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的朋友薛汉林在公众号“南京老照片”上发了一组旧照《》,其中最有意思的是一组商业街市的照片。

据薛兄分析,这几张照片应该拍摄于同一条街市,但具体地点众说纷纭。从读者留言看,很多认为是在城南的评事街,也有说在北门桥的。

其实,这条街道还是很有特点的。

首先是弹石路面,这是这种路面:

20世界30年代,南京的街道可按路面类型可分为几种:沥青路、弹石路、碎石路、混凝土路、水泥浆结碎石路、石灰煤屑路、煤屑路、土路等。其中以沥青路和弹石路为最多。

南京主干道大都用沥青浇筑路面,比如中山路、中央路、中正路、国府路、珠江路、太平路、中华路、白下路、东海路等。次要道路和郊外公里大多为弹石路面,如福建路、绥远路、蒙古路、环湖路等。

弹石路的铺筑,一般在土基层上铺5厘米厚煤屑或者山砂作整平层,然后砌以弹石作为面层,弹石以10厘米厚、8-12厘米长、8厘米宽为最佳。车辆较多的地段,则加筑10厘米厚的碎砖垫层,以提高路面刚度。这种路面具有经久耐用、雨天无泥泞、施工迅速、养护费少等优点。

直至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南京还有一些街巷仍然是弹石路,比如我童年居住过的鼓楼厚载巷就是这种路面。当年我坐在大人的自行车后架上,被弹石路颠得屁股生疼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

弹石路现在已经非常少见,南京只有极个别地方还保留着这种路面,比如紫金山天文台路,以及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里的一段道路,都是非常典型的弹石路。

△紫金山天文台路(尹引拍摄)

△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里的弹石路(尹引拍摄)

对于解读老照片,道路类型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判断依据。比如曾经有人把海达的这张贡院街误认作太平路,其实只要看一下弹石路面可以知道这不是主干道道路(详见)。

△海达拍摄的夫子庙贡院街弹石路

这一组老照片里的弹石路告诉我们,这条道路不是南京的主干道。

另外,这条弹石路上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东西——公交车!

弹石路、公交车,这两样东西叠加起来,答案似乎呼之欲出了。

20世纪20年代初至1930年,南京已先后出现宁垣、关庙、公共、振裕等多家汽车公司,主要经营从下关至夫子庙的公交线路,但持续时间都不长。1930年,兴华汽车公司开业,后与南京市政府签订合同,包揽南京市区内的公共汽车业务。

△1929年南京街头的公共汽车和女售票员

1931年,国民党元老张静江、李石曾、吴稚晖等招股创办了江南汽车公司,张静江任董事长,聘具有留法背景的实业家吴琢之为公司总经理。因南京市政府已和兴华公司有约在先,故江南汽车公司最初只能经营长途客车业务,后通过承办市内至中山陵的游览车线路及承担第二届全运会交通工作,逐渐将业务范围渗入至市区内。

△江南汽车公司总经理吴琢之在1933年全国运动会期间担任交通组主任

△江南汽车公司的长途汽车

1933年9月,南京市政府决定招第二商承办市内公共汽车,因条件苛刻,只有江南公司唯一一家投标,获得10年经营权,形成了南京市内公共交通由兴华、江南两家并营的局面。

△江南汽车公司总管理处

在此后两年的竞争中,兴华公司不敌资本雄厚的江南公司,营业日益低落,最后债台高筑,于1935年4月被江南汽车公司兼并。从此,南京街头只有江南汽车公司一家的公共汽车运行。

△江南汽车公司的公交车都是德国“”奔驰”

照片拍摄者Mary Jo Read 博士是1937年7月下旬来到南京的,因此照片上的这辆公共汽车只能是江南汽车公司的公交车。

放大照片局部,果然是“奔驰”,还可以看出车头的数字:4。这是江南汽车公司的4路公交车

△弹石路上行驶的4路公交车

1935年,江南4路公交车的行驶路线是雨花台至下关。

△1937年《最新实测新南京市详图》所附江南汽车路线图

据1935年4月南京市政府秘书处编印的《新南京》记载,江南汽车公司第4路公共汽车线路,由中华门外雨花路至下关澄平码头,沿途共30站(其中12个大站)为:

雨花路-南山门-中华路-下江考棚-道署街-建康路-锦绣坊-内桥-张府园-三元巷-破布营-新街口-华侨路-干河沿-薛家巷-黄泥岗-鼓楼-华侨招待所-丁家桥-将军庙-三牌楼-铁道部-萨家湾-海军庙(部)-挹江门-中山桥-惠民桥-大马路-北安里-澄平码头

△1935年版《新南京》记载的江南公共汽车4路车站点

1935年,江南4路公交车的行驶路线是雨花台至下关,只需筛选出路线中路面为弹石路的路段,答案就水落石出了!

让我们从南向北把沿线道路捋一捋。

4路江南公共汽车的起点为雨花路,站场设在江南铁路中华门车站北侧广场。4路公交车出站后即为雨花路。

△江南铁路中华门车站的站前广场

雨花路由中华门火车站至中华门外长干桥,全长0.84公里,沥青路面,1932年9月完工。江南4路公交路线雨花路、南山门两站在此路段。

过长干桥、中华西门(北行路线过此门),自镇淮桥北至内桥,为中华路。中华路贯穿城南繁盛区,全长1.81公里,沥青路面,1932年8月完工。江南4路公交路线中华门、下江考棚(今长乐路口南侧)、道署街(今瞻园路)、建康路、锦绣坊、内桥各站均在此路段。

△中华路

过内桥往西转,为白下路的一段,过去这一段也叫珠宝廊。白下路自中正路(今中山南路)至朱雀路口段马路,全长0.64公里,沥青路面,1931年10月完工。

过白下路、建邺路口往北转,至新街口,为中正路,初名子午线路,今为中山南路。中正路全长1.33公里,沥青路面,1929年5月动工,至1931年才完工(过程详见)。江南4路公交路线张府园、三元巷、破布营、新街口各站均在此路段。江南汽车总站也在新街口附近。

△1930年的子午线路(中正路),此时尚未浇筑沥青路面

△江南公共汽车的新街口车站,可惜这是1路车的车站

△问题来了:在车站站牌柱子上挂着一个细铁丝编的小篓子,这是做啥用的?

新街口往北,至鼓楼保泰街路口,为中山路中山路长2公里,沥青路面,1929年5月完工。江南4路公交路线华侨路、干河沿、薛家巷、黄泥岗各站均在此路段。

△新街口鸟瞰(1936年)

鼓楼保泰街路口往西北,至中山桥,为中山北路。中山北路全长5公里,沥青路面,1929年5月完工。江南4路公交路线的鼓楼、华侨招待所、丁家桥、将军庙、三牌楼、铁道部、萨家湾、海军部、挹江门、中山桥各站均在此路段。

△中山北路鼓楼至山西路段鸟瞰(1936年)

直至中山桥站,江南公交车行驶的各路段均为主干道,为沥青路面。

△中山桥

过中山桥后,江南4路公交车往北,转入商埠街,再经大马路、北安里,再转入江边路,抵达终点站澄平码头(据1937年《最新实测南京市详图》标记路线,江南4路公交车终点站后改为首都码头(即今中山码头))。

△下关澄平码头(1933年)

最后这一段路线中,只有江边路沥青路面(1934年2月建成)。

因此,Mary Jo Read 博士拍摄的这条街市,只能在江南4路公交线路的最后一段路线中的商埠局街至大马路段

晚清下关开埠以后,以大马路为核心,下关地区发展为一片非常热闹的商贸街区,其中以商埠局街和大马路最为繁盛。在20世纪30年代,下关大马路与城南中华路、太平路都是南京最繁华的商业街区。

由于我主要居住在南京城南,对下关地区历史面貌不算太熟悉,因此,我个人对这张老照片的解读只能止步于此了。

好在,还有互联网。

这组老照片在公众号“南京老照片”上推出后,引来很多读者留言。其中有一位@江南居士 留言说:

我小时候住过的老下关大马路,也是这样的弹子石路面,最喜欢听雨天马车走过时清脆的蹄声。可惜那时路边的商号已经大部分毁于战火,只留下一些痕迹。到1974年,路面铺上了柏油,现在是完全消失了,连痕迹都没有留下。

当薛汉林兄把我的推断结论透露给这位读者后,他又对这张照片的具体地点做了进一步分析:

如果是大马路,那么图13只能是惠民桥路口,左边通天保里,右边通惠民桥,图中左侧的房屋全部毁于爆炸,后来重建的比图上简陋。

根据他的分析,我在地图上标出了这个位置:

从地图上看,这是这段道路上唯一的四岔路口,的确很吻合照片上的地形特征。可惜没有更多同一地点的历史影像印证,目前结论仍只能是推测。

那么,您同意这样的结论吗?

觉得不错,请帮转发或点在看