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9月11日电 (鲍聪颖 杜颖)听昆曲,品茗茶,赏明月,话中秋。由西城区委宣传部和新浪微博共同主办的“会馆有戏——中秋昆韵话月明”专场活动在百年戏楼正乙祠举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哪个小孩子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共此一轮明月,我们地不论南北,人不分古今……”于丹教授娓娓道来中秋节的起源,老北京中秋习俗,戏曲的文化传承和正乙祠的前世今生,在昆曲悠扬的伴奏中,人们品味着中国传统佳节的内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墙灰瓦、雕梁画栋的古朴院落内,观众穿上精美的昆曲戏服,在专业演员的指导下,有模有样地学习身段动作,用心体会昆曲之美。“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杜丽娘的一声暗含伤感的赞叹,时光仿佛穿梭回了百余年前正乙祠戏楼内名家表演的繁华盛景。

吃月饼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共同习俗。压模、定型,在正乙祠,参与者品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蘸上红颜料,亲笔在三瓣嘴上勾勒出一条细线;画上特有的山型眉,身后插上一杆靠背旗,一只英俊威风的兔儿爷就完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捧着亲手制作的兔儿爷,杜女士难掩激动:“以前每逢中秋节,北京城里的百姓都会供奉兔儿爷。在这儿亲手画一个兔儿爷,让我回忆起童年过节时的乐趣。”

西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文化自信,是藏在骨子里的根和魂。西城区在中秋之际,将“会馆有戏”系列活动与传统文化节日有机结合,打造崭新的互动体验,把参与者拉进传承传统文化的大门,让参与者更加真切地体会我国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共同分享新时代的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