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8日,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依照美国五角大楼的最高指示,命令美国第三集团军介入朝鲜战场支援南朝鲜。

一时间,北朝鲜战争形势瞬间逆转。

党中央经过缜密的分析和预测,一致认为:若无外援,北朝鲜战败将成定局

到那时,中国北部国防安全将会受到极大威胁,而好不容易安宁下来的中国大地,将会再次动荡不安。

唇亡齿寒,为了新中国的国防安全,必须出兵驰援北朝鲜!

由周恩来主持的国防会议于同年7月2日,在中南海的勤政殿召开。

经过长达两天的紧张会议,最终议定了出兵支援北朝鲜的相应事项。

会议决定,启用第四野战军部队入朝

因为第四野战军长期驻扎在东北,部队中东北人多,而朝鲜又与东北毗邻,二者气候相近,四野部队入朝后容易适应环境。

作为当时第四野战军的王牌野战兵团,第十三兵团自然承担了艰巨的先锋任务。

而这次会议上,作为统辖第四野战军的中南军区司令的林彪元帅一语惊人地提出:
要第十五兵团司令邓华替代第十三兵团司令黄永胜的职务,率领第十三兵团入朝。

要知道,临阵换将自古便是兵家大忌。

林彪元帅作为久经沙场的宿将,又是四野的老领导,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他作出这样的提议?

这一切,还得从两位将军的综合军事素质和性格,以及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一黄永胜,左三邓华)

一、南疆猛将黄永胜

黄永胜将军原名叫黄叙钱,湖北咸宁人,放牛娃出身,自小只读过一年私塾。

早年参加红军后屡立战功,后来才被主席改名为黄永胜。

黄永胜从士兵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军功数十年最终在建国后升任十三兵团司令。

杨成武将军赞言黄永胜:

是一级一级打上来的。

从这位同为解放军将军的评价中,不难看出,黄永胜是一位久经沙场,硬仗无数的常胜将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如此,黄永胜在治军管理上,颇有心得,堪称治军有术。

在解放战争时期,黄永胜经常在行军途中,组织连以上的干部言传身教行军中的管理经验。

黄永胜教道:“行军的关键就是要掌握好时间。要全部人马集合在一起再走,就是形式主义。”

比如他说,步兵不应该和炮兵同时起床,这样可以避免一些疲劳。

指挥员要根据兵种不同,计算好各兵种不同的出发时间,这样各部队就可以沿途加入行军队伍,节省时间给部队休息。

除此之外,黄永胜治军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和“捣蛋兵”交朋友。

或许是因为黄永胜本身便是一位“刺头”,所以他很懂得这些“刺头兵”的心思。

他与这些兵平等交朋友,以朋友的身份劝诫这些不服管的“捣蛋兵”。

该部某连一排曾经的头号“捣蛋兵”张竹,就因为和黄永胜交朋友而奋发向上,后被评为五好战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永胜照片)

然而,自古勇将长于阵前,短于谋略。黄永胜这位善于治军的战场猛将,也是如此。

极为典型的便是黄永胜担任四野第三纵队司令期间,于集安开展对国民党陈诚所部84师的歼灭战。

在此场战役中,这位猛将的谋略短板彻底暴露出来。

原本在林彪元帅的计划下,能够稳稳地歼灭84师的,然而黄永胜率领部队执行时,一场歼灭战硬生生地打成了击溃战。

敌军有生力量得以大量逃脱,战果损失大半。

事后,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林彪元帅罕见发了脾气。

这场失败的战役,让林彪元帅认识到了自己这位手下爱将的谋略欠缺。

一定程度上,这为后来的临阵换将产生了影响。

黄永胜谋略上的欠缺,根源在个人生活性格上。

黄永胜平素做事率性而为,很少考虑后果。

这种率真的做事风格,放到普通人身上,或许可以。但是作为一位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可就是不折不扣的缺点了。

建国后,黄永胜因为热爱跳舞,曾在深圳视察期间,公然率领部队在篮球场拉电灯跳舞。

事后,被当时在广州冬休的董必武董老严格训斥了一番。

可他那率性的性格,很快就将训斥抛诸脑后,事后依然屡屡下舞场跳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彪元帅向主席汇报工作照片)

而林彪元帅长期作为四野的司令员,对手下这位勇猛的大将自然了解甚深。

黄永胜勇于阵前,而怯于谋略。

作为一个冲锋的将军,黄永胜各种硬仗自然不在话下。可是一旦涉及到全局指挥的战役,就有些捉襟见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作为率领第一批先锋部队入朝的将军,恰恰需要的是布局全盘的指挥能力。

从这一点上看,黄永胜将军被替换下场是不冤枉的。

只是,作为替代者的邓华将军何以被林彪元帅看中委以重任?

二、骁勇智将邓华

邓华是湖南彬县人,书香世家。参军之前是一位书生,自私塾开始,十年寒窗苦读。

虽然文化知识对于行军打仗没有直接帮助,但是多年的文化学习充分锻炼了邓华将军的思维能力。

这为他后来军事指挥打下了先天基础。

长征期间,邓华和萧华指挥红一师二团在东岸和西岸杨成武指挥的红二师四团遥相呼应。

一边交错给敌军施加压力袭扰,一边纵横穿插,在层层包围中抢先敌军占领泸定桥。

这一战役中,邓华所表现出来的果断而又敏捷的军事思维,和他早年的寒窗苦学不无关系。

而多年寒窗枯坐,让邓华的心境得到了极大磨炼。

这或许也是他能够在危急关头,屡次冷静做出正确指挥的原因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邓华和黄永胜同样在林彪元帅手下当纵队司令期间,其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给林彪元帅留下了深刻印象。

林彪元帅指挥的东北民主联军在1947年春天,不敌国民党军,全面向哈尔滨战略撤退。

撤退途中,国民党五个军紧追不舍,而当时紧跟在东北民主联军后面的,更是号称“赵子龙”的国民党整编25师。

林彪元帅让邓华所部阻断这紧随其后的追兵,为大部队争取时间。

为此,邓华巧妙地设计布下了一个“布袋阵”。

出人意料地回马枪之下,这个国民党王牌师被邓华所部全歼,其师长被俘。

这场胜仗是林彪元帅所部联军当时撤退过程中的第一个大胜仗,不但为大部队争取了撤退时间,更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彪元帅军事生涯中,指挥过的胜仗数不胜数。

如果说这一场奇绝的胜仗只是让他眼前一亮,那么之后的一场战役则是当头棒喝。

这场战役便是四平攻坚战,正是这场战役,让四野干部以及林彪元帅真正认识到了邓华缜密的军事思维。

当时,林彪元帅为了攻克四平这个战略据点,特意派邓华的七纵队和李天佑的一纵队联合出击。

攻坚开始之前,邓华并未因为往日胜利的轻易和林彪元帅自信的计划而草率出击,而是事前特意调查了四平的兵力配置。

最后得出结果,起码需要再增加一个纵队方可攻克。

当邓华向林彪元帅提出建议时,一向自信的林彪元帅并未采纳。

结果攻坚战发起后,一共打了14天,最终还是因为兵力不够,被迫撤出了战斗,部队伤亡近两万人。

因为这件事,林彪元帅后来多次检讨自己,并夸赞邓华头脑清醒,思维缜密。

四平这场战役的失败,对于在林彪元帅心中的分量有多重,或许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

但邓华缜密的军事思维,已经确确实实地展现在林彪元帅眼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一黄永胜,右一邓华)

无可否认,卓越的军事谋略确实是邓华能够被林彪元帅用以替代黄永胜的重要原因,可绝不是决定因素。

因为在经历了长期战火洗礼的四野解放军中,军事指挥能力与邓华相仿的并不是没有。

第一纵队李天佑,第三纵队韩先楚等都是赫赫有名,不逊于邓华的杰出军事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风云诡谲的援朝背景

1950年的世界局势可谓是风云渐起,暗流涌动。

先是朝鲜内战爆发,西方列强在美国的统领下开始试图介入战场。

而后美国总统杜鲁门喊出:“台湾地位未定”以此为借口继续实行所谓的“扶蒋反共”政策,更是将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严重威胁我国的海防安全。

一时间,我国南北局势变得暗流涌动。

此时派遣志愿军入朝,已经不仅仅是军事考量,随之带来的政治影响才是至关重要的。

入朝的志愿军,在这种阴云压顶的世界局势下,一方面要打出气势,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看到新生中国的实力,不敢轻举妄动;

另一方面,要打出克制,让全世界人民看到:

中国军队是正义之师,志愿军入朝是维护和平之举,中国政府和世界人民一样都渴望和平安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先锋的志愿军不仅需要为国家赢得战争,更要赢得世界人民的支持,为国家带来政治和舆论上的优势。

想要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那么率领先锋部队的将军,一方面需要杰出的军事指挥能力,来以弱胜强,保卫朝鲜;

另一方面,更要有出色的政治智慧和才能,为中国取得政治舆论上的胜利,为新中国的发展争取安定的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华将军和妻子照片)

四、战争始终为政治服务

而邓华的政治启蒙,始于1929年12月下旬召开的古田会议。

会议批判了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形成的《古田决议》极大地提高了政治工作的地位,让更多干部和战士开始了解和拥护政治工作。

邓华就是其中之一。

会议之后,邓华非常积极地组织党建工作,并认真地落实会议精神。

红一军团在1930年6月中旬成立后,邓华第一次被委任为基层教导大队的政治主官。

由此而始,邓华将军的无产阶级的政治萌芽开始茁壮成长

“红军要抓好党建工作,党员发展的路线,以战斗兵为主要对象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小组,这是红军中党的组织的重要原则之一”

——《古田会议决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军团成立后,奔袭文家市,强攻长沙城,巧克吉安城等激战不断。战斗中,部队伤员不断增加。

对于部队中的伤病员,在古田会议之前,长官对于伤病员大多采取的都是不理不管的态度。

行军时,对于沿途跟不上队伍的伤兵,不但不表示同情,更是一味地喝骂驱赶。

伤兵平时用费给养不够,伤好后,经常七八天没有衣物换洗。

连调养费都是没有的,可反而没有受伤的长官却有。

由此可见,红军创立初期,理论方面虽然有国际共产主义的支持,但在实际落地方面,中国革命先烈们依然是磕磕绊绊,很多相应的理论制度都尚未建立。

“红军要优待伤病战士,上级要嘘寒问暖,行军要注意帮扶,还须酌情发给零用钱,“唤起全军互助济难精神”

——《古田会议决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古田会议之前,邓华是军中少数注意到这种现象,并为之深恶痛绝的干部。

深知这种现象影响极其恶劣,可是当时人微言轻,只能徒呼奈何。

在《古田会议决议》严重指出这种错误,并开始通过建设制度保证伤病兵员的权益后,邓华深以为然的衷心支持,并一直身体力行地践行。

邓华在红十二军教导大队关心爱护伤病员,号召基层士兵之间互助友爱,并为困难者募捐募款,分担负重,添衣加被,真诚地贯彻古田精神。

红十二军教导大队因为古田精神的贯彻,战士和干部之间开始变得更为团结互助友爱,战斗力也跃居同级单位前列。

政治工作于军队而言,影响甚大,几乎可称为军队的灵魂存在。

邓华第一次感受到政治工作对于军队管理和战力的帮助。

“红军要抓好党内教育,“有计划地进行党内教育,纠正过去无计划的听其自然的状态,是党的重要任务之一”

——《古田会议决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打下吉安后,红一军团进一步扩编。

新成立红十二军第三十六师,邓华被委任为政治委员。

这个大多是新兵的三十六师,在后来的第一次反围剿中,神奇般的取得了首战胜利,缴获之多,位居同级单位之首。

战后总结,邓华曾说:

“因为都是新兵,指导员起到了关键作用。更重要的是贯彻古田精神后的部队,上下一心,互相信任。”

“红军要抓紧士兵政训,采取上政治课、早晚点名讲话、集合讲话、个别谈话、文艺活动、改良待遇等方法,加强士兵政治训练效果。”

——《古田会议决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多年,邓华或是调任政治委员,或是进入红军大学学习。

不断的政治学习和政治实践,再加上自身远超常人的政治觉悟。

邓华渐渐成长为一个拥有杰出政治智慧的卓越军事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不负众望美名扬

邓华临危受命到达东北后,从干部配备,到补充兵员,增加训练等迅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此外,他还密切关注各方情况,研究朝鲜战场的局势。

并在美国空军首次入侵我国领空后,准确判断到美军仁川登陆的计划,并上报中央,获得了中央军委的重视。

在战争初期,邓华通过采取示敌以弱、诱而歼之的策略,出其不意地歼灭了南朝鲜两个师。

而后配合彭德怀,接连发动三次战役。

以此为经验,邓华在1951年1月,作出了《对美作战的初步经验》的专题报告,向中朝两军高级干部传授经验。

同年六月,邓华代替彭德怀接任志愿军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之后两年时间内,先后数次发动针对联合国军的全面战役,大量歼灭了敌军的有生力量,实现了“积小胜为大胜”的战争方略。

党中央对邓华也是赞不绝口,朱德元帅就曾经评价邓华:“有大将风度。”

战场上的连战连捷,是邓华为中国军队的实力做出的最好诠释。

在邓华的指挥下,我军战争优势一点一滴不断积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终于被迫选择回到谈判桌上。

最终,朝鲜停战协定在1953年7月27日,在朝鲜板门店签订。

邓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用军事出色的完成了政治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邓华那掩藏在杰出军事指挥才能下的政治智慧和远见,才是最终林彪元帅临阵换将的决定性原因。

从这一点上看,在四野的众多将军中,邓华注定是林彪元帅的选择。

与其说林彪元帅选择了邓华,倒不如说是当时抗美援朝复杂的局势选择了邓华。

那个时代,党和人民需要一位这样的将军展示世界以强大,带给国家以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