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现场

20世纪首个前卫运动
什么是未来主义?未来主义是20世纪首个前卫运动。
1909年2月20日,意大利诗人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于巴黎《费加罗报》头版发表宣言,并以意大利米兰为中心,在诗歌、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和建筑设计等各个当代文化领域进行革命。
“宣言”也因此从一开始就是未来主义运动文化艺术策略的主要形式,也正因如此,这份马里内蒂发表于《费加罗报》头版的宣言被视为未来主义诞生的标志。在随后的几十年里,马里内蒂撰写或合著了近一百份此类文档。除此之外,未来主义运动的其他成员撰写过约百份宣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各种“未来主义宣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各种“未来主义宣言”

在宣言发表后的35年中,未来主义试图通过一系列狂热的活动宣传一种具有实验性和战斗性的文化实践模式,同时秉持与工业革命一致的价值观——速度、效率,以及永不停步的科学和技术发展。由于其创始人不懈的努力和广泛的全球关系网,未来主义运动很快就传遍了欧洲;时至20世纪20年代,未来主义运动已遍及全球。在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埃及以及日本各地,都出现了未来主义运动或深受未来主义启发的运动;在未来主义运动结束之后,又出现了许多全球性的前卫艺术运动——从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到激浪派和即兴艺术,再到网络艺术——这些艺术运动重塑了现当代文化史。
未来主义以宣言、杂志和评论等全球化的传播方式与中国建立了某种间接联系。无论这种联系是否直接,未来主义都为实验艺术和构建文化交流模式做出了重大贡献,而这些模式在当今的平面设计和广告等领域影响十分普遍。
基于这样的背景,展览“未来派的宇宙”向公众展出来自意大利主要收藏机构之一——马西莫和索尼娅·奇鲁利基金会收藏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重要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展览也试图促进人们反思开创期的现代欧洲文化与现代中国文化之间的关联。
本次展览汇集了翁贝特·波丘尼、贾科莫·巴拉、福图纳托·德佩罗、安东尼奥·圣埃利亚、路易吉·鲁索洛、塔亚特、布鲁诺·穆纳里、维吉里奥·马奇等代表人物的作品,展品囊括绘画、雕塑、平面设计、摄影、拼贴画、素描、书籍和工业设计等。
展览由“征服天空”“未来主义宣言”“能源”“领域渗透:艺术与工业+几何纹织物”“意大利鸡尾酒与食品”“运动中的身体”“排版革命”“安东尼奥·圣埃利亚”“布鲁诺·穆纳里”“安东·朱利奥·布拉加利亚”“维吉里奥·马奇”“建成环境”12个主题单元组成,探索未来主义创作的丰富本质,以及未来主义者如何重新创造未来主义的多元宇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现场

一种运动的、生成的精神
宇宙是一个整体,是现存事物的总和。尽管生长和衰亡周期循环往复,但在古典概念中,宇宙是一个既定事实:它是稳定的、持久的、完全可知的。
而未来主义否认的正是这种“现存事物的总和”的静态观点。
未来主义的作品中,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在激烈地冲撞。一件布鲁诺·穆纳里的《引擎和天空中的胜利女神》,在这件蒙太奇摄影作品中。螺旋桨引擎的图像以模块化的方式复制、形成网格,其上叠加着手持剑和盾的胜利女神形象。假设这件作品处于笛卡尔坐标系中,那么向右运动的引擎则暗示着正向运动,相比之下,传统的胜利女神雕像则是在向左转身“倒退”。此外,在机械时代不可阻挡的进步及其无限的复制性面前,胜利女神伸展的双臂仿佛象征着放弃抵抗,也反过来体现了传统艺术的不可分割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引擎和天空中的胜利女神》

1915年发表的《未来主义重建世界宣言》是未来主义运动在1909年至1944年间发表的数百份宣言之一。就像艺术家贾科莫·巴拉和福图纳托·德佩罗在宣言中提到的,当未来主义试图重建宇宙时,它包含了一种生成的精神。
“重建”不是恢复,而是从头开始,重新创造。它代表着创造力的自由发挥和艺术与科学天马行空的融合:化学和物理学碰撞出新奇的火花,缔造从未出现过的未知,在合成或人造领域创造新的经验。它致力于找到“宇宙中每一种形式和元素的抽象等价物”,并“根据我们灵感的反复无常”将它们重新组合。最重要的是,它还意味着“增殖”——此运动的促进性策略和新时代工业创新所带来的供给过剩。这一“生成的精神”贯彻于未来主义的各种主题中。
比如“征服天空”主题展区,就以“飞行”为主题,从创立宣言中的“天使飞行”“飞机螺旋桨在风中作响、好似人们在热烈欢呼”,到20世纪30至40年代形成的以航空元素为主题的绘画、雕塑和诗集,“飞行”成为奠定未来主义基调的主题之一。“飞行”充分体现了未来主义的精神 ,即在工业时代,通过将天赋、想象力、意志力与航空技术结合,挑战和颠覆诸如万有引力定律等坚不可摧的自然法则。
布鲁诺·穆纳里和菲利波·马索埃罗的一组卡普罗尼飞机制造厂的照片,是记录意大利工业化历史的重要文献。通过这组摄影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工厂结构,以及厂房工人的劳作场景。就形式上而言,这些照片也是未来主义美学与经济生活间相互渗透的见证。
镜头下的工厂机械立体庄严,既像文艺复兴时期马萨乔的祭坛画,又与后来著名的北欧工业摄影的语言异曲同工。现代工厂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大教堂,而穆纳里则更喜欢用蒙太奇的方式对工人形象进行艺术拼贴和布局,将工人的劳作场景做大特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布鲁诺·穆纳里和菲利波·马索埃罗的一组卡普罗尼飞机制造厂的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布鲁诺·穆纳里和菲利波·马索埃罗的一组卡普罗尼飞机制造厂的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布鲁诺·穆纳里和菲利波·马索埃罗的一组卡普罗尼飞机制造厂的照片

未来主义在各种领域
展览中,也呈现了“未来主义运动”的五个“星座”,展示能源、领域渗透、意大利鸡尾酒与食品、运动中的身体、排版革命的主题。
“领域渗透”的概念首先出现在《未来主义绘画技术宣言》中,最初被阐释为空间和物体之间视觉化的相互作用。这概念很快引发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和渗透,波及艺术领域、工业领域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生产领域等。本次展览呈现的“领域渗透”涉及艺术、工业和几何学(一种催生了“商业艺术”的形式主义探索)。
抽象的几何形状常常是艺术与商业领域的交汇点。保加利亚艺术家尼古拉·迪尔格洛夫对商业包装设计很有兴趣。他在为一家糕点店设计包装纸时,采用了未来主义和建构主义的语言——重复的几何模块加上品牌的名称,是商业设计中较为有效的传播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尼古拉·迪尔格洛夫等设计的包装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乔瓦尼·明戈齐设计的鞋油广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未来主义艺术家设计的各类广告图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未来主义艺术家设计的各类广告图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佚名 先锋派风格的福尔格罗里奥牌汽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切洛·尼佐利 菲亚特牌润滑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费德里科·塞内卡为赛车比赛设计的海报,体现出疾驰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渗透着未来主义的各种排版设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渗透着未来主义的各种排版设计

未来主义的核心人物
展览也聚焦于未来主义的核心人物:安东尼奥·圣埃利亚、布鲁诺·穆纳里、安东·朱利奥·布拉加利亚、维吉里奥·马奇。
维吉里奥·马奇是位举足轻重的未来派建筑师,也是一名优秀的布景设计师、建筑理论家以及辩论家。他是卡普里岛的马里内蒂别墅的设计者。与圣埃利亚早其15年的垂直城市构想类似,马奇的标志性项目是类似空中宫殿的交通综合体。在这样庞大且不断扩张的综合体内,城市功能将最大化地服务于工业化大都市的人员和货物流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维吉里奥·马奇设计的舞台模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维吉里奥·马奇设计的舞台模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维吉里奥·马奇设计的高层城市天台手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东·朱利奥·布拉加利亚摄影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东·朱利奥·布拉加利亚摄影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现场

据悉,2022年是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本次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的“未来派的宇宙”特展作为2022年中意文化和旅游年的系列活动之一,也将推动中意两国的文化交往与艺术交流。
本展也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继2016年“对话达·芬奇/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和2021年“设计乌托邦1880-1980:百年设计史/比亚杰蒂-科尼格收藏”之后成功举办的第三个意大利文化艺术主题展览。
本次展览展期持续至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