“师兄,你今天去城里,试着给我募化一点盘缠吧。不管多少,早点回来就行!”洪恩一听很高兴,就冒着大雪进城了。德清望着洪恩走远了,就赶紧回屋里收拾好自己的衣钵,又拄了一根拐杖。踏着茫茫白雪,一路向北而去,开始了他的云游之旅。

等洪恩从外面化缘回来后,一看屋中的情景,师弟的包裹也带走了,心中顿时全部明白了。他不由放声大哭,自己也收拾了一下东西,开始向着北方追赶而去。但因为不知道德清走得是哪条道路,他只好先到了河南嵩山的少林寺礼佛,然后又来到了伏牛山,暂时安住下来过冬,以后再慢慢打探消息。在伏牛山的时候,洪恩常常感叹说:德清师弟走了,我再也没有可以谈禅论道的知心好友了!

从以上记载来看;洪恩禅师身上有一种独特的僧人性格,飘逸纵达,却又不失为一个性情中人,非常看重朋友之间的友谊。憨山老人的弟子福征,在这里评价道:“感憨祖前作清凉冰雪观,蓦地北行,发大勇猛,委身试之,早已人境双夺,虚空消陨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雪浪洪恩禅师的资料,如下:他是明末华严宗的僧人。根据《新续高僧传四集》中的记载,他的俗家姓黄,字三怀。生于嘉靖乙巳年,也就是1545年。金陵人。家本富室,父母皆持斋。十二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在南京大报恩寺听讲《八识规矩颂》,当下有所顿悟,而发愿出家,依止无极大师,年十八即博通内典,担任老师的副讲。

二十三岁时,承接华严与唯识两宗思想,主张融会性相之“贤首慈恩,二灯并传”,曾经编撰《相宗八要》一书,是明末法相唯识学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参考资料。洪恩主张广学博闻,他认为:“不读万卷书,不知佛法。借禅说经,引禅说教”。他的诗词造诣也深受明末江南文士的推崇,著有《雪浪集》、《心经说》、《谷响集》等等。晚年因为得罪当权者,被逐出了报恩寺,有“江南异人”的称号。钱谦益曾经撰写过《雪浪大师塔铭》。我们今天就聊到这里,感谢您的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