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2022年全国优秀特岗教师报告团”中一员的王秋华,2012年毕业于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2018年9月通过安徽省特岗教师招聘成为阜阳市颍东区冉庙乡中心学校的一名特岗教师。

冉庙乡中心学校是阜阳市颍东区比较偏远的一所学校,离王秋华的家有一百多千米,开车都要一个半小时。第一次去学校报到时,王秋华带上全部家当,包括年幼的儿子、六十多岁的母亲。

王秋华报到的那天,老校长激动地对她说,这所学校好多年没进过年轻教师了,你是新鲜的血液,是学校的希望,以后冉庙中学就要靠你了。

刚来学校,校长就让王秋华当七年级班主任,同时兼任两个班语文课。学生们对这个新来的教师充满了好奇,接着就是争先恐后、七嘴八舌地问:“老师,你多大了,你从哪里来?看上去好像姐姐一样,你会在这里待多久?我们可以喊你姐姐吗......”看着这群可爱的孩子,王秋华心里想着一定要坚持把这群孩子带好,让他们有机会走出乡村,去看看外面广阔的天空。

接触班里的孩子,王秋华发现他们的习惯养成和自律能力都比较薄弱,更严重的现象是早晚自习迟到、旷课,后来从周一到周五王秋华每天都喊他们起床,并提前到班里等候他们,王秋华觉得想改变他们就需她真正的用心陪伴,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王秋华班上的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总是被贴上不好的标签:内向、自卑、惹是生非......但真正走入他们的生活后,王秋华惊喜地发现他们是一群可爱、稚气、天真活泼的孩子。班里有个孩子是单亲家庭,厌学、打架、脾气暴躁,常和同学发生矛盾,王秋华了解情况后,常常找他谈心,课后帮他辅导功课,还让他担任班干部,帮他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有一次,我坐班车回校时,竟然发现他一直在终点站台等我,当我下车的时候,他突然出现在我面前,开心大声地喊,老师你来了,他一手帮我抱孩子,一手帮我拎行李,当时那一刻我觉得做教师真的太幸福了,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王秋华是孩子们的老师,也是他们的朋友,她经常利用课间休息的时间,和他们交流谈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不知不觉王秋华已经陪他们走过一千多天,翻看空间相册、微信朋友圈,为他们记录的照片有五千多张,所有学校群里发的照片,只要有孩子们的身影,王秋华都会第一时间为他们保存,王秋华甚至让爱人给她换了手机,他问王秋华要什么样的手机,王秋华说这手机什么功能都可以没有,但必须内存要大、拍照清晰,因为她觉得这些照片非常珍贵。

王秋华的爱人,是一名现役军人,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常年在外执行任务,每年只能回家团聚一次。因为工作繁忙,王秋华后来只能把儿子送回了老家,一家三口就这样分居在三个城市。王秋华常常在想,她在陪伴留守儿童的同时,自己的孩子也成了留守儿童。有一件事让她感触很深,有一次她爱人休假回来,那时儿子已两岁多了,他害怕地躲在王秋华身后,然后怯生生地说,这个叔叔怎么住在我们家?王秋华和爱人听后,难过不已。

孩子们在成长,王秋华也在努力进步,她一直在探索一条宽严相济、松弛有度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在幸福快乐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秋华(左)与学生共同阅读

□通 讯 员 张秀礼 程效朋

本报记者 徐 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