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我们应当认识到,没有高度的廉洁文化自信,没有廉洁文化的繁荣兴盛,就不可能有党风廉政建设的纵深推进。增强廉洁文化自觉,坚定廉洁文化自信,以红色文化为引领,传统文化为沃肥,地方特色文化为纽带,充分汲取文化精髓,让廉洁文化的磅礴力量为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不竭动力。

红色文化中汲取精髓。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中红色文化代代相传。每一段历史、每一位英雄、每一种精神、每一件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牺牲和奉献、情怀和担当、梦想和追求,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文化。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要利用好身边的红色资源及其背后的故事,传承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和坚定信念,牢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的道理,经常对照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照党章党规党纪、对照初心使命,时刻自重自省,严守纪法规矩,守住拒腐防变防线,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坚定信念、砥砺初心,牢记使命,奋勇向前。

传统文化中汲取精髓。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去污自洁、崇廉尚洁的自觉意识。历史上,百姓期盼清官、拥戴清官,官员亦以做清官为道德追求,历朝历代也不乏相应的政策制度,在选拔和考核官员上注重廉洁评价、道德要求。儒家经典《周礼·天官·小宰》里有“六廉”之说,“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既断以六事,又以廉为本”,“廉”被当做考核官吏政绩好坏、裁断高下优劣的标准。传统社会中的清官情结所蕴含的廉洁意识,在于其本身就包含了遵规守纪的自觉性。历朝正史亦为清官立传,司马迁撰《史记·循吏列传》,开中国正史《循吏传》之先河,二十四史中有二十部都有《循吏传》,记载了500多人。循吏者,因政绩卓著而受到朝廷表彰,因造福地方而为百姓所爱戴,因清廉、正直的政治品格而青史留名。如包拯、海瑞、于成龙等,正是“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他们身上的廉洁意识、道德修为,不仅在中国古代官员群体,而且在民间社会,都成为楷模。不少家训族规含有“廉”的要求,也是告诫后人勿与贪腐沾染。这种内在约束和文化传承,终使廉洁成为人们最具自觉意识的文化元素,将廉洁自觉意识深深根植于内心。

从地方特色文化中汲取精髓。不断深挖地方特色文化,努力打造地方特色廉洁文化品牌,才能实现廉洁文化建设全过程、深层次、广覆盖的推进。挖掘改造传统文化遗存以及革命遗迹、旧址,发挥文化集聚效应,凝聚廉韵浸润合力,打造因地制宜创设基层廉洁文化阵地。以图文并茂、富有创意的图案设计、景观小品,在公共场所和机关楼堂打造廉洁文化景观,使交通要道有廉洁广告牌,走廊过道有廉洁字画,办公室有廉洁牌匾,公共环境有廉洁显示。通过“院”“亭”“墙”“廊”“室”“屏”等实物载体,把廉洁元素融入干部群众日常工作、学习、娱乐、休闲等方方面面。

廉洁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全过程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将廉洁文化建设向纵深推进,重在常抓不懈、久久为功,要在润物无声、入脑入心,把加强廉洁文化建设作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基础性工程抓紧抓实抓好,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以文化浸润的方式推动党员干部加强自我改造、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引导党员干部准确把握个人与组织、群众、制度的关系,分清公与私、亲与清、情与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培育新风正气、维护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