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的基本教育制度,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介绍,这些年已大幅减少、严格控制高考加分项目,5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已取消。

教育专任教师10年增长26%

教师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依靠,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怀进鹏介绍,截至2021年,我国共有各级各类教育专任教师1844万人,比2012年的1462万人增长26%。

在强师方面,我国也已经形成了以师范院校为主、综合大学共同参与的开放灵活的教师培养格局。

十年来,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招收8.5万公费师范生,90%的毕业生到中西部省份任教。实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每年为832个脱贫县及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校培养1万名左右本科层次师范生。“国培计划”实施12年来,培训了1800多万名教师。实施教师支教计划,累计派出22万余名教师到中西部学校支教。

在惠师政策上,我国也已经建立健全了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保障长效机制和工资待遇随当地公务员工资待遇调整的联动机制。目前,各地已基本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政策规定。

在保障教师安居乐业方面,十年来已累计安排中央投资超过260亿元,支持边远艰苦地区建设了约60万套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累计入住教师超过83万人。

29个省份启动高考综合改革

怀进鹏介绍,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中国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同时,教育部相应出台了一系列考试招生改革的文件和配套政策,分五批指导29个省份进行高考综合改革。新高考实行科目可选,打破了过去“文综”“理综”固定科目组合模式,普通高中不同程度实行“选课走班”,高校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厚基础、宽口径人才培养。

区域城乡入学机会更加公平。持续实施的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从2012年当时只招1万人增至今年的13.1万人,累计录取学生95万余人。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政策,累计已有168万余名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

考试评价的素质教育导向不断强化,各地普遍建立起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教育部大力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采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全国每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考生已经超过300万人,占高职招生总量的60%以上。

人才选拔方式也更加科学规范。怀进鹏介绍,教育部近些年来大幅减少、严格控制高考加分项目,已取消5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逐步取消95类地方性加分项目,推动少数民族加分更加精准。2020年起,我国还启动实施强基计划,三年来已招收1.8万余人。

深入推进高校艺术类专业和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改革,进一步提高选拔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此外,教育部还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严格落实“30个不得”“八项基本要求”等一系列招生工作禁令。大力推进从严治考治招,严厉打击涉考违法犯罪活动。

“双减”一年外培价格降四成以上

“双减”政策落地已一年有余,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总体看,一年多来“双减”工作进展平稳,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进一步促进了校长、教师、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学校更加注重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广大家长也逐步树立孩子健康第一的育儿理念,积极建立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

吕玉刚介绍,第三方调查显示,“双减”实施一年来,87.8%的学生认为作业量明显减少,90%以上的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

课后服务已实现全覆盖,课后内容逐步丰富,吸引力不断增强。参加课后服务学生的占比达到90%以上,88.3%的学生表示喜欢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

课程教学水平提高。国家建设了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现有各类资源3.4万条。

同时,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成效明显。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大大压减,线下机构压减比例达到95.6%,线上机构压减比例达到87.1%,校外培训价格明显下降,平均下降四成以上,防止隐形变异和非学科类的培训机构的治理工作也在深入推进。

吕玉刚指出,下一步,教育部将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按照巩固、深化、防风险的总体思路,聚焦减负、提质、增效,不断提高“双减”工作水平,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文/本报记者 董鑫 统筹/徐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