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儿子女儿一视同仁,同样教导(毛泽东和李敏的相处时光)

毛泽东作为党中央的领导人,平时十分忙碌,但并没有放松对子女的教育。实际上,他自己以身作则的言行举止,就是子女最好的学习榜样。

而且毛泽东对儿子和女儿一视同仁,教导的东西并没太大区别。毛岸英是1946年回到毛泽东身边的,而女儿李敏则是1949年回到毛泽东身边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敏小时候在延安待过,但那个时候她太小了,还没什么记忆。之后李敏就被送到苏联,和她的妈妈贺子珍一起生活,接受的也是苏式教育,中文讲得少,回到毛泽东身边的时候,中文还讲得不利索。

不过这并不影响父女两个相处,李敏这时候才12岁,小姑娘回到父亲身边很开心。一家人住在北京香山的别墅,几乎是朝夕相处。

苏联天气要比中国冷,李敏早已习惯了寒冷。5月已经算是春天,但香山天气并不暖和,大多数人还穿着毛衣和棉裤。李敏却觉得天气好、阳光好,就穿着小裤裙、小背心,赤着胳膊和脚丫在院子里晒太阳。

晒够了太阳,就又跑到院子外面的林间小道跑着玩,玩累了再回院子歇着,继续晒太阳。毛泽东不是封建的人,但见女儿野丫头一样,还是对小李敏说:“你这身打扮,不大成体统,要改改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李敏中文没学到家,不理解“体统”是个什么意思,只好睁着大眼睛不解地看着毛泽东。毛泽东倒也没有批评女儿,而是关切地说:“娇娃,现在天气还太凉,不可穿得这么少,会着凉生病的。这里不兴光脚丫,这地方又不平,莫把娇娃的脚扎破了,快把鞋穿上。”

只要不涉及工作问题和原则问题,毛泽东在生活中实打实是个慈父,对儿女很少发脾气,更多是细心的关怀。甚至他像天下所有宠溺女儿的父亲一样,对女儿是极有耐心的。

毛泽东为这件事还将叶子龙(毛泽东的秘书之一)叫过来,给女儿搞来一条碎花连衣裙和一双皮凉鞋。碎花连衣裙是苏联常见的款式,在北平却很少见,可见毛泽东对女儿的用心。

小李敏长期在外生活,虽然年纪小,但人很懂事,那双皮凉鞋有些小,穿着小脚趾被挤得有点疼,但她还是老老实实地穿上了它。小李敏在心中默默地思考:这大概就是爸爸说的“成体统”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对女儿和儿子的疼爱是一样的,但教育方式明显“因材施教”。李敏回到他身边的时候还小,而且也不是在延安了,而是在北平,不能像毛岸英一样,让小李敏自己去看望那些革命同志。

所以如果有同志来谈工作,结束之后,毛泽东会叫来小李敏见见人,认识一下老一辈人,顺便也一点一点教李敏怎么待人接物。在家教方面,毛泽东是很严格的,这一点从他亲自教儿女们待人接物就可以看出。

1949年,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从西柏坡搬到北平香山,又从香山搬到北平城内的中南海,才最终安顿下来。进城之后,毛岸青、李敏、李讷终于能安安稳稳上学了。

有一次放寒假,李敏有些想念母亲贺子珍,和毛泽东提出要到上海看望。毛泽东答应的极为痛快:“好嘛,你去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敏:“我怎么走啊?我还没有一个人走过这么远,”

毛泽东:“买票,坐火车走嘛!”

李敏:“那,我就一个人去呀?”

毛泽东:“那么多人乘火车,怎么会是你一个人呢?”

李敏听出了父亲的弦外之音,他本意想让父亲找人送自己,但父亲似乎并没有这样的打算。她虽然长大了一些,但毕竟从没自己出过远门,心中有些打鼓。于是李敏再次和毛泽东商量:“我有点怕。能找个人送我去吗?”

毛泽东坚持道:“你是大孩子了。莫要人送,自己走。”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李敏了解毛泽东的脾气,父亲决定的事情,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她也不敢再要求了。于是年轻的李敏就一个人踏上了探望母亲的旅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路上虽然有很多担心和忐忑,但李敏还是顺顺利利自己从北平去了上海,之后又从上海返回北平。也是有了这次独自出行的经验,李敏后来就逐渐习惯了自己独自出门办事,自理自立能力很强。

毛泽东对子女的教育,就是这样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出发,有爱的体现,也从不娇惯。大概这样的爱才更长久,更有帮助。

李讷年纪最小,和毛泽东相处时间最长,哥哥姐姐都羡慕她(毛泽东和李讷的相处时光)

毛泽东的几个儿女中,李讷年纪最小,是所有人的小妹妹。李讷是在延安出生的,自出生之后,基本一直待在毛泽东身边生活,和毛泽东感情很深。

家里的哥哥姐姐都是羡慕李讷的,因为她和毛泽东的相处时间最长,行为举止、思想态度受教都更多。实际上,李敏和李讷姐妹第一次相见,一个12岁,一个9岁,因此从小没有一起生活过,相处中小摩擦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个小姑娘每次一有矛盾,就跑去找毛泽东,毛泽东处理解决两个女儿矛盾的办法,非常有借鉴意义。毛泽东从来不问谁是谁非、谁对谁错,他也从来不会批评哪一个,而是展现了极高的“和稀泥”水准。

每到这时候,毛泽东最常说的话是:

“手心手背都是我手上的肉。你俩都是我的好孩子,你们要相亲相爱哟。”

“妹妹要听姐姐的话,要互相帮助哟。”

“当姐姐的要照顾小妹妹哟。”

姐妹两个吵吵闹闹的长大,感情却好得很。长大之后,各自有了新的工作和家庭,依旧来往很多,经常互相看望和关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8年年初,李讷得了急性阑尾炎,情况不太好,需要尽快住院治疗。恰巧李讷的母亲江青去广东办事,看病的事情就只能毛泽东亲自联系,很快李讷就住进了北京医院。

李讷小时候生病打针,有一次针头意外断在肉里面,一直没能取出来。这次阑尾炎手术,医生经过讨论,决定2个手术一起做,取出针头。

阑尾炎手术进行的很顺利,取针头的手术却遇到了麻烦,由于时间有些久远了,针头的位置发生移动。医生花了一些时间,却依旧没能找到针头,只好将人抬到X光透视室,通过仪器寻找,这才将针头取出来。

手术是完成了,但李讷伤口感染,发起了高烧。毛泽东这段时间事情多,每天都要忙到很晚。正好这天忙了一个通宵,得知了女儿李讷发高烧的情况,又累又担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没空到医院看望女儿,只好写了一封信让工作人员带去,其中有几句鼓励李讷战胜疾病,充满温情:

李讷
念你。害病严重时,心旌摇荡,悲欢袭来,信心动荡。这是意志不坚定,我也常常如此。病情好转,心情也好转,世界观有改变了,豁然开朗。意志可以克服病情。一定要锻炼意志。你以为如何?妈妈很着急,我也有些。李讷,再熬几天,就可以完全痊愈,怕什么?我的话是有根据的。亲你,祝贺你胜利,我的娃!
爸爸
三月二日上午十二时
半睡状态执笔,字迹潦草,不要见怪。有话叫小员来告诉我。

毛泽东特别喜欢通过写信传递情感,他虽公务繁忙,但和几个儿女通信非常多,信中经常会出现想你、念你、亲你等情感表达。即使和孩子相处时间没有那么多,几个孩子依旧能感受他作为父亲对他们的爱,从而克服困难,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