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编撰了《治理·规划II》一书,阐述了对治理、空间治理、规划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理解,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怎么治理、怎么规划和怎么更好规划的学术思考。中国城市规划(微信号:planning_org)特推出“治理规划”专栏,节选书中精彩篇章与读者分享。
本文字数:10611字
阅读时间:29分钟
作者 | 张松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
作为 20 世纪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成果,“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自身发展历程反思后提出的新发展观。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潜力和重要意义,无论是生态城市,还是健康城市的规划建设都离不开对城市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的关注、维护和规划管理。
2019 年以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进入快车道,但从目前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状况看,基于城市有机生命体的可持续性认识还需强化, 参照欧洲和日本等国家、地区的环境政策、国土空间规划,探讨在空间规划变革和城市治理背景下城市保护管理规划的策略与措施,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急切需要。
01
重新发现并认识自然的价值
为了避免冗长的描述和论证,在此以若干环境和自然相关国际宪章的内容观点进行阐述。
1972 年 6 月 5 日至 16 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 这是全球首次共商人类环境危机与挑战的大会,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成为人类环境保护历程中第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人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环境予人以身体上的需要,也予人以智慧、道德、社会和精神滋长的机会。人类在地球上的悠久曲折的进化中已经达到一个阶段,由于科学和技术的突飞猛进,已具有用无数的方法,以空前的规模来改变环境的能力。人的环境,包括天然的和人工的两方面, 对于人的福祉以及对于享受基本人权——甚至生活本身的权利——都是必要的。
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世界各国人民福利和全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愿望,是各国政府应尽的责任。
1982 年 10 月 28 日联合国大会第 371 号决议《世界自然宪章》宣称,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生命有赖于自然系统的功能维持不坠,以保证能源和养料的供应;文明起源于自然,自然塑造了人类的文化,一切艺术和科学成就都受到自然的影响,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有最好的机会发挥创造力和得到休息与娱乐。
《世界自然宪章》在一般原则规定:应尊重大自然,不得损害大自然的基本过程。各项保护原则适用于地球上一切地区,包括陆地和海洋;独特地区、所有各种类生态系统的典型地带、罕见或有灭绝危险物种的生境,应受特别保护。对人类所利用的生态系统和有机体以及陆地、海洋和大气资源,应设法使其达到并维持最适宜的持续生产率,但不得危及与其共存的其他生态系统或物种的完整性。
在实施层面,要求所有规划工作都应将制定保护大自然的战略、建立生态系统的清单、评估拟议的政策和活动对大自然的影响等列为基本要素;所有这些要素都应以适当方式及时公告周知,以便得到有效的咨询和参与。
欧洲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一直走在前列。法国是环境保护宪法化的典型代表,2004 年拟定的《环境宪章》(2005 年 2 月通过)是一份专门的宪法性法律,秉持生态人道主义理念系统宣告了环境人权和环保基本准则。《环境宪章》意识到自然资源和自然的平衡是人类产生的条件;人类的未来,甚至存在都和他所在的自然环境不可分离;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人类对其生活条件和自身的发展所施加的影响与日俱增。因此,在宪章中宣告“公共政策应当促进可持续发展,为此, 它们要协调环境的保护和利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02
“两山”理论和自然资本
十九大报告已确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的基本方略。并确定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任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重要内涵,反映了对自然资本的深刻认识。“自然资本(Natural Capital)可以被看作支持生命的生态系统的总和。它不同于人造资本之处就在于自然资本是无法通过人类的活动创造出来的。”
事实上,德国鲁尔区长期以来的生态修复,就是对过去工业生产过度消耗自然资本的一种补偿。德国鲁尔工业区的转型发展不仅局限于发展新兴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工业遗产发展文化旅游,还通过不同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改善当地的自然环境及其生态状况,为新型经济发展创造适宜的物质空间条件。通过工业结构转化过程中必要的人文关怀,为新型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提供必要的社会文化资源,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工业遗产地区保护更新过程中学习和借鉴的。
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必须与地球的承载能力保持平衡,城市建设发展能够在经济和社会公平的环境下具有连续性,并富有独特的个性。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包含对既有资源和建成环境的合理利用、再生利用和永续利用。创新利用既有资源、改善城市的可持续性, 不仅可以使城市居民直接获益,而且还将全面改善正在逐渐恶化的地球环境。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更加关注作为“品质之源”的自然环境和建成环境;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就必须遵守可持续自然资本法则,保护和增强我们的自然资本。“只要人们仍迷恋于已经过时的典型的工业资本论的假定,社会创伤就不能得到缓解,环境也不可能得到拯救。”
早在 201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已经确立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空间均衡,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等六大理念。在自然资本的理念方面,强调“自然生态是有价值的,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就应得到合理回报和经济补偿。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
03
英国国家规划政策调整的新动向
“空间规划是对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社会政策的地理学表达。同时,它是一门科学学科、一项行政技术,是基于跨学科和综合性方法所制定的政策,旨在实现区域发展的平衡和依据整体战略组织物质空间。”这是欧洲委员会达成的共识。
近年来,英国对《国家规划政策框架》(NPPF:The National Planning Policy Framework) 提出修改建议, 以提升对美丽(Beauty) 和场所营造(Place Making)的重视程度。此次修改意味着自 1947 年建立该规划框架以来,“美丽”(Beauty)一词被特别地纳入规划政策中,其愿望是将城市遗产传给继任者,这种传承应当是不断增强的而非逐渐损耗的。为此需要通过调整国家规划政策并制定《国家示范设计准则》。
英国“建设更美好建设更美丽委员会”提出的《美丽生活:促进健康、幸福和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出,应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追求美,令人们感到困惑的是我们似乎已经失去了在建筑环境中创造美的艺术。在我们周围,我们看到丑陋和不适应的建筑、衰败的街区和新的具有破坏性的地产。报告提出了一个新的发展规划框架,将追求美丽(Ask for Beauty),拒绝丑陋(Refuse Ugliness),促进管理(Promote Stewardship)作为主要目标。
(1) 追求美丽。美包括一切促进健康和幸福生活的东西。它能使建筑群成为一个场所,任何场所变成某一特定场所,任一地所变成家园。它不仅仅是一个视觉特征,而是在一个地所和那些定居在那里的人之间的深层和谐中显现出来的。因此,美丽应该是规划许可的必要条件。
(2) 拒绝丑陋。丑陋的建筑造成了每个人都不得不承担社会代价。它们破坏了地方感,破坏了社区精神。丑陋是指那些不适应环境、不健康、不美观的建筑, 它们违反了它们所处的环境,防止丑陋应该是规划系统的首要目的。
(3) 促进管理。我们的建成环境和自然环境同属一类。为了依赖于它们的社区长期利益,两者都应该得到保护和提升。人居环境应该得到更新、再生和照顾, 应该结束被遗弃的空间环境。新的发展应该改善其发生的环境,增加背景环境(Context)的健康性、可持续性和生物多样性。
美丽的场所营造应该是规划系统的法定目标。在城市建成环境和自然环境中确保这些品质应受到高度重视,并应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纳入国家规划政策框架(NPPF)和相关指南。规划系统将在一个更可预测的框架内,更好地回应人们整体上的偏好。
对美丽(Beauty)的关注是对早期英国城乡规划关注健康和幸福的传统的回归。2008 年对 2004 年《规划和强制购买法》的修正案也未能完成这一使命。这一修正案将“实现良好设计的可取性”纳入了规划体系,各级规划政策都将在更大的空间中给予美丽更大的职责。
04
日本国土规划政策的快速变革
日本是一个高度重视国土规划工作的国家,其相关经验一向为我国的空间规划学界所看重。迄今为止,日本已经编制实施了七轮全国国土规划,纵观七次国土规划,其基本目标依次为地区间均衡发展、创造以人为本的理想环境、建设人居综合环境、建设多极分散型国土空间、为形成多轴型国土结构奠定基础、多样化的大区自立发展 + 美丽国家形成、形成对流促进型国土,都是针对当时国土利用和地区发展上的突出问题来设定的,这样能够避免规划内容的流于空泛和缺乏针对性,极大地促进了国土空间的优化与均衡发展(林家彬,2019;胡安俊,肖龙,2017;周尚意,等,2000)。
事实上,日本的国土规划或区域发展政策一直是致力于消除生产力布局“过密”与“过疏”问题,即努力缩小东京等大都市圈与地方发展之间的格差。国土规划总是从全国角度来制定综合开发战略,不仅涉及经济发展战略,还包括各地方、特别是偏远地区的社会基础设施,生活、文化设施的建设,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保护等重要内容(张松,2002)。
进入 21 世纪后,为了应对经济进入低速增长阶段和人口负增长,提高国土质量、有效利用社会存量资本、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安全性,成为对于国土规划的新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在 1998 年制定了《21 世纪国土总体设计》(第五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之后,改变以《国土综合开发法》为中心的国土规划制度, 以确立新的国土规划制度为目标,进行了广泛的讨论。2005 年 7 月,彻底修改了《国土综合开发法》,法律名称也改为《国土形成规划法》。
《国土形成规划法》的立法目的是,考虑到国土的自然条件,从经济、社会、文化等相关政策的综合性角度,为推进国土的利用、整治和保护,通过制定国土形成规划及采取其他措施,并与依《国土利用规划法》所采取的措施相配合,为实现现在和未来的国民能够过上安心、富裕生活的经济社会做出贡献。很快根据新法,2008 年 7 月制定了《国土形成规划》(全国规划),2009 年 8 月通过了《国土形成规划》(广域地方规划)。
2014 年 7 月,国土交通省编制完成了《国土总体设计 2050 ——对流促进型国土的形成》,2015 年 8 月,内阁会议批准了新一轮的国土形成规划。该规划确定了与急剧的人口减少、巨大灾害的紧迫等国土相关状况的巨大变化相对应的、从 2015 年起约十年间的国土发展方向。作为国土的基本构想,旨在通过不同地域打磨个性、不同个性的各地区合作协同促进创新,进而形成“对流促进型国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正在推进形成“小型 + 网络”的国土空间结构。通过“个性” 和“合作”促进“对流”,通过磨炼地域个性,促进地区间、国际间的合作,引发活跃的“对流”开展;由“地方闪耀与向全球化展翅的国土”,“可持续居住的国土与可产生经济效益的国土”之间的平衡。
表1 近年来日本国土空间规划相关动态
资料来源:日本国土交通省官网
05
绿色发展中的城市保护修复
城市越来越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场所,因为它们可以庇护受威胁的物种,因为城市的保护代表着一个机会,让人们与自然重新联系,以及它所提供的一系列健康和福利。然而,过度城市化和快速城市化对本地物种来说可能是灾难性的,也是众所周知的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城市化的影响可以通过城市设计和发展的改进来缓解,但这些做法的采用一直很缓慢。迫切需要将现有的生态知识纳入一个框架,供规划者和开发商使用,以确保在决策过程中考虑到生物多样性保护。
欧洲有着悠久的城市社会传统,对城市发展潜力一直有着坚定的信念,其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城邦时期,他们认为“城市是一个可以找到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来全面解决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的地方”。许多欧洲城市已经成为将地方文化遗产变为优势资产的先锋,无论建筑、古迹和公共空间等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音乐、习俗和故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载体,更是当代城市发展直接相关的资源,也是城市再生的有力工具和变革的驱动力。此外,城市中的文化遗产是一种提供独特城市体验的元素。
在强调“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的时代,需要高度关注作为人居环境的城市保护问题,正如 ICOMOS《关于文化旅游的国际宪章》所指出的“每一个社区或场所的特别的遗产和集体记忆是不可取代的,是现在和将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在人居环境可持续性的各项要素中,“文化”“美丽”等课题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有时候,这些部分被那些用眼睛仅仅盯住效率、绿化或生态指标的人忽略了。为了保持城市景观风貌特色,促进城市多样性,构成城市街巷肌理的普通建筑由其在日常生活中承载的功能、在城市景观中的地位及其外在形式赋予了文化意义,因而不应再被城乡规划和城市设计所忽视了。
2019 年,《欧洲绿色协议》(The European Green Deal)旨在推出一套政策, 为欧洲的经济、工业、生产和消费、大规模基础设施、运输、食品和农业、建筑、税收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带来变革。它承诺为欧洲带来了一个新的增长战略,一个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齐头并进的战略。
欧洲绿色协议是一项雄心勃勃的倡议,旨在推动气候行动,尊重地球资源。它反映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认为需要采取的预防措施。“我们的欧洲”(Europa
Nostra)组织于 1963 年 11 月 29 日在巴黎成立。五十多年来,其为文化遗产庆祝、保护和宣传。今天被公认为欧洲最具代表性的遗产组织,其成员来自 40 多个国家。为了响应《欧洲绿色协议》,“我们的欧洲”(Europa Nostra)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这两个最具影响力的跨国遗产组织联手制定了《欧洲文化遗产绿皮书》,以提供欧洲对文化遗产的集体见解和专门知识,作为向可持续和气候中立的欧洲公正过渡的重要组成部分。
欧洲丰富的文化遗产可以支持执行欧洲绿色协议的每一个要素。基于文化的战略有助于提高社区行动的雄心和能力,支持气候适应和恢复能力,促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缓解措施,并解决气候影响造成的损失和损害。文化遗产是绿色协议战略的核心,其重点是欧洲的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如更新浪潮和新的欧洲包豪斯。作为文化和社会价值的载体,已建成遗产的可持续利用和再利用减少了我们的生态足迹和拆迁和建设的环境成本。
06
国土空间规划与美丽城市建设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实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更高质量、更为美好、更加公平、更可持续。
2019 年 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国土空间规划已成为新时代规划体系重构的重点,并将对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国土空间规划制度改革和体系建构中,需要通过采用城市设计管理方法,以加强“美丽城市”建设过程中对景观塑造与维护方面的更为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2020 年 1 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发布《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试行),指南要求“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坚持增进人民福祉,改善人居环境, 提升国土空间品质。建设美丽国土,促进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空间格局, 实现高质量发展,满足高品质生活”。显然,如何在国土空间规划实践中实现“提升国土空间品质,建设美丽国土”是需要认真探讨的新课题。
目前,一些城市已建立了城市雕塑等公共艺术或环境设计管理制度,大多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等重点地区的保护管理机制。例如,2017 年 11 月,浙江省人大制定了《浙江省城市景观风貌条例》(2021 年 9 月通过修订),该条例涉及自然山水格局、历史文化遗存、建筑形态与容貌、公共开放空间、街道界面、园林绿化、公共环境艺术品等要素相互协调、有机融合构成的城市形象。
然而,整个城市的环境品质和文化景观维护管理机制仍需强化。在快速发展格局下,千城一面、特色匮乏现象依然十分严重。伴随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 如何形成和完善城市风貌管控的传导机制,对城市景观风貌实现法制化管理等课题亟待研究和深入探索。在 2021 年 2 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系统观念,用全生命周期理念理清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过程,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建设、绿色生活等要求,明确了经济全链条绿色发展要求,推动绿色成为发展的底色,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在“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目标中要求:“相关空间性规划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统筹城市发展和安全,优化空间布局,合理确定开发强度,鼓励城市留白增绿。建立‘美丽城市’评价体系,开展‘美丽城市’建设试点。”
景观管理是近年来城市设计管理研究中的重点课题。城市景观是人的生活方式的表现,是城市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记录。近年来,城市层面的有机更新和社区微更新已全面开展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已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任务,有望将“创造性破坏”转换到创造性生长的轨道之上。在这方面,英美国民信托优美遗产保护管理、法国“大遗产”保护体系、意大利城市历史中心区规划以及日本的传统文化创生等空间规划管理技术都有自身的特色,我们可以寻找其中值得我国参考借鉴的内容。
1972 年 6 月,联合国在《人类环境宣言》同时制定的《人类环境行动计划》中确立了环境计划的三大类行动:①全球环境评估方案(地球观察),②环境管理活动,③对于各国及国际间环境评估和管理行动的国际支持措施。其结构关系如图 1 所示,可以给我们今天的国土空间规划带来一些启示。
图 1 环境评估、管理及支持措施的相互关系
07
整体性城市设计与连续性维护
城市本身就是人类技术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最高表现,在历史城市和社区中, 城市与自然融合的环境特色以及普遍具备的生态群落特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一样久远。城市是有机生命体,规划需要从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维度理解并切实关注城市的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如何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建设管理城市,将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目标实现。城市保护(Urban Conservation)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完全一致的目标,可以说,城市保护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先决条件。
整体城市主义或整体性城市设计(Integral Urbanism)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城市主义理论,它为城市生活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纳姆·埃琳的模型是对现代和后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所产生的普遍问题的解毒剂:蔓延、失范、城市中普遍存在的恐怖建筑和文化,以及对环境问题的漠视。倡导一种“整体性”的方法, 通过积极主动的设计解决方案,扭转景观和生活的碎片化,而不是当代城市发展中出现的被动和逃避现实的倾向。
以往的总体规划重点在掌握、控制和效率,往往产生碎片化的城市,没有灵魂和特色。相反,整体性城市主义倡导对场所进行及时干预,通过建立联系和关注被忽视、被遗弃的“中间地带”和“死城区域”等方式,来激发场所的活力, 增强流动性。如果把总体规划比作是对已被麻醉城市进行的一场外科手术,那么整体城市设计则是一个完全清醒状态下、注意力专注的城市进行的针灸治疗(纳姆·埃琳,2019)。
“地域性”不仅和物质空间相关,还和各种群体在地区内进行的各种活动所累积的“公共功能”相关,因此,它可以被认为是从社会关系的框架中构建出来的。过去的控制性规划工具往往无视地方识别性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几十年的城市增长之后,城市规划无意识中造就了一个缺乏识别性和差别的均质的城市景观。这种现象在中国和其他快速进行规划和建设的地区中尤其明显。针对这种现象,国外学者提出了“可持续性差异”的概念,指出城市应当彰显并培育邻里层面的社会和经济活动,以及有特色的地方生活方式,为此,市政府应为增强社会平衡和社会整合提供必要的支持(木下勇,等,2018)。
有人生活居住的历史地区和仍在使用中的建筑遗产被认为是一种活态遗产或活着的遗产(Living Heritage)。活态遗产在过去十多年里已成为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作为区域与城市综合保护(the Integrated Territorial and Urban Conservation,ITUC)组成部分,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于2003 年启动了活态遗产地计划(a Programme on Living Heritage Sites),其目标是在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领域增强对活态遗产概念的认识。
正如 ICCROM 遗产保护专家加米尼·维杰苏里亚(Gamini Wijesuriya)等学者所指出的,活态遗产保护理念体现的是遗产价值认知框架的发展:遗产保护已经从注重客观实体的“以物质结构为中心”(Fabric-Based Approach)的保护理念,扩展到将不同群体的不同认知纳入到评价体系之中,强调社会与文化的意义与遗产价值的阐释,即“以价值为中心”(Value-Based Approach)的保护理念;而 “活态遗产”的保护理念,则是在“以价值为中心”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强调基于遗产地社区自下而上的保护管理, 强调核心社区与遗产地功能的延续性(Wijesuriya,2018)。
尽早与社区互动并纳入具有文化底蕴的艺术作品可以创造有利于现有社区的发展,并带来更大的投资回报。公平和包容是成功城市和地方的一项任务,设计和创造包容所有人、公平包容的地方,将有助于治愈数百年来的种族不公,减缓或制止流离失所现象,因为人们再也负担不起他们的生活,而将他们赶出自己的社区。
08
结 语
(1)观念认识上的转变。在国土空间规划和实施的全过程中,需要尽快更新和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意识,对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基本规律,生态文明建设基本理念,高质量发展、保护优先等政策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法国《环境法典》中规定:“陆地和海洋的自然空间、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遗迹,昼夜景观,空气质量,生物及生物多样性属于全民族共同的遗产。该遗产产生生态系统服务和使用价值。”而且,“生物过程、土壤和地质多样性共同促进该遗产的形成。”这一观念有助于我们对于环境、景观、遗产、资源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2)法规和制度的完善。加快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相关制度的改革与完善,需要国家与地方协同推进,在政策措施、规划编制和信息共享等方面加大力度,在国土空间系统中,山水林田湖是一个有机整体,城市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建成环境、人文环境也是一个有机整体,生态、生产、生活和生计相互关联、不可分割, 碳中和等政策中的社会公平不应忽视。国家层面的国土空间战略规划和政策立法必须开展,城市层面的国土空间管理规划需要加强人文环境要素的分析评估,社区层面的生活空间环境管理需要制度设计。
(3)实务技术层面的开展。城市保护、美丽城市(Beautiful Cities)和美好生活的目标只能加强不能弱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弱项和被忽略的方面,不能因为机制变革再次被忽视,而是应当在既有实践(包括好的地方实践)的基础上推广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美丽中国”“美丽国土”和“美丽城市”建设,需要在国土空间规划战略性、资源保护管理可持续性和社区环境宜居性等方面全方位推进。
参考文献(上滑查看全部)
[1] Gamini Wijesuriya. Living Heritage. Alison Heritage,Jennifer Copithorne,edit. Sharing Conservation Decisions[M]. Rome:ICCROM,2018:43-56.
[2] 胡安俊,肖龙 . 日本国土综合开发规划的历程、特征与启示 [J]. 城市与环境研究,2017(4):47-60.
[3] 林家彬 . 日本国土规划的演进历程及其启示 [J].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9(2):38-48.
[4] Living with beauty:report of the Building Better,Building Beautiful Commission,Promoting health, well-being and sustainable growth[EB/OL] .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government/ 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861832/Living_with_beauty_BBBBC_report.pdf,2020.
[5] 莫菲,刘彤,葛苏聃等,译 . 法国环境法典(第一至三卷)[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
[6] 木下勇,汉斯·宾德,岗部明子 . 城市“缩小”时代的再开发方向:识别性与可持续性 [M]. 沈瑶,等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7] 纳姆·埃琳 . 整体城市主义 [M]. 张军英,吴唯佳,译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8] Paul Hawken,Amory Lovins,L. Hunter Lovins. 自然资本论——关于下一次工业革命 [M]. 王乃粒,诸大建,龚义台,译 . 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
[9] The Building Better,Building Beautiful Commission. Living with Beauty:Promoting health,well-being and sustainable growth[R]. 2020.
[10] 张松 . 21 世纪日本国土规划动向及启示 [J]. 城市规划,2002(12):62-66.
[11] 中共中央,国务院 .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Z]. 2015.
[12] 周尚意,张国友,徐香兰 . 日本新国土规划与地方规划的相互关系 [J]. 地理研究,2000(4):400-406.
*基金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778428)。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广州历史文化遗产检察公益诉讼的工作机制与实践案例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规划科普 | 你知道文物和文化遗产公益诉讼,如何推进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利用吗?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弹好公益诉讼协奏曲,唱响古城守护主旋律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