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造力有许多的神话,这些神话通常会被艺术性地夸大,被描述成极具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而人们也很热衷于传播这些神话。

但这些神话多少脱离了实际情况,以至于人们偏听偏信,成为了一个独行侠。

今天,就让我们来讨论3个广泛传播的有关创造力的神话,揭开其错误的面纱。

孤独?灵光一闪?专家?粉碎创造力的3个神话

1.孤独的发明家

很多人都认为发明创造是一个人的事情。但这实际上是错误的,根本就没有“孤独的发明家”这种说法。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托马斯·爱迪生。严格来讲“托马斯·爱迪生”是一个品牌,它代表着一个团队,这个团队最开始的时候只有14个人。

只不过这个团队的领导者是托马斯·爱迪生。他的名下有超过1000多项专利,但这并不是爱迪生一个人发明出来的。他组建了这个发明团队,去对各种产品进行革新。

另一个例子就是史蒂夫·乔布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乔布斯曾经说过:“我从来没创造过任何东西,我只是注重模式,把人们组织到一起来完成项目。”

那么,思考一下:

如果乔布斯没有沃兹尼亚克,就没有最初的苹果公司。

同样,如果没有埃维,就没有iPod。

如果没有托尼法德尔,iPhone也不会问世。

孤独?灵光一闪?专家?粉碎创造力的3个神话

但为什么“孤独的发明家”这类故事会广为流传?

其原因在于人们内心对于英雄的期待,或者说是希望自己成为英雄,成为神话的起源。

但实际上,团结就是力量。

一个人做不到的事情,一群人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

2.所谓的“灵光一闪”

我们总是在渲染那些改变世界的伟大想法,给它们披上一层“灵光一闪”的面纱,使之更具神秘感。

但实际上,并没有一下子改变世界的思想。

有的只是小想法的不断汇集,直到有一天进化为改变世界的大想法。

那些划时代的伟大产品也是一样的。最初的时候,只有一个大的框架,然后你会发现最初的试制品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去处理。

什么电池续航啦、体积过大啦、按键过多啦、屏幕太小啦、外观太丑啦……

各种各样的问题。

然后是各个技术团队的日夜攻坚,才把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拿下,直到解决所有的问题。

然后就有了你眼前的iMac、iPod、iPhone……

把产品或者是想法的诞生归结于“灵光一闪”,可以让这个故事根据传奇色彩。

但如果你真的这么认为,你就只会在那边等待从天而降的灵感,从而错过很多你本来可以改进的小缺陷和小想法。

而这些不断改进的努力,才是最终伟大想法的来源。

孤独?灵光一闪?专家?粉碎创造力的3个神话

3. 对专家的盲从

第三个注定被粉碎的关于天才或创造性的神话就是这个专家的神话。

为什么?

不是说专家不重要,只是随着长期专业化的训练,你会形成一种思维的定式。这会让你在解决常规问题的时候更加高效。

但是对于那些模糊的,或者是跨领域协作的问题,专家们的固有思维则会成为一个负担,他们会被一些固有的“常识”限制住自己的思维。

而那些伟大的想法大多是来自于对“常识”的突破。如果你开始没有所谓的“常识”,也就自然不会被那些东西所限制。

谁说随身听必须得是磁带大小?

谁说手机必须要有数字按键?

每个发明,每个解决办法,其本身就是模式或者观点的集合。

思想可源于任何地方。

如果你在合作的过程中告诉别人那些专家才知道的观点,那么别人也会因此受制于这些观点。

这样一来,整个团队的创造性就被打了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