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里,有一句话常被提起:父母是镜子,孩子是影子。

无意间看到一个视频,刻骨地印证了这个说法,视频中孩子与家长的表现,双双令人错愕和窒息。

镜头中,是个不到十岁的,不知什么事由,他与奶奶发生激烈争执。老人猛扇孩子几个巴掌,孩子不示弱,使尽浑身力气,将奶奶拖摁在地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人被孩子以锁喉的方式压在身下动弹不得,慌乱间一只手摸到个拖鞋,一下又一下,狠狠地击打在孩子身上,想要以此逼退孩子罢手。

可孩子仿佛失去了理智,他倔强地依然保持锁喉之势不让老人起身,一边嘴里不停愤怒地叫嚣着。虽然听不懂孩子到底在嘶吼着什么,但隔着屏幕你能感觉到他正在失去理智。

就这样,一个老人,一个孩子,就以这样的肢态互相僵持互相殴打。不出两分钟,老人渐渐失去击打力气,孩子丝毫没有手软。

镜头外,还有几个围观的孩子,有个男孩怯怯地劝:“你奶奶被你压死了。”

拍视频的也是个半大孩子,他一看形势不对,无力拉起男孩,于是找来了“救援”,另一个背着孩子的老人。从模模糊糊的对话中,老人仿佛是孩子的“姥姥”。

老人进门,二话不说,拿起藤条就往孩子身上抽,直到孩子被抽吃痛大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鞭子抽打着,男孩哭嚎着,屋里的狗狂吠着,一出3分钟不到的家庭闹剧,我们不知道起因为何,不知道结局如何,可过程却看得令人震惊诧异:

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家庭?为什么会教育出一个充满戾气的孩子 ?

1、你若面目狰狞,孩子便戾气满身

都说隔代亲,都说老人最宠孩子,可在这个视频中,老人却一改众人眼里慈祥的面目,对孩子非打即骂,满目狰狞。仅从这个视频中,两个老人毫不手软扇巴掌、抽藤条以及用拖鞋击打孩子的干脆硬派做法,不难推测,这个孩子在平日里接收到的也大多是暴力教育。

评论区有网友评论:这个孩子天生是坏种,小小孩子竟然戾气十足对自己的奶奶下“狠手”!

可哪有孩子一出娘胎就是恶魔?纵观整个视频,无论是一开始与男孩发生争执的老人,还是后来进门就抄起藤条毒打孩子的另一个老人,从他们身上,从他们的身上传递过来一个信息:

什么样的家庭,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病学会杂志》曾在2019年发布过一篇针对家庭管教方式的研究,文章通过对千禧一代英国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进行为期8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

在“打”“吼”“责骂”等粗暴教育模式下长大的孩子,他们的身上存在更多情绪问题。孩子不仅难以情绪自控,容易忧虑、紧张、害怕、哭泣及不自信,同时,缺少对社会道德准则感,缺乏友善。

我们不知道视频中孩子的父母平日里如何管教孩子,但从奶奶的处理方式中却可见一斑。

视频中的孩子正处于七八岁比狗还嫌的年龄阶段,孩子的确淘气不听话,但作为孩子成长路上最亲近的亲人,家长若长期奉行“不打不成才”的管教方式,那些家长身上的怒气,最终都会成为孩子的戾气,最后双双被戾气反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孩子的坏脾气是带出来的

李玫瑾教授说:人的问题,源于早年的养育。

想起一部老电影,叫做《青松岭》,影片中有两个年轻人学赶车,却发现当马儿路经一棵歪脖子的老树下时会突然惊恐狂奔。马儿的举动,差点闹出人命。再观察发现,这其实不是偶然凑巧,而是有原因。

原来,之前有个马夫故意使坏,每每马儿走近歪脖子老树时,他就出手抽马,导致马儿形成条件反射,一看到树便惊恐不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如此,人亦如此。教育是一件秋后算账的事儿,等孩子身上出现问题追溯,你会发现,原因都可以在他早年的经历中找到影子。

我曾听一位心理医生朋友讲过一个病人的故事,印象至深。病人几次自杀未遂,反反复复中常做心理咨询。

而谈及自杀的原因,常常落在琐事里,有时候仅仅是因为与丈夫言语不和,或争执几句,她就冲动地想要用自我了断的方式捍卫自己的尊严。

明明可以好好沟通,为什么偏偏要走极端?

常人难以理解,可病人却深陷痛苦:“我没有办法,唯独只能用自杀让他后悔,让他害怕,让他痛苦,让他珍惜!”

再后来,聊起了病人的童年,发现了病源。原来她也从小生活在争吵不休的家庭环境里,她的母亲,就是频频用自我伤害的方式吓唬父亲。那些充满戾气、充满胁迫感的关系处理模式,为她成年后的生活埋下了导火索。

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往往会有两种发展方向,要么对父母深恶痛绝,想尽办法摆脱和远离,要么耳濡目染,不知不觉长大后成为了“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像人的胃口是被喂出来的,人的脾气也是被带出来的。孩子早年的经历,决定着他未来的人生走向那些戾气十足的孩子,只因为他本身就存在充满戾气的家庭里。

3、孩子比成人更需要尊重

孩子不乖,打一顿才长记性。

生活中有太多的家长把养育视为“驯养”,企图将孩子训练成为听话的小孩。家长以为自己懂的道理,孩子应该懂,也能懂,却忽略了孩子的“年龄”。

然而,生命就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每个孩子的成长总是要历经一个从“不懂”到“懂”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些听话明事理的别人家的孩子,也一定是父母用心培育的结果。这样的父母,他们会针对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促使孩子适应成长。

孩子读幼儿园时,家长温柔以待;孩子读小学了,家长开始树立规则;而等到孩子读初中,尤其是青春期,家长更注重孩子的情绪变化……给孩子有原则的爱,有尊重的疼,有自主性的放手,孩子才茁壮成长。

孩子其实比成人更需要尊重,父母的态度里藏着孩子看世界的角度。

一个被尊重的孩子,才能在成长中看到世界温柔而又包容的力量,看到美好,从而成就为更好的自己。

我是诺妈,专注亲子成长研究,聊育儿干货,写育儿锦囊,关注我,一起成长精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