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2年11月17日,将迎来华南理工大学组建70周年暨建校105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学校组建初期,一大批新中国第一代理工科专家从世界各地汇聚于此。他们胸怀家国,放眼寰球,提出“办大学,就要创一流”的口号,学校从一开始就跻身全国“四大工学院”。此后数十年里,他们为学校的发展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是华南理工大学建设世界一流高校的奠基人。
值此校庆到来之际,为缅怀华南工学院前辈先贤,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学术风范,勉励师生向先辈学习、继承发扬老一辈华工人的优秀品质,继去年的“红色甲工”系列人物报道之后,党委宣传部再推出“华园先贤”系列人物报道,今天推出第六期。
张力田,男,山东德平人,1913年8月生。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45年留学美国,就读于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研究院,获化学硕士、博士学位。1958年回国,1964年调入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任教。长期从事碳水化合物化学和新工艺技术的教学与研究,其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为我国葡萄糖工业向先进的酶法工艺转变奠定了基础;指导研究生多名;发表论文300多篇,著有《淀粉糖》《碳水化合物化学》《变性淀粉》以及科普读物《淀粉生产基本知识》《淀粉糖浆的制作》等。张力田是中国淀粉与淀粉糖工业的创始人、国内外德高望重的食品专家、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授予的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曾兼任中国淀粉协会副会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顾问、中国发明协会委员、国家发明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广州欧美同学会会长等职。
身处校园,却读书不忘报国,走上乱世街头。海外上下求索,学成归国。他在新中国碳水化合物这一片荒芜的土地上开垦着,使中国的淀粉与淀粉糖工业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他将科研的接力棒传递给青年科技人才,助力科研新征程。他是中华少年,是爱国游子,是科研匠人,也是诲人园丁,每一个角色背后都有千辛万苦,但他却甘之如饴。他就是中国淀粉与淀粉糖工业的创始人——张力田。
殷殷华夏情:心系国家苦难,矢志以糖报国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正在北京大学化学系就读的张力田,心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之火熊熊燃烧。其与北平数千位大中学生一同走上街头,进行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冒着刺骨的寒风,张力田与同学们手挽手大踏步前进在北平大街上,赤手空拳地与反动军警的警棍、水龙、大刀搏斗。他说:“在当时民族危亡迫在旦夕的关头,每一个爱国的学生都会义无反顾地走出书斋,迸发出反抗的呐喊。”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从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张力田没有停止在学术领域求索的脚步,继续踏上求学之旅。1944年,他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通过留学美国的考试,前往美国留学,就读于路易思安娜州立大学研究院。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和辛勤付出,张力田获得了该校的化学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成功进入美国联合淀粉公司任高级研究员,从事淀粉和淀粉制糖化学和工艺的研究,取得突出科研成果,并被选入美国科学家名人录。
张力田(左三)1934年在北京大学
但梁园虽好,终非久留之地,青年时代播下的爱国主义种子,终会在合适的土壤里茁壮成长。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移民局要求在美留学的中国人加入美国籍,这样的要求让张力田无法接受。他身上所流淌的中华民族血液,所跳动的中华文化脉搏,使他毅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经历了多重困难,最终绕道英国、苏联等地辗转回到北京,回到祖国的怀抱,献身于祖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
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存在的血液,只有在自我认知的文化长河里,人的精神之树才会枝繁叶茂。张力田坚定不已地选择回国,那种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之情和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我在美国13年多。我为什么从美国回来?因为我是中国人!必须回到自己的祖国。”
回国后,张力田终于可以实现自己用科技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心愿,他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被安排在北京食品与发酵工业研究所任高级工程师。
拳拳科研梦:躬身制糖前沿,攻关百变淀粉
中国的淀粉和淀粉糖事业前路漫漫,道阻且长。碳水化合物属于化学的一个分支,是有机化学里一个普通领域。60年代的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仍然是一片荒芜的土地,等待着攻关者们的开垦。
张力田是投身这项科研事业的开拓者、奋进者,搏击者。他早年就高瞻远瞩地指出了淀粉在制糖原料中的重要性以及淀粉制糖业的发展和利用,以他先知性眼光看到了淀粉制糖在原料来源、价格、贮存条件、发展利用等方面的优点。
但残酷的现实也摆在眼前,中国正处于一个极度缺糖的状况中。张力田十分痛心我国每年都需要花费大量外汇进口蔗糖这样的生活必需品,看到我国淀粉工业上不去,心情非常焦急有时甚至睡不着觉,下定决心推动我国淀粉制糖工业。
1964年,华南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前身)计划发展制糖业,并向其发出橄榄枝,张力田欣然应允。他提出了组建碳水化合物研究室的想法,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认可和支持。1972年,张力田带头在华工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碳水化合物研究室,研究室的位置就在华工13号楼。
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入一切,进取成就一切。张力田无惧现实条件的艰苦、设备和材料的缺乏,立志攻坚、填补空白。他把自己的生命和激情都融进了祖国的淀粉糖事业,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张力田和碳水化合物研究室的同事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身体力行的实践精神、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一道承担了国家攻关项目“双酶法生产注射葡萄糖新工艺的研究”,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他们不仅取得了工艺技术的成功,更成功研制了酶法葡萄糖生产的关键设备——淀粉连续液化喷射器,首次创造出替代传统算法淀粉糖生产工艺的双酶法工艺,并将其应用于注射和口服葡萄糖的生产,对推动我国葡萄糖工业向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完成了“果葡萄糖浆生产工艺”“木薯片直接生产结晶葡萄糖和果葡萄糖浆”等研究,荣获国家、省部及广州市的多项奖励。在变性淀粉研究方面,张力田取得了许多成果,重要的有交联淀粉、氧化淀粉、淀粉磷酸酯、淀粉黄原酸酯、淀粉与丙烯腈接枝共聚物、淀粉聚氨酯塑料等,大大拓宽了变性淀粉的应用领域。
不仅如此,他倡议和协助成立了中国淀粉工业协会,改变了当时淀粉工业分散并从属与其他行业的状况,并担任该协会副会长,退休后一直担任名誉会长。为加强技术交流,他协助创立了会刊《淀粉与淀粉糖》和《淀协通讯》,为繁荣我国食品科学,发展淀粉与淀粉糖事业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同时,他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的研究论文和科研文章共计300多篇,出版的著作包括《碳水化合物化学》《淀粉糖》《变性淀粉》《淀粉生产基本知识》《淀粉糖浆的制造》等。
张力田用他的心血和汗水,使中国的淀粉与淀粉糖工业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淀粉糖生产国与出口国,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1年淀粉糖产量达1494万吨左右,2020年我国淀粉糖出口量约为149.1万吨,约占淀粉糖产量的十分之一。
浓浓教育心:任教数十载,传授甜蜜事业
科学事业是接力的事业,只有薪火相传才能拾级而上。张力田回国时,国内在有机化学里的碳水化合物领域是一片空白。既要做科学事业的开拓者,也要成为提携后学的领路人,搞科研和育人才的使命感与紧迫感让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华南工学院的邀请,从北京南下广州,在湖光山色、绿树繁花环抱的华园开启了自己执教高校培育人才的教育生涯。
求索科研一线,知识应用于教。在张力田的骨子里,永远澎湃着对知识和学术的探索热情和奋斗豪情。每天清晨六时,天刚朦朦亮,张力田就已经在校园漫步几圈后进实验室搞研究工作了。到实验室后,第一件事便是仔细地查看各组实验情况,同大家一起研讨解决课题中的技术问题。下午则专心致志地埋头著述或看文献资料。
三尺讲台育桃李,四季耕耘结硕果。张力田不仅置身科研前沿,也长期耕耘在教育一线。在他看来,搞科研的目的就是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对研究生的提携和培养中,尤其是在指导研究生做论文的过程中不遗余力,非常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要求研究生所选课题要注重以解决工程问题为背景,强调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岁月流逝虽然会带走身体机能,却带不走张力田对知识的追求和学术严谨的态度,即使在80岁高龄时,他仍多次亲自参与博士论文的修改,直到逻辑严丝合缝、论述环环相扣、用词精准无误才能定稿。张力田在科研上求真务实、治学上孜孜不倦的精神,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丰厚的知识财富,更是坚定的精神力量。
关怀学生成长,鼓励学子前行。经师易遇,人师难逢,师者,不止于授业,更重要的为学生指明前进方向。科学事业的未来属于年轻人,张力田还善于鼓励和激励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其在重大科研任务中“担大任、挑大梁”,甘做提携后辈的领路人。退休之后,每次有学生前去看望,他都会询问学生的工作、生活和家庭情况,并勉励他们“年轻人要多出去看看,跟同行多交流,开阔眼界,我支持你们”,“你们工作好,生活幸福,我很高兴。现在科研条件好了,要好好干,咱们这个行业是要大发展的。”
桃李芬芳教泽绵长,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张力田孜孜不倦、循循善诱,为祖国培养了4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他们中很多人都成长为新中国开拓新兴工业的优秀科技骨干,延续着张力田在淀粉与淀粉糖制造业的光和热。
2009年,在华南理工大学召开制糖国际会议期间,张力田溘然长逝,离开了他热爱的淀粉和淀粉糖事业。从中华少年,到爱国游子,到科研匠人,到诲人园丁,岁月须臾而过。新“食”代,每个人味蕾上跳动的甜蜜,都凝聚着这位淀粉与淀粉制糖业的创始人几十年如一日唯国家利益是念,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初心。
本文参考了华南理工大学《读书不忘救国 | 一二·九运动与华南理工》、羊城晚报《【历史上的今天】参加过“一二九”的华工教师们》、华南理工大学校友会《清明怀贤 记忆中,那些“栉风沐雨启山林”的老教授们》、华南理工大学学生在线《“我把青春献给党”@大接龙 | 看食品师生用“心”奋进新“食”代!》、高群玉《一心报国 终生耕耘——深切缅怀恩师张力田教授》、谷青《接过前辈的火炬——访一二九运动参加者陈树功、张力田教授》、陈臣《纪念张力田教授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举行》,特别鸣谢高群玉教授及张大同教授给予修改意见)
华南理工大学 学生记者团
文:曾碧兰 李至祎 田蕾
协助:学生工作部(处) 档案馆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微信编辑:鲍恩
华工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邮箱:hgxcb@scut.edu.cn
点赞、在看!祝贺华南理工大学组建70周年
暨建校105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