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夏时节,站在临县白文镇李家湾村的山顶向下俯瞰,满眼都是郁郁葱葱的绿,蝉叫声此起彼伏,时不时地有野鸡蹿出来,好不惬意。

谈起村里的旧貌,村支书李增明感慨不已:“原来我们村是附近出名的贫困村,村民吃水出行都很困难,日常生活保障不了,大家都选择外出打工,村里的地没有人种变成了荒地,让人着急又无奈。”

2017年3月13日,是李家湾村所有村民都铭记在心的日子。

这一天,李家湾村生态绿化修复示范工程正式启动,320多号人一起参与了这项工程,大家都干劲十足,不停挥舞着锄头刨坑、种树,仅仅用了40多天就基本完成了4000亩地的造林工程。

造林工程按照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的原则,采取大片区退耕、水平阶整地的模式,实行高标准规划,栽植树种以油松为主,搭配山桃、山杏、连翘等经济树种,并新修了3.7公里田园观光路。其中荒山绿化2600亩,退耕还林1400亩,涉及李家湾村410户1065人,其中贫困户118户225人,每亩每年补贴300元,户均补贴5122元,人均补贴1972元,参与工程造林绿化的贫困劳力,人均获得7000元以上的收入。

除此之外,李家湾村利用生态管护新造林地资金聘请了本村13名65岁以下的贫困劳力担任护林员,人均年收入5700元。村民还可获得参与合作社经营分红收入,合作社社员可按合作社经营收入7%-10%的利润,按股份占比参与分红。

全国林业扶贫观摩现场会期间,来自各地的参会人员学习了李家湾扶贫造林合作社的典型经验,李家湾在全国出了名。

同年,李家湾村立足本村的气候条件,投入产业扶贫资金53万元成立了临县菌梓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起了占地26亩的香菇种植基地,拥有独立冷库、制菌棚、养菌棚,村里20余人在合作社就业,人均年收入两万元以上。2017年底,全村38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分红,每人分红75元,村集体分红6万元,实现了整村脱贫。

“每年4-11月份是合作社用人最多的时候,来采菇和剪菇的都是村里的妇女和老太太们,我们村的香菇远销河南、福建等地,品种不太好的烘干后再进行出售,根本不用发愁卖不掉。”李增明和记者介绍道。

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集体有了收入,李家湾村发生了大变样:村通户通道路全部硬化,村民出行再也不用发愁了;新打了一口390米的深井并新建了一座水塔,村民饮水更加方便安全了;村里还修起了一处文化广场和两个生态绿化公园,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村里的公益事业也办得越来越红火,聘请了专门的保洁人员清理公共卫生;启动了老年日间照料中心,80岁以上的老人常年提供免费午餐;行动不便的老人,村里专门雇人担水挑粪……

随着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逐渐变好,村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大家爱护环境的公共意识和责任意识明显增强,村里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倒垃圾的现象明显减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如今,漫步在李家湾村的道路上,大街小巷干净整洁,农家楼院鳞次栉比,文休广场设施完备,河道公园水清草绿,一幅生产发展、环境优美、乡风淳朴、和谐恬美的新农村画卷铺展眼前。

今年46岁的杜俊谈从2017年开始就在村里担任护林员,对于村里的变化他感慨万分:“我们村现在建设得越来越好了,回来常住的人也变多了。像我以前在外面打工一年也赚不了多少钱,现在回了老家当护林员,每天和别人轮流值班,接送孩子上下学也方便。自己还和老伴种了点地卖点粮食,日子过得还挺幸福的。”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日子越过越好,但李家湾村民奋斗的步伐永不停歇,他们将更加坚定建设美丽乡村的信心,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奋力绘就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记者 刘华)

吕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