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边一切安好,希望可以早日回家团聚,一起赏月、吃烤肉。”在成都创业的台湾青年李伟国跟母亲视频通话报平安,诉说思念;“你已经两年多没回台湾了,不能再延期了喔。”海峡对岸,台胞邱庆龄七十岁的老父亲也通过视频和已成为福州女婿的儿子立下了约定。
中秋节前夕,一道道情感的电波往来穿梭,越过浅浅的海峡,捎去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一句句简单朴实的问候、一声声饱含深情的呼唤,感染了众多网友。
从春节的视频家书到元宵的共赏花灯,从端午的龙舟竞渡到中秋的团圆祝福,每一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都是炎黄子孙身份和情感归属的再确认——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情感相通,这是任何力量也无法将之分开的。正如台湾学者苑举正所言,“大陆和台湾地区,同文同种、血浓于水,这既是历史的事实,也是文化的见证。”
在通话中,邱庆龄给父亲念了一段诗词:“欢聚一堂有几人,千里相思思几分?”父亲也以诗词回赠:“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中秋赏月、吟诗作对,本就是属于中国文化的传统,是属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这些与中秋有关的诗词,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共通的生命意识:追求和谐、渴望团圆。对中国人而言,中秋佳节、月圆之夜,一定属于身边最牵挂的人。无论身在何处,我们的心总是紧紧连接在一起,正因如此,我们的生命才变得完整、圆满。
近些年来,两岸加强交流合作越来越成为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大陆年轻人到台湾旅游、求学,台湾年轻人来大陆创业、发展,大家的心越走越近,情越结越深。连日来台湾各界通过各种形式向泸定灾区表达关切慰问,台商台企踊跃向灾区捐款捐物,不就是两岸同胞血浓于水感情的最好写照?
邱庆龄在台湾成长,在福州成家,在上海工作,李伟国也在大陆打拼多年。他们不约而同地谈到,大陆的广阔市场为他们提供了更好更多的创业机会。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年轻的心总是向往更宽广的舞台,青春的梦总是飞向更美好的未来。还有许许多多和邱庆龄、李伟国一样怀揣着梦想和激情的台湾年轻人,正在大陆打拼、奋斗。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在于青年。当个人理想与历史潮流相向而行,新一代青年就能在奋进中淬炼出闪耀的光芒;当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新一代青年就能在拼搏中实现出彩的人生。“我要留下来,陪伴我所在的城市”,邱庆龄、李伟国们坚定的人生选择,是为青春写下的生动注脚,也是对两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的坚定信心。
今年春节,两岸新闻界泰斗方汉奇先生与李瞻先生相互拜年的视频在社交媒体热传,“何止于米,相期以茶”,表达的就是念归期、盼团圆的美好祝愿。李瞻先生已于不久前仙逝,这一美好的心愿,将留待更多后辈来承继。李伟国年初留在成都过年时,被母亲喊话“下次带个女朋友回家”;邱庆龄在与父亲视频通话时说,“我答应你,今年11月一定回去好不好?”他们给家人报平安送祝福,更许下了团圆的新期待。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此时此刻,中秋之夜,一样的月光,一样的我和你。我们都相信,思念和乡愁有来处,就一定有归处,这些对于团圆的期盼、对于未来的憧憬,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