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写“读后感”,估计是为数不少的孩子们“心头烦”:看书就看书,为啥老是偏偏喜欢布置写“读后感”?于是乎,孩子们应对“读后感”的方法层出不穷,家长们对号入座,看看你家孩子处在哪个段位级别?

青铜级:抓耳挠腮写不出,家长越催,孩子越慌,最终在家长口述辅助下,“挤牙膏”式地写出几句了事。

白银级:看完一本书,却不知道从何下笔,东抄一句,西扒一句,终于凑成一篇看似高级的读后感。字字句句富有深意,看起来满腹道理,却其实没有一句是孩子自己的真实感想和体会。抄,就一个字!

黄金级:书中看出了自己的感动,得出了自己的感悟,洋洋洒洒,挥毫就是一篇。用词措句中尽显孩子本性,时不时闪现出属于孩子的思想火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铜、白银和黄金三段位,几乎涵盖小学生写读后感的三个状态,并且前两者居大多数。

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写读后感是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的最优方式,能够帮助孩子实现多读、多写的好办法,家长们可千万不要小觑了。

然而很多家长也纳闷:为什么孩子看书起劲,轮到写读后感了就“费劲”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问题,在我最近读《49天成为小学霸》一书得到了解答。书中有一个篇章讨论“看完书是否一定要写读后感”这个话题,作者即2015年衡水中学高考文科状元,北大中文系毕业从事出版工作的刘嘉森学长说:

“很多孩子不喜欢写读后感,不是写读后感这件事本身,而是孩子不想把自己喜欢的一本书总结出来若干教育意义,也不想把这份孩子自己也不怎么相信的教育材料交给老师和家长审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段话不由勾起我的回忆,曾经有一段时间,小诺也非常排斥写读后感,要么写不出,要么不想写,看完刘嘉森的话才明白,原来孩子们对于写“读后感”有心结——不愿意也不太具备能力提炼出老师和家长想要的教育意义!

那么,该如何解开孩子的心结,让孩子学会“用我手写我心”呢?

在《49天成为小学霸》一书中,作者指出:家长要让孩子欣然接受写读后感这件事,并引导孩子愿意主动写读后感,首先应该把目的放得单纯一些——把读后感只当作读后感,要领就是先写出属于自己的真实感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此,刘嘉森举了一个例子。

当他第一次读《哈利·波特》的时候,其实跟很多孩子一样,读出来的根本就不是什么“正义战胜邪恶”的高度觉悟,只是满心盼望自己也可以像哈利·波特那样来到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像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样去历经冒险,在战斗中成就自己的英雄梦,因为这可比整日上课做题强多了。

虽然这些孩子真实的想法并不是老师和家长想看到的,但最起码孩子充分表达了自己,这能够为他的精神带来慰藉,让孩子感受到文字带来的自在和舒缓感,“获得慰藉”正是文学的意义,是真正激发孩子热爱阅读的重要内核。

在孩子写读后感这件事情上,家长和老师要鼓励为主,先让孩子放下压力正常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孩子才不会抗拒写读后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镇西老师说:学好理科靠题海,学好文科靠书海。

写读后感是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的最优方式,也是实现多读与多写“一箭双雕”的好办法。家长既要重视,但也不要太限制孩子。如果孩子不知如何动笔,不妨从以下几个问题启发一下孩子:

1、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这是一个总结式的开篇,锻炼孩子的概括能力,也是写读后感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家长自己在了解这本书的内容大概后与孩子探讨,将更深入而有意义。

2、书中的主人公怎么样?

有故事就有人物,有人物就有情节,通过这个问题,让孩子能讲出书中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爱好与特点来。这是一个让孩子的读书开始走向深处的问题。

3、故事中哪个人物身上发生的那件事,让你印象最深刻?

这个问题,能够帮助孩子把思考引向一个具体的、形象化的场景。通过特定的、典型的事件描写来进行举例说明,使读后感更形象、更生动。

4、生活中,你也有过这样的感受吗?

引导孩子联系书中的内容,反思自己的生活与学习,让孩子的思想更深刻,情感更丰富。

语文学习并没有什么秘诀,就是“多读,多写,多背”。孩子看得多,写得多,自然慢慢感悟也会深刻。

我是诺妈,专注亲子成长研究,聊育儿干货,写育儿锦囊,关注我,一起成长精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