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妮卡
编辑|李春晖
“轧戏”一词已经很久没出现在公众视野,直到关联上倪妮的名字,又上了热搜。
起因是4月开机的《西出玉门》一直没官宣杀青,却被网友发现女主角倪妮已经在拍另一部戏了。于是乎,不满的原著粉与男主粉便集体讨伐上倪妮。
随后倪妮方面辟谣,称受疫情影响,原计划8月上旬全部完成的拍摄工作延迟。剧组协商一致到9月下旬档期,演员并不存在“轧戏”行为。也就是说,演员和剧组的合约期可能是到8月为止,后面演员已经安排了其他活儿。剧组要完成超期余下的拍摄工作,各方又协调至9月下旬再拍。
就在群众还在激情争论这种行为算不算“轧戏”时,85花的轧戏往事又被翻了出来。杨幂、赵丽颖早年采访提到自己“轧戏”时,还曾受到劳模的褒奖。是从何时起,“轧戏”成了一个贬义词,明星都要急急出来辟谣。
其实关于“轧戏”的定义,还没一个定准。如果演员在拍一部戏期间,“一心二用”外出别的活动,比如拍广告、出席发布会、录综艺等等,就算是轧戏的话,那几乎没有不轧戏的演员。
又或者是如倪妮这样,上个剧组延期,下个剧组的拍摄又开始了,演员被迫奔走于两个剧组的情况,算不算轧戏呢?
当然,群众之所以对轧戏有怨言,重点在于轧戏会不会给剧组和同组其他演员造成损失和麻烦。演员“轧戏”后,戏的呈现会不会变差。“轧戏”从褒义词变成贬义词,也是因为有太多不敬业的轧戏案例。
但事实上,圈内不止演员轧戏,其他工种轧戏也是司空见惯。考验制片人的一大能力,便是协调各方利益与档期,不断博弈以求一个好结果。
演员轧戏到底图啥?
趁红捞钱,这可能是最容易想到的轧戏理由。一年拍4、5部戏,和一年拍2部戏,赚的钱自然不一样。
但演员轧戏也不全是为了钱。比如近两年最知名的例子,金晨就是靠轧戏抓住机会而走红。
于正在微博回复评论爆料金晨轧戏,称当时金晨拍摄《玉楼春》接近尾声,他反对金晨“轧戏”去参加《乘风破浪的姐姐》,为此金晨还赔了于正剧组一笔钱。但金晨正是因为这个“轧戏”的选择,靠“浪姐”的名头扎扎实实火了起来。
娱乐圈里,因一个选择改变星途的故事,比比皆是。最著名的当属现在圈内查无此人的李婷宜。
当年她因获得参演成龙电影《一个好人》的机会,而放弃了撞期的《还珠格格》中小燕子一角。后来李婷宜虽然一时收获“龙女郎”称呼,却并没有为事业加成。她曾多次含泪哭诉后悔,甚至还衍生出阴谋论,直言是别家经纪人搞鬼,看来要因为一部戏后悔一辈子了。
所以轧戏对演员来说,除了图钱,还有机会成本的原因。很难有经纪人或是演员自己能准确预判一个机会带来的成名可能性。如果同一档期只能接一部戏,做了错误的选择可能就会失去成名机会。而如果在同一档期,尽可能全部接下,没准就撞上爆款。
这就是为什么杨幂还未成名时,总是多线操作的原因。可不单单是因为新人赚得不多,所以当拼命三郎。当然,圈内对轧戏也有不同理解。比如很多人认为,剧组拍摄期间,请一两天假,外出拍广告、做其他影片宣传等等,不算轧戏。
而如果奔波于两个剧组之间,算无可反驳的轧戏的话,也分主动轧戏,和被迫轧戏。尤其是疫情后,被迫轧戏的越来越多。一旦一个剧组拍摄延期,就会面临演员、摄影、美术等所有工种合约到期的风险。他们可能后面都接好了别的活儿,就要解决档期冲突的麻烦。
《地球最后的夜晚》制片人单佐龙,就曾诉苦剧组超期后的麻烦。当时剧组很多工种的工作人员都没有档期了,汤唯合约到期后进组《大明风华》。他们只能原地重新搭建新剧组,找有档期的工作人员替补。
然而主演不能替,只能去和《大明风华》剧组协调汤唯的档期,抽出五天时间拍完电影。而《大明风华》剧组作为一个头部大古装剧,600人的剧组每多等汤唯一天,损失就是百万级别。
疫情前,延期拍摄可能还是偶尔情况。疫情后,延期拍摄便成了家常便饭。硬糖君认识的一家影视公司,每部戏在不同的地方拍,都受到了疫情影响。延期之后,他们采取了和《西出玉门》一样的做法,放弃原本的拍摄地,撤组转战其他地方拍摄,这已经是当下行业里最折中、损失最小的办法。
撤出原来的拍摄地,就不必付出剧组原地等待的“生活”成本,这样就可以无负担地安排后续工作:一边重新搭建新组,找有档期的摄影、美术等工作人员替补,一边协调等待演员的档期。
轧戏,从褒义到贬义
在香港电影的巅峰时期,轧戏几乎就是一个演员红不红的象征。刘德华一年拍14部戏,王祖贤一年14部戏,张曼玉一年12部戏。阿Sa接受采访时还曾回忆十几年前,同时拍三部戏,在片场化妆的时候睡着了,醒来都不记得和自己搭戏的是郑伊健还是谢霆锋。
在2016年前,明星谈论“轧戏”都是大大方方的,并没有什么顾忌。杨幂、赵丽颖都曾接受采访谈自己同时拍几部戏的经历。比如杨幂2010年一共拍了11部戏,2012年一共有9部电影上映、4部剧播出。“轧戏”一度是表现她们劳模的褒义词。
转折点可能在2017年左右。“抠图剧”鼻祖《孤芳不自赏》热播,因大量劣质的替身和抠图镜头令观众忍无可忍,很多人将问题归咎于男女主角疑似“轧戏”。
《孤芳不自赏》于2016年5月3日开机,9月6日杀青。网友根据主演钟汉良、杨颖粉丝路透及公开行程,发现两人在拍戏期间有大量外出行程。
比如其他戏的发布会、见面会、商代的活动、电影节红毯、综艺录制等等。其中,钟汉良不仅要拍摄《一路繁花相送》,还要准备“乐作人生”巡回演唱会。
加上近些年,大导演频频发声,抨击轧戏的演员。尔冬升从拍摄《三少爷的剑》开始,就在抨击演员轧戏的情况,直言有演员道德的演员,是不会扎期去拍另外一组戏、去登台、走秀、拍广告等“干一堆分心的事”。随后,贾樟柯、高群书、管虎等导演还激情转发声援此事。陈红还公开谈论当年《搜索》不用杨幂,就是因为轧戏的缘故。
渐渐地,“轧戏”便成了不敬业的代名词。其实,种种轧戏乱象,也是前些年影视泡沫期的一个缩影。现在轧戏通常会被写进违约合同里,很多演员都请不下来假外出。当年演员敢这么轧戏,也是因为急急涌入影视圈的资本的纵容,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恶性循环。
成龙就曾以小鲜肉演员为例,道破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一方面,当红小鲜肉的经理人都是奔着赚快钱的心理,在能红的两三年里,想尽量多捞钱。另一方面,资本去请小鲜肉的时候,明知道对方没档期,但还是高价要对方出演,就出现了一个礼拜档期演戏、AI换脸、替身演戏等各种乱象。演员轧戏生产烂片,每一环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共同助推了“不敬业”演员的产生。
轧戏会不会被骂,关键看戏
除了作为饭圈对家互相攻击的口实,其实奔波于两个剧组这种行为本身,不是“轧戏”的核心问题所在。关键在于演员在这种情况下,有没有保住戏的质量。
在《我和我的祖国》路演宣传现场,张译就讲了一个他和吴京疑似轧戏的故事。拍摄《攀登者》期间,张译接到《我和我的祖国》邀约,拿不定注意便询问吴京的意见。吴京语气肯定地说哪儿也不去,结果俩人就在《我和我的祖国》拍摄现场碰面了。
张译当个段子和观众分享,也没人拿他俩是不是轧戏说事,因为他们的表演完全没影响最终作品的呈现。
轧戏赶工未必就不出精品,比如,广为流传的刘镇伟救场王家卫“借演员”拍《东成西就》的影史佳话。当时,因为王家卫拍《东邪西毒》拖期严重,十个大明星的合约在手上,一年没拍出什么东西。于是,刘镇伟迫于资方压力,用同一批演员,起了一个《东成西就》班底。
刘镇伟回忆当时演员同时在两边拍戏,那是相当痛苦。白天拍《东成西就》的发疯式喜剧,晚上拍《东邪西毒》的沉闷文艺戏。但最后,两部戏竟然都成了电影史上的经典。
拍王家卫这种拖延症导演的电影,就没有演员不轧戏。《一代宗师》一拍好几年,期间章子怡拍了《危险关系》《非常幸运》,梁朝伟拍了《听风者》《大魔术师》。
如果一直等着王家卫不轧戏,可能就会像胡歌一样,仿佛在演艺圈消失了好几年。好在,现在《繁花》虽然还没官宣杀青,胡歌已经接别的活儿了,新剧《县委大院》没准比《繁花》更早与观众见面。
剧组和演员之间,就是双方利益博弈取其平衡。演员不能轧戏耽误剧组,剧组也不能因为拖期耽误演员。演员如果在合理范围内轧戏,能保证两边都不耽误,且演技确保戏的呈现不受影响,应该没人会苛责轧戏。
曾经“轧戏”的行业乱象在于,资本热钱纵容了流量明星肆意轧戏,不管戏的呈现,只管请到流量明星演戏便能卖高价钱。而那些没演技还轧戏的流量明星,自然是口诛笔伐的对象。
如今影视行业降温,在节衣缩食、提质减量的大趋势下,活儿都变少了,“轧戏咖”想轧戏都难,也算是行业因祸得福。希望没戏可轧的演员们,能静下心琢磨演技,多造福点作为衣食父母的观众。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