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祈福新邨幼儿园许琳苗:

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她,是小朋友们的“戏精”老师

每天早上八点,在祈福新邨幼儿园南门总能见到一位扎马尾声音甜美、长相可爱、永远带着甜甜笑容的老师。看到自己班上的孩子,她会打开双手,弯腰点头地敬礼,像是只属于他们之间的小秘密。这位可爱、感染力强的老师是孩子们亲爱的苗苗老师。

角色多变 是学生的知心大姐姐

许琳苗是祈福新邨幼儿园的一名幼师,2018年毕业后,便一直从事幼教行业,至今已有五个年头。

每天早晨,苗苗老师会在幼儿园门口迎接孩子们,她会半蹲着热情地和每一个孩子打招呼。她是学生眼中有趣、漂亮、衣服香香的“百变魔法师”,上音乐课时,她会化身为歌唱家;哄学生们睡觉时,她就化身为故事大王;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她便会变身为力大无穷的大力士,帮助他们化解所有困难……

百变的苗苗老师,是温柔且严肃的,当孩子们遵守秩序认真学本领的时候,她是温柔的苗苗老师;当孩子们扰乱秩序故意捣蛋的时候,严肃的苗苗老师便会被召唤出来。

她有时是孩子们靠谱的玩伴,有时则会变身为知心大姐姐,会认真倾听和主动交流,“当有小朋友愿意主动沟通时,我便会细细听完再由心地给予夸赞与建议;当他们玩游戏时,我会主动参与,被孩子们赢了,我还会故做难过地‘哭’。”

技能满满 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哇,我们的蔬菜汤已经熬制成功啦!”在教学课堂上,许琳苗是一位性格活泼开朗、极具感染力的老师,她说,“可能是跟孩子们的年龄差比较小,我很容易就能跟他们熟络起来。”

摄影、视频剪辑、表演也是苗苗老师在生活中练就的本领,她会时常记录班级中孩子们的美好时刻,“当我认真拍摄的每一张照片、细心制作的每一个视频被家长及同事夸赞时总能获得满满的成就感。”

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她,是小朋友们的“戏精”老师。“在平常的生活环节及教学中,我常常运用我绘声绘色的描述、出神入化的演技、眉飞色舞的表情、符合情境的情绪以及精简到位的动作将这些技能融入教学中去。”苗苗老师说。

视角新颖、新媒体应用能力强、创新能力强是园长对新一代教师的看法,“他们有更加广阔的视野,在这样海纳百川的背景之下,他们对于新事物的接触是会优于老一辈的。”园长还认为,年轻的血液加入,也会激发老员工学习欲望,“年轻一代的老师反过来是会促进老员工们学习,因为不学习就会落后。”

充满韧劲 “传帮带”让教学更全面

五年的时间,许琳苗在前辈们毫无保留的“传帮带”的带领下,早已从一个初出社会的“幼教小菜鸟”成长为一名年轻的骨干教师。

生活中的苗苗老师是一位充满韧劲、积极向上的乐天派女孩,身边的朋友总会对她发出疑问,“都不明白你有什么值得乐呵的,每天都笑得那么开心”,她会回答说:“我喜欢与小朋友们相处,感觉心灵都被净化了,即使遇见糟心事也能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可是乐天派的苗苗老师也会有烦恼的时候,当外界对幼教行业有不好的评价时,她会为此而感到沮丧。但孩子们的笑脸总能给予她力量,打散心中的阴霾。“在感伤之后总能自己鼓鼓劲,当我想到孩子们就会充满信心更加坚定。我想,我与孩子们的关系便是我用爱教育他们,他们也在用爱治愈我。”

特教康复老师郑宜:

她用实际行动证明,年轻人在特教行业也大有可为

“脱口秀”潜力股、视障学生的大姐姐、孤岛引路人……5年前机缘巧合获得特教老师的入场券,1995年出生的郑宜放弃了到手的广州三甲医院offer,成为母校康复治疗专业第一个干特教的毕业生。从空有一身康复知识和工作热情的“愣头青”,到与同事钻研创新、带学生走出孤岛,受学生家长学校认可的青年特教老师,她用实际行动证明,年轻人在特教行业也大有可为。

机缘巧合

康复专业毕业生走上特教之路

“张开双臂,像小鸟一样,飞起来啦!”9月8日上午,在广州市启明学校一楼的感统训练室,个子娇小的康复教师郑宜,正在给两位幼儿园孩子进行感统训练,她温柔地引导着孩子们练习动作,耐心等待他们慢慢跟上自己的每一步节奏。这是她从事特教老师5年来,每周19节课中的其中一节。

郑宜并非毕业于师范专业,也非专业的特教老师,而是毕业于广东药科大学的康复治疗学专业。成为特教老师,始于5年前毕业季找工作时的机缘巧合。当时正在网上寻找合适职位的她,看到广州启明学校的招聘信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并顺利通过了考试。去学校递交材料时,她经过一年级的教室,看到小朋友们正七嘴八舌地讨论聊天,“好像快乐要从教室里面溢出来了。”事后她回忆,正是这种充满朝气、充满激情的感觉深深地打动了她,她当时便暗下决心,要加入启明学校。

勤学上进

“愣头青”成特殊家庭的知心人

在负责教学的王主任的印象中,郑宜属于成长挺快的青年老师。“她真的是很快就适应了我们学校的教学,因为她专业性很强,这些年也有力促进了我们学校个训方面的进步。”

但郑宜却坦言,自己刚入校时,就像是空有一身康复知识和工作热情的“愣头青”,怎么把这些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视障儿童身上,来帮助他们?当时的她,真是无从下手。

入职初期,因要给初一的孩子上语文课——盲文授课,她花一个半月自学了盲文,顺利完成了开学第一堂语文课;不是师范专业毕业,她边上课边学习,半年内考下了教师资格证;新老师两个月的入职培训后,她很快适应了视障教学,成为学校第一个康复老师……

就这样,曾经的“愣头青”迅速成长起来。常常会在课余时间与孩子们沟通的她,对特殊儿童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对特殊教育也产生了日渐深厚的感情。

后来,她加入了学校新成立的多重障碍主题教学班,为多重障碍的孩子开展“一生一案”的小班化教学。入职一年后(2018年11月),她申报的课题研究《脑瘫盲童动作控制训练的研究》获得广州市特殊教育小课题研究项目一等奖。

坚定信念

“多重障碍孩子”来电送祝福

正是在这样的小班化教学中,郑宜认识了学生家俊,这个盲兼自闭症的孩子。通过3年来郑宜事无巨细地沟通、手把手教等,让他从一个只会重复别人说话的“机器人”,变成了一个能够熟悉掌握用微波炉加热饭菜、使用洗衣机洗衣服等技能,能用语言表达自己意愿的孩子。

家俊毕业两年后的一天,郑宜突然接到了家俊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家俊说:“老师,祝你新年快乐!”那一刻,郑宜惊讶又感动。“当初我教他打电话的时候,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他会主动打电话给我。”

郑宜说,用语音打电话,归因于她用智能音箱引导他开口表达。而这一教学点子,则是受到同事时琴老师在一堂公开课上给她的启发。因为有着共同的坚持和愿望,像她和时老师一样的年轻老师,总会在敢想敢做中碰出火花,突破一个个教学难点,找到打开更多特殊孩子心门的钥匙。

这一桩桩一件件,也让她们这些青年特教老师,更加坚定了要在自己岗位做得更好,为特殊孩子今后的人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