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个秋天您无法出游,就带着家人一起进入尔冬升导演的电影世界神游内蒙古的乌拉盖大草原吧。

《海的尽头是草原》根据历史上“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一个“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人故事。

这个故事关于寻找、关于珍惜、关于大爱。

电影前,最吸引人的是这个电影名字。海的尽头为什么是草原?草原上又发生着什么样的故事?

接着看到这部电影是由尔冬升导演执导,心里踏实了一半。《海的尽头是草原》上映5天,好评如潮,豆瓣评分7.3。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新中国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大批南方孤儿面临营养不足的危机。在这个关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主动向中央请缨,本着“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原则,将近3000名孤儿接到了大草原上,交给淳朴善良的牧民们收养。@豆瓣

影片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望无际的草原,更让我们见识到了草原人民的胸襟以及家国情怀。

这是一部有着厚重历史质感的史诗,更是一部有着温暖和力量的人间童话。

海的尽头是草原,而草原的尽头是一个个牧民家庭为孩子们构筑的未来。

01

多重维度的叙事魔力

当你望向无边无际的草原时,你会渴望皈依于它。

内蒙美丽的草原风光和善良淳朴的牧民、成群的牛羊和奔驰的骏马、浩瀚的星空和具有民族特色的蒙古包......尔冬升导演将这些画面用诗一般的镜头语言呈现给观众。

《海的尽头是草原》有它独有的叙事魔力。首先,这部电影在大的结构上分为两条时空线进行叙事。

第一条故事线是杜思瀚(陈宝国 饰)为了完成母亲的遗愿和了却自己此生的遗憾,抱病去内蒙寻找失散多年的妹妹。

而这一条故事线有着“引导”的作用,杜思瀚的视点带领着观众们一起去广阔的大草原寻找那段记忆和历史。

哥哥杜思瀚在导游的帮助下,找到了当年和妹妹接触过的人们。通过这些人的回忆慢慢地将妹妹的成长经历拼凑出来。

如果说第一条故事线是贯穿整部影片的线索和框架,那么第二条故事线就是填补框架的叙事核心,也是这部电影“有血有肉”的关键因素。

第二条故事线追溯到60年前。妹妹杜思珩被亲生母亲抛弃之后,来到了内蒙,最后被萨任娜(马苏 饰)领养。

杜思珩这个人物形象是非常立体饱满的。从一开始坚信妈妈会回来找她的“犟脾气”,比如不吃奶豆腐、不找大人玩甚至咬伤别人,到后来在额吉萨仁娜的百般呵护下,渐渐接受了这个家庭。

尔冬升导演巧妙地设计了一个情节,不仅让电影中的小女孩感受到爱,也让观众产生共情。

当妹妹在草原上险遇狼群时,关键时刻那木汗和朋友们骑着马驱赶了狼群。这是杜思珩第一次感受到了“被保护”的感觉,小女孩递给那木汗一朵兰花,她终于放下了防备。

四个少年在苍茫的草原上寻找一块小破毛巾,他们深知这对于妹妹来说是很宝贵的东西。小女孩甜甜地叫着“哥哥”,四个少年心里也乐开了花。

除去正叙、倒叙双线,还有一条若有若无的暗线:关于亲生母亲的回忆。这条故事线解释了当年两个孩子拥有不同命运的真相。

三个时空,三段故事。

导演用三个不同时空的故事串起了一段历史记忆,用一种多维度的视角去审视人类共通的情感:亲情。

02

多种层次的情感表达

这部电影能赚取观众眼泪的原因,在于它细腻又克制的情感表达。

如何去平衡宏大的叙事带来的“厚重感”和微观细节中的“温情感”,体现出了尔冬升导演及编剧团队们的良苦用心。

值得一提的是,马苏全片的蒙语对白以及精湛的演技让角色入木三分,阿云嘎、陈宝国、王锵等演员的细腻表演让整部影片的基调变得淳朴真实。

影片中第一层情感:血缘亲情。

这一层情感是相对于直白的,我们可以从影片一开始小女孩对于母亲的依依不舍就能看出。包括母亲患上阿尔兹海默症之后仍心念于女儿,都印证了那句古话:血浓于水。

而哥哥杜思瀚的情感首先是愧疚,其次是遗憾。这份愧意的原因也在影片结束之时向观众解释了。(此处不剧透)

第二层情感:来自额吉萨仁娜一家人的爱。额吉萨仁娜对于妹妹杜思珩的爱没有用一件很大的事去表现,全都来自于日常生活。

比如和小女孩对话时,由于语言不通会翻开学汉语的本子耐心交流;为她临时搭建厕所;毫不吝啬地给她吃奶豆腐;甚至知道杜思珩想回上海时,让那木汗护送......

每一个细小的动作和关心都透露出一个母亲视如己出的爱。

阿爸伊德尔的爱相对来说比较理性。伊德尔与杜思珩在浩瀚星空下进行交流,并把指南针送给了杜思珩。

影片中,小女孩骑着马穿越沙尘暴,好似努力抵抗着命运。她跪在草地上想起来伊德尔说过的话:“面对大火用袍子遮住头,一直向前,无论如何也不背对,总能挺过去的。”

这一次,“爸爸”穿越沙尘,再一次向她奔来。

第三层情感:那木汗的“保护欲”。那木汗这个人物的情感是电影中最为复杂的。

起初杜思珩初到他们家时,他跟阿爸告状说额吉更偏爱妹妹。后来经过与妹妹的朝夕相处之后,对她产生了保护欲。

导演在处理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的时候会用无数细节进行铺垫,这也为最后那木汗为救杜思珩而牺牲提供了情感支撑。

那木汗的死是全片的转折点,至此第一层情感和第二层情感相互碰撞。

一边是血缘亲情,另一边是超越血缘的情感。萨仁娜和伊德尔在承受丧子之痛的同时,还不能对杜思珩表现出责怪。

第四层情感:家国情怀。在那个艰难的年代里,仍旧有这么多家庭肯站出来互相帮助、彼此扶持。

有什么会比自己的亲生骨肉为救一个领养的孩子失去生命更为痛心?在养父的那一声冲着天的枪响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矛盾和愤怒。

但他仍旧对杜思珩说,“我说过我不会抛下你的”。

包括影片中只出现过几次的亲生父亲的形象,虽然我们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样的职业,但是他选择了为祖国的事业去奋斗。

有多少人像这样“舍小家为大家”,他们背后的辛酸与无奈又有多少人能懂。

03

多重价值的现实意义

《海的尽头是草原》不仅仅是在诉说历史,更是在着眼当下、面对未来。

印象最深的是陈宝国老师饰演的杜思瀚站在草原上拿起照相机的戏份。他说他想用照相机写日记。

“一年到头都在忙,最后做了什么、看了什么,什么都不知道。”

的确,很多人匆忙地过完了一生,却从未停下脚步去欣赏身边的风景。

“拍之前要注意构图、影调,要清楚你拍的主体是什么。做人也一样。”

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的权利对一切都要珍惜尤其是自己的家人。所以他会耐心开导导游去和哥哥道歉,因为他知道现在不做这件事,以后可能就没有机会了。

在电影的最后,有一个反转。我们看到出现在眼前的那木汗就是妹妹杜思珩,这层身份的转换让整部影片达到了高潮。

“家人”是用血肉交织的,但有一种情感比家人更亲。无关骨肉,无关血缘,仅关于爱。

因为爱,萨仁娜和伊德尔包容了杜思珩。同样因为爱,杜思珩选择用哥哥的名字守护在他们身边。

就像额吉在丧子之后说的那样:人和动物都有自己的命,这都是天意。

“虽然未曾谋面,但谢谢你把杜思珩生下来,让我们养育了同一个女儿。”这是已经一百岁的额吉对杜思珩亲生母亲说的一段话,也是电影中最令人动容的台词。

时间是释怀一切的解药。六十年后,杜思珩和杜思瀚紧紧相拥。悔恨与释怀在这个拥抱里随风而去。

最后杜思珩唱的那首蒙语歌在苍茫的草原上响起。杜思瀚泪流满面地看着天空,仿佛看到了曾经的妹妹。

夕阳下,三个不同时空的人们站在一起,有一根无形的线牵连着他们。

一部好的电影它所流露出来的情感是绵延的,让你久久无法起身。

《海的尽头是草原》用冷峻又不失温情的方式折射出了很多现实意义。这份超越血缘、跨越民族、克服语言障碍的爱是厚重且深刻的,这段蒙汉历史与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铭记。

爱的辽阔,跨越山海,我们且行且珍惜!

添加微信拉你入群!(备注: 观影团)

在我们的观影群内

和各位团友聊八卦、电影、电视、综艺…

唠唠各种娱乐文化

各种观影和周边福利享不停喔!

微博:@藤井树观影团2011

公号:藤井树观影团

豆瓣:藤井树

点击下图,查看往期热文!

“藤井树观影团”已同步入驻平台

| 微博 | 豆瓣 | 今日头条 | 企鹅号 | 搜狐号 |

| 一点资讯 | 什么值得买 | 淘票票 | 猫眼 |

| 抖音 | B站 | 西瓜视频 | 一直播 |

合作、投稿、咨询请联系:17717464097

转载声明:原创文章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你最近一次看哭的电影是哪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